耿國在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柴家鄉山王村耿國(公元前1525-公元前661)原是商朝的附庸國,這裡所說的耿國包括了兩個時期:商時期的耿國和周時期的耿國。商時期的耿國 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湯5世祖孫--祖乙,把國都從相地(今河南省的內黃縣)遷到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於河患,再次將國都遷到了了庇(念:PI)地,(一說是遷到了刑). 自從商祖乙遷都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周(西周、春秋)時期的耿國 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再次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所滅。耿國32代君王(歷時商、西周、春秋) : 1.祖丙 2.日 3.月 4.星 5.昭(召) 6.喜 7.伯勇 8.仲寧 9.叔平 10.旭升 11.大壬(康甲) 12.常 13.煥 14.煬 15.外乙 16.章 17.伯明 18.叔亮 19.昌 20.般午 21.太申 22.賢 23.重甲 24.整辛 25.靈 26.沃辛 27.祖癸 28.雍丙 29.元 30.恆 31.上丁 32.太乙(???--公元前661年)附註:商祖乙建耿國 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為以後中國的文 明奠定了基礎。從湯王興商滅夏,到武王伐紂商朝的滅亡,長達五個多世紀(前1562—1066)先後更替了三十多個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當政時,由巫賢子任職協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小侯國的侵擾,解除了東南方的異族對商大朝的威脅。國運逐漸中興。所以在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歷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稱為“三示”即三位功勳卓著的祖先,與湯王、武丁而齊名,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氾濫,不僅大量莊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 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 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瞭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 地遷到耿地。即現在的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遷到耿地後,首先是廣集奴隸,大興土木,造殿建宮,不到兩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莊嚴肅穆,富麗 堂皇。城分前城後城,在前城內建有帝王的金鑾寶殿和皇宮。後城建有金庫和禁地,城周圍蓋有衛戌營,從此耿地(今河津市山王村一帶)一躍成了國都,繁華熱鬧自不必說,每日向帝王朝拜納貢者不計其數。
耿國在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柴家鄉山王村耿國(公元前1525-公元前661)原是商朝的附庸國,這裡所說的耿國包括了兩個時期:商時期的耿國和周時期的耿國。商時期的耿國 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湯5世祖孫--祖乙,把國都從相地(今河南省的內黃縣)遷到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於河患,再次將國都遷到了了庇(念:PI)地,(一說是遷到了刑). 自從商祖乙遷都後,將他的弟弟祖丙封於耿地,建立耿國,並立祖丙為國君。周(西周、春秋)時期的耿國 周朝建立後,耿國滅亡,周室封同姓人於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帶),再次建立耿國,是為姬姓耿國,春秋時(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所滅。耿國32代君王(歷時商、西周、春秋) : 1.祖丙 2.日 3.月 4.星 5.昭(召) 6.喜 7.伯勇 8.仲寧 9.叔平 10.旭升 11.大壬(康甲) 12.常 13.煥 14.煬 15.外乙 16.章 17.伯明 18.叔亮 19.昌 20.般午 21.太申 22.賢 23.重甲 24.整辛 25.靈 26.沃辛 27.祖癸 28.雍丙 29.元 30.恆 31.上丁 32.太乙(???--公元前661年)附註:商祖乙建耿國 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它為以後中國的文 明奠定了基礎。從湯王興商滅夏,到武王伐紂商朝的滅亡,長達五個多世紀(前1562—1066)先後更替了三十多個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當政時,由巫賢子任職協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蘭夷、班方等小侯國的侵擾,解除了東南方的異族對商大朝的威脅。國運逐漸中興。所以在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歷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稱為“三示”即三位功勳卓著的祖先,與湯王、武丁而齊名,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繼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設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內黃縣境。因內黃縣地處黃河下游,河水時有暴漲,河水一漲洪水氾濫,不僅大量莊園被沖毀,黎民百姓難得定居,生命財產時有淹沒的危險,就連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 商王祖乙為此整日鎖眉不展,食寢不安,他身邊的賢臣巫賢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於是便直言不諱地向他啟奏說:“君主之慮卑職早就洞察,無非是為都城之變遷而已!” 祖乙王聽了甚是歡心地說:“賢相既然瞭解,就該為朕出謀定奪。”巫賢大臣坦然應曰:“聞說西有耿地,位汾陰,那兒一 則物阜民順,二則非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遷耿建都城。” 祖乙聞聽後思謀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舉從相 地遷到耿地。即現在的山西河津市東南二十里的山王村,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遷到耿地後,首先是廣集奴隸,大興土木,造殿建宮,不到兩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莊嚴肅穆,富麗 堂皇。城分前城後城,在前城內建有帝王的金鑾寶殿和皇宮。後城建有金庫和禁地,城周圍蓋有衛戌營,從此耿地(今河津市山王村一帶)一躍成了國都,繁華熱鬧自不必說,每日向帝王朝拜納貢者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