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A流浪四方AA
-
2 # 我可愛的兒子
歷史上戰國時期的楚國在楚懷王統治時期是非常強大,尤其是在齊國和楚國結成聯盟之後,在當時諸侯之亂的情況下可以算是睥睨天下了。因此,秦國非常忌憚這兩個國家的實力,想方設法的要拆散齊國和楚國的軍事同盟關係。那麼讀者們就要好奇了,秦王是用了什麼方法成功拆散齊楚兩國的軍事聯盟關係的呢?
通過歷史資料大家都知道了,楚王之所以解除和齊國的同盟關係是因為他被秦國國相張儀給騙了,不僅騙了,而且還被騙了兩次,真是聞者落淚,見者傷心。那麼一代梟雄楚懷王是怎麼會被張儀騙得團團轉,兩次上當的?我們假設一下讀者們自己如果是楚懷王,你們會被張儀騙得了兩次嗎?《史記》中的資料記載道:“懷王元年,張儀始相秦惠王。”這個意思就是在楚懷王當上王的第一年,張儀就已經是秦惠王的國相了。稍微瞭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國時代,縱橫家是非常受歡迎的,張儀作為縱橫家的代表,主張“連橫事秦”,即推舉秦國;而以公孫衍為代表的縱橫家則主張“合縱抗秦”,即推倒秦國。史記上說張儀的對手是蘇秦,但是其實是司馬遷搞錯了,事實上與張儀同時代的另一位大縱橫家應該是公孫衍才對。當時的六國都比較懼怕軍事力量強大的秦國,楚國卻因為地域遼闊,兵強馬壯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能與秦國抗衡。有了這些條件,楚懷王在公孫衍的建議下加入了合縱抗秦的陣營中。於是在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與楚國齊國等六國約定好合縱共同攻打秦國,由楚懷王擔任合縱長。六國大軍打到函谷關的時候,秦國坦然出兵迎戰,但是六國領導人卻鬧得不歡而散,紛紛撤兵。到了第二年,六國商量好了由齊國做了合縱長帶領軍隊攻入秦國函谷關,秦國被打得割地求和,甚至五年不敢出函谷關。時間一晃就到了五年後,公也就是元前313年,戰敗的秦國受到齊國的牽制,忍無可忍,便想打出嘉峪關往東方擴張領土,但是無奈遭到楚國和齊國聯手抵抗。前面已經吃了大虧大傷元氣的秦國根本無法戰勝兩國聯手,為了能打破齊楚兩國堅不可摧的聯盟,秦王派出了張儀前去將齊楚聯盟設計拆散。那麼張儀是如何運用他的聰明才智打破這種牢不可破的格局的呢?我們從歷史資料中得知,張儀當時是用六百里土地讓楚懷王與齊宣王斷交的。六百里在當時對諸侯國來說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我們來仔細說說這個過程,張儀是怎麼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把楚懷王給說動的?在此小編就不再引用《史記》裡面的內容再翻譯浪費時間了,歷史資料是這麼說的:秦國很崇拜楚國,秦王願意侍奉楚王為主。但由於楚王與齊王親近,因此秦王無法侍奉楚王。若楚懷王願意與齊國就此絕交併轉為與秦相好,那麼秦國就願意把先前佔領的楚國商於六百里土地送還回來。等楚國有了商於這塊位於北方的六百里土地,就能輕而易舉的削弱齊國,楚王對秦有大恩德,秦國將非常感激,這個計劃可以說是一箭三雕,完美無缺。張儀就說了這麼幾句不知真假的話,貪心的楚懷王就相信了,不但信以為真,還愚蠢的把楚國國相的玉璽賜給了張儀,並且舉行宴會為張儀慶功,對臣子們宣稱自己已經在和張儀的談話中不費一兵一卒的得到了商於的六百里土地。當所有的大臣們都在為楚懷王慶祝時,唯獨陳軫強烈反對楚懷王的決定。陳軫認為,楚國在還沒有確定得到那些土地的情況下就先宣佈和齊國斷交了,這樣子的做法太魯莽也太冒險了,他向楚王建議,應該先得到了土地再做別的打算。但是被眼前利益矇住雙眼的楚王被張儀許諾的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的六百里土地暗爽不已,甚至高興得睡不著覺,已經聽不進手下人的建議了。日思夜想終於等到了拿地的那一天,楚王大手一揮派了一位名叫逢侯醜的將軍跟張儀過去簽約,隊伍快要到咸陽城時,張儀假意請逢侯醜喝酒,然後裝作喝醉了從馬車上掉下來受了重傷,躲回家養傷去了。老實的逢侯醜在咸陽驛館住了好幾天都沒能見到張儀的面,便只好生氣的給秦王寫了封信。然而秦王漫不經心地回覆逢侯醜說,我們秦國是願意拿六百里地的,但是你們楚國還沒有與齊國絕交啊,所以咱們不能隨便籤約讓你們就這麼拿了土地。逢侯醜看了信後向楚王打報告去了,傻乎乎的楚王為了表示十足的誠意,就專門派人去齊國對齊王破口大罵了一通,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已經中了圈套。在楚王派人去齊國時,是有幾個大臣反對的,但是自信滿滿的楚懷王完全沒有警覺,結果等逢侯醜如約去秦國拿地的時候,發現當初說好的是六百里土地,到手的只有六里土地,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是被騙了。(心可真大...)楚王一聽就來氣了,開會決定要討伐秦國,給秦國個教訓。這時候忠臣陳軫又出來反對了,覺得直接打仗太勞民傷財了,建議楚王賄賂秦國,兩國聯手一起攻打齊國,這樣既可以表示兩國聯合的誠意,又可以拿下齊國的城池作為那六百里地的補償。這樣一來還可以杜絕了秦國和齊國親近的可能,解除兩國聯手對楚國不利的隱患。但是在氣頭上的楚懷王根本聽不進去,一心只想著要報仇雪恥,命令部隊立即出發。不幸的是,楚軍被秦軍大敗,還損失了一名優秀的將軍,最讓楚王吐血的是他的軍隊被斬殺了八萬人,損失之慘重無以言表。楚懷王就是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主,吃了敗仗就更加生氣了,要動用全國的軍隊去幹架,結果又被人暴打。這不是最慘的,更慘的是在楚國和秦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另外的其他諸侯國也在這時候趁火打劫,楚國打不過了,只好含恨撤軍,並向秦國割地求和。有了這一遭,楚國已經完全失去了他們對秦國的主動權。經過連年的行軍打仗,楚國的國力也被削弱了不少,可以說是大傷元氣。秦國則差不多達到了秦王和張儀當初計劃的目的。時光如白駒過隙,又過了波濤暗湧的一年,秦國提出與楚國和好,並且願意讓出漢中的一半土地給楚國。但是楚懷王說他們不要土地,只要張儀的項上人頭。結果呢人不但沒有殺成,自家又錯失了一大片土地。張儀這時候對楚國已經到了瞭如指掌的地步,這傻子楚懷王是什麼樣的人他心裡也明鏡似的清楚得很,所以從來都沒有擔心過自己會被秦王弄死。這麼多事下來,清晰地說明了一點:楚懷王這人是非常感情用事的。所以這一次張儀到了楚國,楚王就命人就把張儀關起來,但是在來楚國之前張儀就已經想好了退路,他賄賂好了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和楚王夫人鄭袖。野史說楚懷王對鄭袖非常寵愛,可以說是百依百順,所以在受到鄭袖夫人的蠱惑後,楚王心裡又害怕秦國報復,再加上死性不改的貪戀土地,所以在再三權衡之下,他把張儀給放出來了。這件事被出使齊國回來的屈原聽到了以後,撓破頭也想不通,問楚王為什麼不殺了張儀。楚懷王一尋思發現自己又上當了,連忙派人去追張儀,可是卻為時已晚了。這就是楚懷王被張儀兩次欺騙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311年,秦國想要得到楚國黔中一帶的土地,作為交換秦國願意將武關意外的土地和楚國進行交換,可是屢次被張儀欺辱的楚懷王卻提出了一個可怕的建議。
楚懷王說:“我不願意與秦國交換土地,但是如果秦國能夠將張儀押送到楚國,情願主動獻出黔中之地!”
出於對秦國的忠誠,張儀就獨自一人去了楚國,結果可想而知,楚懷王二話沒說就將張儀關進了大獄,並擇期進行處斬。
據史料《戰國策》記載:“楚懷王拘張儀,將欲殺之”。按理說事情到了這裡,張儀就必死無疑了,畢竟當初的“商於之地六百里”的恥辱還言猶在耳,楚懷王一定咽不下這口惡氣。
可是,讓人匪夷所思一幕發生了,最後的楚懷王還是沒有能夠殺掉張儀,反而讓張儀大搖大擺的走出了楚國,那麼楚懷王之所以不敢殺掉張儀,真的是因為懼怕“虎狼之秦”嗎?你錯了,其實他怕的只有一個女人而已,只因為這個女人不同意,所以楚懷王也沒能殺掉張儀。
當楚王的寵臣靳尚勸說楚懷王放掉張儀的時候,楚懷王尚且能夠秉持公義和清醒的頭腦,可是一碰到女人鄭袖,就立馬繳械投降了,雖然楚懷王不殺張儀的原因之中,也有秦國的因素在裡面,可是既然楚懷王敢於將秦國宰相張儀關進大獄之中,可見虎狼之秦對於出國而言並不足為懼。
古人的智慧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總會有適合自己生存的一套本領,這裡面的張儀如此,靳尚如此,鄭袖更是如此,我們不去評判他們的對錯與是非,我們要汲取的就是他們身上的智慧和權謀,為國、為家或者是為己。
靳尚正是因為看到了張儀被捕與鄭袖之間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鼓吹鄭袖幫助自己達到了最終的目的,而不是以“死諫”的方式直接頂撞楚懷王,正是一種對“以退為進,曲線救國”計策的最好演示。
??同樣,張儀這種亂世奇才同樣值得我們學習,想要成為一個大國宰輔,必須要擁有一個“海納百川,總攬全域性”的能力,為人處世不僅僅要結交坦坦蕩蕩的君子,更要學會遊刃有餘的結交一些勢利小人,因為在某些時候,小人往往能夠在你危難之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