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啄木鳥405
-
2 # 心向青山
1、商周時期的雲南——百濮
當中原地區進入文明時代時,西南地區包括雲南曾存在一個叫“百濮”的政權。
商周時期,這裡的土著民族被中原人稱為濮人,泛稱“百濮”,這與東南沿海的土著被稱為“百越”其實是一樣的,但由於文字記載太少,我們對百濮的瞭解和百越一樣少。
2、秦漢時期雲南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雲南進入華夏文明的視野,大約是在公元前286年,這一年楚將莊蹻率軍征服了雲南地區,自立為滇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定郡縣,開“五尺道”。
所謂五尺道,是因為此道自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闢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部的聯絡,秦始皇委派官吏入滇治理,雲南正式成為中原政權——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承秦制,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曲靖),並開闢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從此雲南納入大漢帝國版圖。
3、魏晉南北朝時期——爨氏治滇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和今貴州、四川南部一起被稱為南中地區。
公元225年,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孟獲,並在這裡設定郡縣,此時的雲南屬於蜀漢版圖。
公元263年,西晉滅蜀漢,雲南隸屬於寧州,是西晉後來一統天下之後的十九州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亂世,東晉和南朝的版圖雖然均包括雲南,但實際上一直被地方豪族爨氏。
公元339年,爨琛降晉,晉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爨氏在雲南形成“開門節度,閉門天子”的稱雄局面,時間長達400年,直至被南詔所滅。
4、隋唐時期——南詔國
隋朝統一天下後曾在雲南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後又隸屬於於益州都督府。唐朝也曾在李世民和李治時期在雲南建立了許多羈縻府州,但始終只能利用地方酋長羈縻治之。
公元738年,皮羅閣兼併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皮羅閣成為雲南王。
唐朝末年和五代時期的雲南與中原一樣政局動盪。
公元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篡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公元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國,公元9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5、宋朝時期——大理國
公元前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
大理國幅員遼闊,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部分地區。
大理政權與宋朝基本相始終。
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人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6、元朝時期——雲南行省
公元1276年,元朝滅宋,同年在大理原境正式置雲南行省,任色目人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省會中慶路(今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
雲南行省的設立實質上是中原王朝真正管轄雲南的開始,“雲南”也從此正式成為之一地區的名稱。
7、明清時期——雲南布政使司和雲南省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此後大明設立雲南布政使司(即雲南省),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清承明制,平定南明和吳三桂叛亂之後正式將雲南納入清朝版圖。
雍正年間鄂爾泰在雲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即廢除土司制,實行與中原一樣的流官制,並對雲南進行移民開發,這一政策最終使雲南成為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也使雲南成為了所謂的“漢地十八省”之一。
因此,雲南原為“百濮”之地,從秦漢時期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但長期以來都是利用本地土司進行羈縻統治。唐宋時期雲南形成獨立的政權南詔和大理,至元朝滅大理設立雲南行省,清朝實行“改土歸流”,最終使雲南成為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
-
3 # 濤說精彩歷史
第二、火炮大規模應用後。主要指明朝開始,雲南完全融入中國版圖和中華文化,300萬漢族移居雲南。
一、雲南地理環境簡析:
雲南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明珠,是中國最複雜、最多彩的省份,沒有之一。那裡既有高山雪峰,也有熱帶雨林、大江大河,高原湖泊……但複雜的地形也給古人交流帶來了阻礙:中原的人很難入滇,而云南人也很難出去。因此,很長的時間裡,雲南民族眾多,形成了與中原不同的文化、政權。
(雲南高山峽谷▲)
(雲南湖泊石林▲)
二、火炮發明前的雲南政權。
雲南政權時間線(火炮發明前):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入滇,建立滇國——秦在雲南派官“置吏”正式統治雲南——西漢設定益州郡——三國南蠻反叛,諸葛亮平定南中——西晉雲南歸屬寧州,為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南北朝時期雲南進入爨氏統治——隋唐在雲南羈縻州,唐朝中後期又出現南詔、大理——元朝在雲南設立大理行省。
總體來看,從先秦到漢唐宋元,中原不間斷的有官員入滇,統治和宣示主權;但因為地處偏僻,雲南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如爨氏、大理、南詔等,區域性時間與中原王朝共生共存。
地區政權分析:待補充。
三、火炮大規模應用後。
主要指朱元璋時期。洪武年間明軍戰鬥力非常強,加之火炮加成,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進平定雲南,極為徹底的管理雲南。明朝在雲南建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並仿照中原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
因此來說,明以後中國的西南邊陲被徹底鞏固,朱元璋貢獻突出;雲貴高原的地區政權,完全融入中華民族。
回覆列表
彩雲之南的雲貴高原在唐宋時期都不統屬於中原政權,而是建有地方割劇政權,具體講唐時的政權叫“南詔”,宋時的叫“大理”(也作大禮)。
(一)唐時南詔
詔是當地土語,相當於漢語“王”或“首領”之意。唐朝時,在今天雲南、四川西南部生活著六個烏蠻部落,即蒙雋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deng shan)詔、施浪詔、蒙舍詔。這六詔互不統攝,唐開元二十六年(738),蒙舍詔首領皮羅閣滅掉其他五詔建立政權,因在五詔之南,故國號稱南詔。這樣南詔政權(738—902)統治雲南幾近二百年。其間,他們與唐朝中央政府的關係是:唐王朝中央冊封南詔國王,南詔國王名義上是唐朝藩屬國,實際上唐王朝只是出於羈縻策略,並不真正信任南詔;南詔國王也並不真正臣服唐王朝,他們時叛時服。唐朝有力量時,兩次對南詔用兵,但都失敗了。南詔國號也不時變更,如皮羅閣叛唐時國號稱“大蒙”,784年異牟尋又改國號為“大禮”,860年世隆再叛唐又稱“大禮”,878年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但不論叫什麼,總歸是雲南這塊土地上的割劇政權。唐天覆二年(902),南詔國漢人權臣鄭買嗣滅“南詔”,建“大長和國”。事見《新唐書》,因為史書所記太過簡略,所以關於南詔這一政權具體情況不詳。
(二)宋時的“大理國”
大理是中國白族土語的音譯,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地方政權。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包括今天雲南、貴州、川西南部、緬甸北部、越南寮國北部。公元937年,白族人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因舉國崇佛教,因此大理國又稱“妙香國”。1095年,政權由段氏轉移到權臣高升泰手中,改國號為“大中國”,翌年,高升泰死,政權又迴歸段氏段正淳手中,史稱後大理國。因為史料缺失,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發揮過想像,信不信全靠讀者諸君。
他們與宋王朝的關係,也只是有貿易往來,因地理氣候等方面的原因,事實上處於獨立狀態。直到1253年,忽必烈“革五囊渡江”遠征雲南,大理國滅亡,元建立雲南行省,雲貴地區才與中原加強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