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耕耘収獲

    謝邀。對這個問題有以下幾個淺陋見解。若簡單的思維就是薛寶釵善解人意,私下指點做錯事的好姐妹。但如果縱觀整部書,你會發現薛寶釵做這件事可不簡單。《西廂記》《牡丹亭》等在當時視為淫歌豔曲,有教養的貴族小姐是不能看的,但林黛玉在行酒令時不小心被薛寶釵發現了,然後薛寶釵又特意對林私下指出,意思就是我抓往了你的把柄。但薛的聰明之處在於並沒有就此要挾林,或暫不說破這件事而待時機給林致命一擊,她反而主動說出她也私下偷偷的看過,這樣無異於告訴林咱是好姐妹好閨蜜。就象男人的交情一樣,一起抗過槍,一起哪啥,就成好兄弟了。果然林聽後把自己原本緊張的心被薛又給安撫了,從此以後視薛為姐姐,才更後來又了薛姨媽愛語慰痴顰的情深戲碼。薛寶釵這樣做的目的:一,顯的自身的賢良淑德,扮好一個好姐姐愛護妹妹的角色。二,這就是光明正大的陽謀,君子不欺暗室,你有錯我指出來,我為什麼會知道你看過《西廂記》了,因為我也看過。你看多坦城啊!咱以後就是一條戰壕裡出的戰友,閨蜜。三,對於寄居於外祖家的孤女林來說,有個關心愛護提點她的知心大姐姐這無疑是雪中送炭,心中哪有不感動的。果然自此後林視薛為真正的好姐姐,再加上薛姨媽的一番愛女之言的表演,林更視薛姨媽為親孃,寶姐姐為親姐。其實林黛玉是性情中人,一但交心,是可以為對方去死的人,她所謂的伶牙俐齒,所謂的尖酸刻薄,其實都是武裝自己的假象,因為在這個沒有情意的賈府中,任何的軟弱都會被隨便一個人擊垮。所以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能暗中並且直言不諱指出自己有不可告人秘密並溫言規勸自己,還能理解自己,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與自己一樣曾做過同樣的事,這種只有母親才可能對待女兒的事,寶姐姐居然做了,試問林黛玉還不把薛當親人看?最後事實證明了閨蜜這種生物專門就是來挖牆角的,薛寶釵果然聰明。

  • 2 # 蘇小妮

    行酒令和被寶釵“教訓”分別發生在書中的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二回。

    一、這顯示了黛玉的真性情。

    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行令的時候,黛玉先是說“良辰美景奈何天。”寶釵聽了,回頭看著她。然而,真性情的黛玉並沒有就此打住,大概也沒有看寶釵的臉色,她接下來又說了一句“紗窗也沒有紅娘報。”

    這兩句話,前一句是《牡丹亭》中的句子,後一句是《西廂記》中的句子。對於當時的青年男女來說,《牡丹亭》和《西廂記》都是禁書,寶玉是茗煙給他帶回來偷偷看的,黛玉是寶玉給她看的。他們一同看書,一致認為這是好書,但也只限於私下裡偷偷地看,不能告訴別人。黛玉就曾拿著要告訴舅舅去的話要挾寶玉。

    二、寶釵比黛玉老道了許多。

    黛玉不管不顧,只知道行令,卻不知已經犯了禁忌。寶釵看著她,說明什麼問題呀?說明寶釵也看過這個書呀,而且寶釵可能很早就在家看過,並且應該不止看過一遍,所以她記得很牢。要不然,黛玉說出這個話以後別人怎麼不看著她呢?說明別人真的沒看過。

    黛玉一說出來寶釵立馬就有反應,她知道這是個禁忌,黛玉不該說,哪怕你看過也不能說。那一刻,寶釵大概心想:傻丫頭,連這個你都說。你看,我也知道,我就不說。

    三、寶釵提醒黛玉是善意。

    寶釵知道這是個禁忌,知道黛玉不該說。所以她很嚴肅地跟她提出來。“我要審你,你給我跪下。”然後把那天行酒令的事說了一通,然後告訴黛玉,自己也是讀書人家,小時候家裡藏書也很多,兄弟姐妹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偷偷地看了諸如《西廂》、《琵琶》、《元人百種》等。

    雖然讀了這麼多書,但是,在寶釵眼裡,讀書也好,作詩寫字也罷,都不是我們女孩子分內之事。只當是閒時的消遣,不讀反倒好呢!

    四、這裡面沒有所謂的奸詐。

    有人會認為寶釵就是奸詐,明明她自己也讀過這一類書,她不說,就看著黛玉說。我個人認為,寶釵這樣的事後提醒,確實是出於對黛玉的關愛。

    試想一下,如果寶釵不說,依照黛玉的個性,說不定哪一天她又在什麼場合把這些話給說出來了,而那時候可以恰好也有別的人知道這個,那就洩露了黛玉偷看《西廂記》和《牡丹亭》的事實,到那時,對黛玉來說就大事不妙了。

    所以,在這件事上,寶釵是真心對黛玉好,不存在奸詐的問題。真是陰險奸詐,她就不會說了,隨她去。

    五、兩人小時候可能有過共同的讀書經歷。

    大家都覺得寶釵出身於商人之家,再加上她有那麼一個不爭氣又不讀書的哥哥,很多人會覺得寶釵可能也如此。但是,她跟黛玉的一席話告訴我們,她其實從小也讀了很多書,也愛讀書。只是後來因為父親去世,她主動挑起了家的重任,才把書放下。

    這也是寶釵和黛玉不同的性格所決定。

    寶釵讀書,但是她骨子裡那種傳統的東西一直都在,黛玉讀書就顯得率性得多,她不管那些傳統的東西。這是她們兩個之間本質的區別,也是寶釵最後跟寶玉走到一起都不能堅持下去的原因。

  • 3 # 醉吟扶夷

    為什麼黛玉行酒令引《西廂記》曲文被寶釵察覺後又能被寶釵寬容?提起這個來,還要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賈母在大觀園擺酒席說起。

    事情的由來

    劉姥姥自從第一趟到賈府得了好處回去以後,知恩圖報,待地裡種的瓜果有了收穫,便惦記賈府的幫扶之情,帶了些瓜果前來賈府道謝。恰好被賈母知道了,兩位老人家聊聊天就對了脾氣。賈母帶著劉姥姥逛了大觀園,又擺了酒席款待。行酒令的時候,劉姥姥醜態百出,誰料想平時才思敏捷的黛玉在行酒令的時候,一時情急也說錯了兩句酒令。一句是“良辰美景奈何天。”另一句是“紗窗也沒有紅娘報。”前一句出自《牡丹亭》,後一句出自《西廂記》。

    黛玉的酒令有為不妥?

    《牡丹亭》和《西廂記》是兩部廣為流傳的戲曲,不但詞藻華麗,意境優美,描寫了青年男女間美好的感情故事,更體現了人們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追求。而在當時,這樣的書籍被列為”禁書“,被視作"淫詞豔曲",在宣揚禮教的社會主流眼裡是“異類”,是不被封建階級所認同和容忍的。賈寶玉的小廝茗煙將這些書籍偷偷買來給寶玉看,寶玉在大觀園裡偷看的時候被黛玉發現,於是有了二人同看的場景。林黛玉作為名門淑女、大家閨秀,當眾將這種“淫書”的內容脫口而出, 往小裡說,會被人恥笑;往大里說,如果被有心人大肆宣揚的話,是有身敗名裂的危險的。一個未出閣的女孩兒如果名譽受損,那麼她的一輩子就被毀了。

    為何寶釵會原諒黛玉?

    如果按一些有心人所說,薛寶釵生性奸滑,那麼她應該當場揭發黛玉,並把事情擴大化, 將林黛玉的名聲徹底搞臭,以達到剷除情敵的目的。

    可是事實是什麼?薛寶釵當時並沒有聲張,而是在酒席過後,才悄悄地找到機會跟黛玉說這事。

    也許有人會說,薛寶釵你說事就說事,擺什麼譜呀!

    這確實也是薛寶釵的一個“熱毒”所在,即她“好為人師”。也恰恰證明了寶姐姐確實是個熱心腸的善良人。她讓黛玉“跪下”,並聲稱要“審”她,是在單獨相處的時候。而她之後說的一番話,更是讓黛玉感動不已。

    “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兒七八歲上,也夠個人 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裡也極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姐妹弟兄也 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 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他們揹著我們偷看,我們也揹著他們偷看。後 來大人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丟開了。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字的倒 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連做詩寫字等事,這也 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才 是好。只是如今並聽不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並不是書誤了他,可 惜他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至於你我,只該做些 針線紡績的事才是;偏又認得幾個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書看也罷了,最 怕見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當日酒席上那麼多人,惟有薛寶釵聽出了黛玉的不妥,偏她還知道出處,這說明寶姐姐不但讀過這兩本書,而且還爛熟於胸,隨便一說便知出處。這和她撲蝶的行為一樣,是少女天性的自然流露,是那麼沉重的道德枷鎖也無法鎖住的心之所向。這也許連她自己也沒有覺察到。但是作為有過同樣經歷的過來人,她不希望黛玉“誤入歧途“。所以她先是嚴辭警告,後是諄諄教誨,這樣的寶姐姐,是多麼的可敬又可親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美國死傷比義大利還也慘重,可是為何戰爭對美國本土日常生活沒帶來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