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世界上的成功都是一樣的!失敗卻各有各的敗法!

    世界上最難的事,是變法,最不能左右的事,就是成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還是出在變法本身!

    1067年,北宋熱血天子宋神宗即位,初登大寶,宋神宗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強國夢,王安石被任命為江寧知府。

    1069年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地位等同宰相。

    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

    王安石的新法,以富國為基礎,達到強兵的目的。變法推行後,國庫充盈,收效甚巨。

    但是,新法推行同時,北宋朝廷的新舊黨爭也開始了。最終,王安石代表的新黨落敗,變法夭折。

    1、老王太自信

    變法乃是不囿於祖宗成法,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是真正的摸著石頭過河。

    在新法還沒有經過實踐檢驗時,誰也不敢保證它的積極效果。所以但凡推行變法者,無不先行試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而王安石的變法,一夜就鋪開了。

    王安石做了很多年的地方官,在他的治理下,可以說完成了變法的試點。但北宋官場是一個大熔爐,並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吏,都像王安石這樣心憂社稷、大公無私。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尷尬的結果,雖然老王的出發點是如此的接地氣,為民謀福利,但是在這幫混蛋同僚的無恥運作下,變法最終反而使結果事與願違。

    在農業國家變法,就不可能繞過農業。王安石的變法中,為農民朋友制定了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但是,變法不是簡單的將自己的地區經驗推向全國。單就農制而言,華北地區兩年三熟,到兩廣地區就成為一年三熟。環境不同必然要求王安石制定出適應面廣的農業政策。

    但是很可惜,除了農田水利法,其他政策基本都是事與願違嗎,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王安石太過自信了,而且自信過頭了。

    2、老王的目的不純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在國富的基礎上,達到強兵的目的。

    但是這不能成為變法的最終目的。

    要知道,實現軍事強大,只要保證將領優秀,推行像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能保證戰鬥力的成倍提升。北宋戰鬥力五渣,不是國家不夠富,而是制度太坑爹!

    王安石在經濟方面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改革事無鉅細,恨不得一夜之間就讓北宋翻天覆地、國富民強。這樣一個全面的改革,如果單純把軍事強大作為最終目標,那這個變法就太用藥過猛,殺雞用牛刀了。

    不正當的目標也造成了不正當的結果。變法後,雖然極大減緩了“冗兵”、“冗官”、“冗費”的壓力。但由於目的的不正當性,一旦軍事上出現了波瀾甚至戰敗,變法就會大受影響。

    所幸,王安石提拔的將領王韶一直在對西夏戰爭中取得對西夏的戰略包圍優勢。如果能多有幾年時間,西夏一定會被北宋徹底消滅。而王韶的成功也反過來給王安石增加了底氣,推動了變法的繼續前進。

    3、老王理想太豐滿

    王安石滿腦子裡想的是農民兄弟,追求的是天下大同,而這違背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要知道封建社會一直以中央集權為主流,所以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後期宋神宗在看到了變法帶來的巨大效果後,就將王安石放到一邊,開始了自己轟轟烈烈的、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元豐改制”。元豐改制將王安石變法的很多內容確定下來,為後世的南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借鑑。

    宋神宗是熱血的,他和王安石做了一筆交易。神宗推動王安石變法的進行,而作為回報,王安石的變法政策成為宋神宗實現強國之夢的重要基石。

    但是一旦遭遇了保守派的勸誡和後宮太后的影響,這位熱血的青年就會變得搖擺不定,對王安石的支援也水落船低,這對王安石極其不利。

    果然,新法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最終王安石只能走人。

    4、老王的同僚太壞事

    除了皇帝,王安石最多的敵人來自保守派。此時王安石的敵人名單裡,有司馬光、蘇軾、蘇轍等歷史文化名人。

    這個派別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統稱,曾經,王安石也屬於他們。但是他們太刻板,寧肯看著國家衰落,也沒人站出來力挽狂瀾。

    此時的北宋可以說內憂外患,如果再不變法,國家不知道還能不能撐下去。所以王安石從變法開始,就義無反顧,雖九死而猶未悔。

    然而保守派,以司馬光為首的官僚從變法開始就對新法百般詆譭。加上很多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了許多政策出不了中央,或者說出了中央後,就變味成地方官僚的斂財工具。

    從實際效果看,王安石變法確實嚴重傷害了農民和民營商人的權益。這導致剛開始還高舉雙手支援的底層站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這直接導致了王安石變法的最終失敗。

    司馬光雖然小時候善於創新,打破水缸救出了小夥伴,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國家前途上,司馬光完全成為保守力量。這不能怪他,他的思維中,儒家思想佔主流,所以要求政府減小對市場的干預,從而逐漸過渡到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而王安石則反其道而行之,加強政府在市場的存在感,即法家思想。

    所以,王安石的阻力,是空前的!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 # G小飛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安石沒有軍隊

    其實變法本質上就是革命,是國家命運的賭博,勢必會影響上一個利益集團的根本,沒有暴力沒有流血那是不可能的

    王安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先把反對者如司馬光文彥博等人格殺勿論,因為文明的前提,是絕對的暴力優勢

    至於王安石變法失敗,那是必然的,宋神宗患得患失,干預太多,變法應該是嬴渠梁對商鞅的舉國相托,無條件信任和配合才行

  • 3 # 四川達州人

    失敗原因很多。

    一、變法本身脫離了社會現狀

    王安石變法之前,實際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北宋需要變法,都對負天下三十年大名的王安石有較多期待。然而,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在非機器大生產時代就是個偽命題。這在先天上限制了變法的成功。

    二、變法是本末倒置

    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解決三項難題。冗官,冗兵,冗費。

    宋代崇尚文治,所以官員特別多,每個官員兼職多,給子孫的封誥也多。

    因為沒有合格戰馬,周邊都是遼,西夏,吐蕃乃至大理等國,南方還有交趾等叛亂。所以宋代軍隊多。同時,每逢天災,北宋就將災民中的青壯男子編入廂軍。因此到宋神宗時期,全國禁軍約40萬,廂軍甚至有70萬,這還沒有計算大量的效用軍,勇敢軍。

    因為官多兵多,所以每年財政收入8000萬貫的七成被用於養兵養官。而王安石變法只是試圖開源,因此雖然財政收入曾經達到1.2億貫,卻依舊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變法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三、變法危害太多人

    以最有代表的青苗法為例。

    青苗法規定,在每年春耕夏種前,以國家常平廣惠兩倉的糧食作為貸款,農民夏秋收穫後歸還糧食及20%的利息。

    聽起來很美妙。

    然而中國有地域差啊。成都平原,江南平原上的農民根本不需要。而山陝百姓則非常需要這樣的貸款。地方官,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利潤指標,或者強迫百姓貸款,或者將糧食交給地主放高利貸,需要的農民卻拿不到。

    面對這樣的局面,王安石的學識無法解決,只能簡單歸咎於反對派的掣肘。所以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經常以辭職來脅迫宋神宗處分反對派。就連原本支援變法的蘇軾都被列為打擊物件,可想新黨自己造就了反對者。

    同樣,王安石本人是號稱清廉的,然而,他的弟弟,兒子,侄兒,學生,個個利用變法撈取龐大的不義之財,這樣的清廉,也就是一個笑話而已。

    所以,王安石變法只能以失敗告終,而並非完全是保守派因為利益受損的反撲。

    當王安石的學生鄭俠,甘願承擔罪責也要非法透過銀臺司快遞向宋神宗呈遞流民圖來說明變法的惡劣成果,王安石變法也就在事實上徹底破產了。此後,雖然再次出山主持變法,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 4 # 宰活人

    變法本質上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革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內部革命也一樣,不宰一批反對者推行的下去?商鞅變法起頭就在渭水河邊屠殺700多名反對者,吳起在楚國變法,被幾十家大貴族圍攻亂箭射死,新法也滅了,古往今來未聞有不流血就能成功變法的,王安石幻想靠著幾條法律條文就能變得了法,豈不是異想天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聖貝多芬的一生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