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詩人席勒有一首著名的詩,名叫《歡樂頌》。說它著名,並不僅僅因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詩寫得很好,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首詩成為一首著名的交響樂《第九交響樂》的一部分;隨著樂曲優美的旋律飛向了世界各地。這首交響樂的作者,就是著名的“樂聖”貝多芬。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5日生於波昂,他的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家裡條件很不好,而且父親還愛酗酒,給家裡帶來了許多的不愉快。但是,他的父親酷愛音樂,而且總想讓貝多芬繼承自己的事業。所以,從4歲起,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彈起了鋼琴。之後,鋼琴、長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風琴,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歲時,貝多芬被任用為宮廷劇場的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等。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對貝多芬影響很大。他對資產階級革命才建立的共和制非常贊成,並把“自由、平等、博愛”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奮鬥目標。他後來的樂曲作品中都充滿了這種思想。1792年,貝多芬移居維也納,自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故鄉。這時,貝多芬一心傾慕的莫扎特已經去世,於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頓學習作曲。海頓是一位古板、傳統、恪守舊規的教師,喜歡安分守己、唯命是聽的學生,而貝多芬的思想則活潑、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頓很不喜歡貝多芬。貝多芬無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頓學習。離開了老師,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思考一個又一個問題,寫出了一支又一支樂曲。這些別具一格的樂曲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讚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他對愛情抱著一種極為聖潔的觀念,認為尋歡作樂是愛情之外的東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個又一個姑娘離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變這種認識,1801年,他非常喜歡的姑娘又一次離開了他,他帶著戀人離去的內心痛苦和對愛情的虔誠,寫出了表現青春愛情幸福歡樂的《月光奏鳴曲》,作品表現了他純潔無邪的愛情理想。有位哲人這樣說過,如果能夠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那麼,他給人的將是更加頑強的意志和更加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許正因如此,貝多芬在這段時間裡表現出了非常旺盛的創作勁頭,在1801年到1812這10餘年間,他創作出了許許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鳴曲》之外,還有《第二交響樂》、《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樂》等9部交響曲。貝多芬的個性和天才全都融會在他的9部交響曲裡。9部交響曲的創作跨越了24年的時光,從各個方面發展了交響樂這一形式,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文化寶庫的珍品。在這期間,他經歷了耳聾之苦這對音樂家來說是最為致命的打擊。但他從不悲觀絕望,也從不怨天尤人,而是頑強地與命運進行著不屈的抗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第一交響曲》寫於1799年,人們稱它為“18世紀器樂的天鵝之歌”。《第二交響曲》誕生在1802年,那是貝多芬個人生活危機最為嚴重的一年,他的耳疾越來越嚴重了。10月6日,他寫下了“海利根斯塔特遺書”準備留給他的兄弟。他寫道:“我不得不像一個流浪者那樣生活,因為每當我接近人群,一種強烈的恐懼就會攫住我,我害怕人們會覺察我目前的狀況,因為這半年我一直在鄉下度過。當有人站在我身邊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時,我卻什麼也聽不見;當他聽到牧羊人的歌聲時,我又什麼也聽不到。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只有藝術能使我擺脫結束自己的念頭,要叫我在未創作出我應該完成的作品之前離開這個世界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最終戰勝了精神危機,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且開始與命運抗爭,相繼創作出一系列激盪著戰勝逆境主題和精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這是一部雄渾有力、精深動人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它一直是各國著名交響樂團經常演奏的世界名曲。最初,貝多芬寫這首樂曲是準備把它獻給他心目中的理想主義英雄化身的拿破崙的。因此他在樂曲的首頁寫上了這樣的題字:“獻給波拿巴的大交響曲。”但當他聽說拿破崙自立為帝的訊息後,勃然大怒地吼道:“拿破崙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隨後,他便塗去了原來的題字,把它改寫為《英雄交響曲》。1821年,拿破崙在被囚禁的聖赫勒拿島上死去。當有人把這個訊息告訴貝多芬時,他笑了笑說:“我早已為他的下場作了曲。《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的《葬禮進行曲》不是在17年前就暗示了他的命運嗎?”《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寫於1805年至1808年。它是《第三交響曲》所確立英雄形象的繼續和進一步發展,揭示了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失敗和勝利、痛苦和歡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體現著“透過鬥爭走向勝利”這一自強不息的偉大信念,也表達了作者決心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此後,貝多芬又有幾部交響曲相繼問世,它們都享有盛名且各具特色。《第九交響曲》規模巨大,氣勢榜礴,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部不朽傑作。創作這部作品時,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聾了,但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巧為人們構造出一座壯麗輝煌的藝術殿堂。此外,他的兩首協奏曲也堪稱一流。貝多芬還對歌劇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的代表作《菲岱里奧》稱得上是他“歌劇王座上的CROWN”。直到他臨死前回顧自己所有的音樂成就時,還自豪地宣稱,在他所有的“孩子們”中,這部歌劇是他最心愛的一個。貝多芬認為:“音樂應使人類的心靈進發出火花。”他渴望用音樂與人們交談。因此,他對音樂創作刻意追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達到曲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在他的歌劇《菲岱里奧》中僅有一首合唱曲,他卻構思了10種開頭;男主角的一首獨唱曲,他也是前後易稿18次。據說,門德爾松為了弄清貝多芬的創作情況,曾專門分析過他的一份手稿。他發現那稿紙有一處地方貼了12層小紙片,便小心翼翼地將它們一一揭開。門德爾松吃驚地看到,原先第一次寫下的音符竟然同最上面第12次寫的完全一樣。由於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音樂創作之中,貝多芬有時還鬧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貝多芬有個一邊散步一邊構思樂曲的習慣。一天,這位樂聖又披了件舊上衣,滿臉鬍鬚、一頭亂髮地走了出去。他滿腦子想的都是他的樂譜,不知不覺竟迷了路。看到他那副儀表邋遢、目光呆滯、自言自語還不時向路邊人家張望的樣子,警察起了疑心,把他當做流浪漢抓起來。儘管他大吵大鬧,一再宣告自己是貝多芬,可警察就是不相信,還是把他關了起來。還有一次,飢腸轆轆的貝多芬走進一家飯店。他剛一落座,腦海中便浮現出一支美妙的樂曲。於是,他一邊像彈鋼琴一樣地用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擊打著節拍,一邊抓過一張紙飛速地作著記錄。過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創作。飯店裡的小姐好奇地走了過來,貝多芬這才恍然大悟,張皇地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飯店裡的人都哈哈笑起來。因為他根本就沒吃過任何東西啊!對於這種與眾不同的舉止,貝多芬自己也無可奈何地說:“除了會作曲以外,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他是一個不受任何約束、傲世不羈的音樂天才。即使路遇國王,他也拒絕脫帽行禮。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國王,一個音樂王國的君主。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貴族,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開思耐陶樂戲院,一場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顧問、維也納榮譽市民貝多芬先生的演奏會正在舉行。當他的《第九交響樂》首演成功時,維也納全城轟動,大戲院裡座無虛席,過道上也站滿了人,被擠得水洩不通。除了奧地利皇帝外出巡幸外,全皇室的人都到場了。音樂會的盛況在維也納前所未見。演出中,耳聾的貝多芬一直身穿燕尾服和黑綢齊膝長褲,象徵性地背向聽眾打著節拍;而全體演奏者卻按照站在貝多芬前面的真正指揮翁勞夫的手式演奏。《第九交響曲》的最後一個音符還沒有消失,全場便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在一位女演員的提示下,貝多芬這才醒過神來,急忙轉身向觀眾致謝。整個會場的觀眾幾乎發狂了,交響曲煽起的狂熱激情使他們不能自持。他們有的大叫,有的狂跳,很多人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貝多芬一再被邀請出來接受聽眾的歡呼喝彩,連續達5次之多。按當時維也納的慣例,皇帝御臨戲院也只有3次鼓掌歡呼。這次貝多芬卻達到了5次,實在令在場的皇室成員感到很沒面子,不得不讓警察加以制止。晚年的貝多芬因耳聾不能與人對話,只有靠一支筆一個本子與別人交換意見。在他未來的計劃中,還有不少樂曲等他去完成。1827年3月26日,一代樂聖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了,帶著他的驕傲,帶著他未完成《第十交響曲》的遺憾走了。此時,時針指向5點45分。一個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時代結束了。
德國大詩人席勒有一首著名的詩,名叫《歡樂頌》。說它著名,並不僅僅因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僅僅是因為這首詩寫得很好,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首詩成為一首著名的交響樂《第九交響樂》的一部分;隨著樂曲優美的旋律飛向了世界各地。這首交響樂的作者,就是著名的“樂聖”貝多芬。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5日生於波昂,他的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家裡條件很不好,而且父親還愛酗酒,給家裡帶來了許多的不愉快。但是,他的父親酷愛音樂,而且總想讓貝多芬繼承自己的事業。所以,從4歲起,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彈起了鋼琴。之後,鋼琴、長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風琴,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歲時,貝多芬被任用為宮廷劇場的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等。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對貝多芬影響很大。他對資產階級革命才建立的共和制非常贊成,並把“自由、平等、博愛”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奮鬥目標。他後來的樂曲作品中都充滿了這種思想。1792年,貝多芬移居維也納,自此,他永遠地離開了故鄉。這時,貝多芬一心傾慕的莫扎特已經去世,於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頓學習作曲。海頓是一位古板、傳統、恪守舊規的教師,喜歡安分守己、唯命是聽的學生,而貝多芬的思想則活潑、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頓很不喜歡貝多芬。貝多芬無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頓學習。離開了老師,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思考一個又一個問題,寫出了一支又一支樂曲。這些別具一格的樂曲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讚賞。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他對愛情抱著一種極為聖潔的觀念,認為尋歡作樂是愛情之外的東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個又一個姑娘離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變這種認識,1801年,他非常喜歡的姑娘又一次離開了他,他帶著戀人離去的內心痛苦和對愛情的虔誠,寫出了表現青春愛情幸福歡樂的《月光奏鳴曲》,作品表現了他純潔無邪的愛情理想。有位哲人這樣說過,如果能夠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那麼,他給人的將是更加頑強的意志和更加堅韌不拔的精神!或許正因如此,貝多芬在這段時間裡表現出了非常旺盛的創作勁頭,在1801年到1812這10餘年間,他創作出了許許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鳴曲》之外,還有《第二交響樂》、《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樂》等9部交響曲。貝多芬的個性和天才全都融會在他的9部交響曲裡。9部交響曲的創作跨越了24年的時光,從各個方面發展了交響樂這一形式,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文化寶庫的珍品。在這期間,他經歷了耳聾之苦這對音樂家來說是最為致命的打擊。但他從不悲觀絕望,也從不怨天尤人,而是頑強地與命運進行著不屈的抗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第一交響曲》寫於1799年,人們稱它為“18世紀器樂的天鵝之歌”。《第二交響曲》誕生在1802年,那是貝多芬個人生活危機最為嚴重的一年,他的耳疾越來越嚴重了。10月6日,他寫下了“海利根斯塔特遺書”準備留給他的兄弟。他寫道:“我不得不像一個流浪者那樣生活,因為每當我接近人群,一種強烈的恐懼就會攫住我,我害怕人們會覺察我目前的狀況,因為這半年我一直在鄉下度過。當有人站在我身邊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時,我卻什麼也聽不見;當他聽到牧羊人的歌聲時,我又什麼也聽不到。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只有藝術能使我擺脫結束自己的念頭,要叫我在未創作出我應該完成的作品之前離開這個世界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最終戰勝了精神危機,頑強地活了下來,並且開始與命運抗爭,相繼創作出一系列激盪著戰勝逆境主題和精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即《英雄交響曲》,這是一部雄渾有力、精深動人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它一直是各國著名交響樂團經常演奏的世界名曲。最初,貝多芬寫這首樂曲是準備把它獻給他心目中的理想主義英雄化身的拿破崙的。因此他在樂曲的首頁寫上了這樣的題字:“獻給波拿巴的大交響曲。”但當他聽說拿破崙自立為帝的訊息後,勃然大怒地吼道:“拿破崙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隨後,他便塗去了原來的題字,把它改寫為《英雄交響曲》。1821年,拿破崙在被囚禁的聖赫勒拿島上死去。當有人把這個訊息告訴貝多芬時,他笑了笑說:“我早已為他的下場作了曲。《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的《葬禮進行曲》不是在17年前就暗示了他的命運嗎?”《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寫於1805年至1808年。它是《第三交響曲》所確立英雄形象的繼續和進一步發展,揭示了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失敗和勝利、痛苦和歡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體現著“透過鬥爭走向勝利”這一自強不息的偉大信念,也表達了作者決心成為生活和命運的主人。此後,貝多芬又有幾部交響曲相繼問世,它們都享有盛名且各具特色。《第九交響曲》規模巨大,氣勢榜礴,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部不朽傑作。創作這部作品時,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聾了,但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巧為人們構造出一座壯麗輝煌的藝術殿堂。此外,他的兩首協奏曲也堪稱一流。貝多芬還對歌劇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的代表作《菲岱里奧》稱得上是他“歌劇王座上的CROWN”。直到他臨死前回顧自己所有的音樂成就時,還自豪地宣稱,在他所有的“孩子們”中,這部歌劇是他最心愛的一個。貝多芬認為:“音樂應使人類的心靈進發出火花。”他渴望用音樂與人們交談。因此,他對音樂創作刻意追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達到曲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在他的歌劇《菲岱里奧》中僅有一首合唱曲,他卻構思了10種開頭;男主角的一首獨唱曲,他也是前後易稿18次。據說,門德爾松為了弄清貝多芬的創作情況,曾專門分析過他的一份手稿。他發現那稿紙有一處地方貼了12層小紙片,便小心翼翼地將它們一一揭開。門德爾松吃驚地看到,原先第一次寫下的音符竟然同最上面第12次寫的完全一樣。由於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音樂創作之中,貝多芬有時還鬧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貝多芬有個一邊散步一邊構思樂曲的習慣。一天,這位樂聖又披了件舊上衣,滿臉鬍鬚、一頭亂髮地走了出去。他滿腦子想的都是他的樂譜,不知不覺竟迷了路。看到他那副儀表邋遢、目光呆滯、自言自語還不時向路邊人家張望的樣子,警察起了疑心,把他當做流浪漢抓起來。儘管他大吵大鬧,一再宣告自己是貝多芬,可警察就是不相信,還是把他關了起來。還有一次,飢腸轆轆的貝多芬走進一家飯店。他剛一落座,腦海中便浮現出一支美妙的樂曲。於是,他一邊像彈鋼琴一樣地用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擊打著節拍,一邊抓過一張紙飛速地作著記錄。過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創作。飯店裡的小姐好奇地走了過來,貝多芬這才恍然大悟,張皇地說:“算賬吧,我該付多少錢?”飯店裡的人都哈哈笑起來。因為他根本就沒吃過任何東西啊!對於這種與眾不同的舉止,貝多芬自己也無可奈何地說:“除了會作曲以外,我什麼事都幹不好。”他是一個不受任何約束、傲世不羈的音樂天才。即使路遇國王,他也拒絕脫帽行禮。因為他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國王,一個音樂王國的君主。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貴族,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開思耐陶樂戲院,一場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顧問、維也納榮譽市民貝多芬先生的演奏會正在舉行。當他的《第九交響樂》首演成功時,維也納全城轟動,大戲院裡座無虛席,過道上也站滿了人,被擠得水洩不通。除了奧地利皇帝外出巡幸外,全皇室的人都到場了。音樂會的盛況在維也納前所未見。演出中,耳聾的貝多芬一直身穿燕尾服和黑綢齊膝長褲,象徵性地背向聽眾打著節拍;而全體演奏者卻按照站在貝多芬前面的真正指揮翁勞夫的手式演奏。《第九交響曲》的最後一個音符還沒有消失,全場便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在一位女演員的提示下,貝多芬這才醒過神來,急忙轉身向觀眾致謝。整個會場的觀眾幾乎發狂了,交響曲煽起的狂熱激情使他們不能自持。他們有的大叫,有的狂跳,很多人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貝多芬一再被邀請出來接受聽眾的歡呼喝彩,連續達5次之多。按當時維也納的慣例,皇帝御臨戲院也只有3次鼓掌歡呼。這次貝多芬卻達到了5次,實在令在場的皇室成員感到很沒面子,不得不讓警察加以制止。晚年的貝多芬因耳聾不能與人對話,只有靠一支筆一個本子與別人交換意見。在他未來的計劃中,還有不少樂曲等他去完成。1827年3月26日,一代樂聖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了,帶著他的驕傲,帶著他未完成《第十交響曲》的遺憾走了。此時,時針指向5點45分。一個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