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哥聊科學
-
2 # 梁文慶2
站在巳有的科學巨人的肩上,能看到巨人們還未看到的新事實,並能將已有認知體系的全部相關知識、經驗相比較,以全新的經驗事實證實一個能從根本上改變已有的體系化認知,那麼,你就有可能顛覆部分或全部已有的理論!不過說得輕巧,但談何容易!
-
3 # 鍾銘聊科學
講真,即使是物理學的研究生,現在要修正已知理論都是瞎扯淡。時代已經不同了,不是隨隨便便在家看看書就能搞科研,搞理論的。這要從理論是如何來的角度去思考。本質上,一個理論的誕生來自於誤差。牛頓理論適用於宏觀低速的世界,在大尺度出現了誤差,相對論來補;在小尺度也出現了問題,量子力學來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自己統治的尺度內精度都極其高,很難會有新的理論出現,這又不是華山論劍,比高低?
不過,在更大的尺度和更小的吃頓,還是有機會的,相對論其實侷限於客觀宇宙內,畢竟光速是個坎,量子力學在更小的尺度也失效了。所以未來的新理論是出現在這兩個尺度內的。
那為什麼在這些尺度內還沒有相對應的理論?
因為觀測手段有限,這就是為什麼牛頓時代不會出現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原因。隨著科學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觀測技術也會發展。所以,大師都是聚堆出現的。我們這個時代還沒出現,正是因為觀測不行。
而題主想要去修正的已有理論,其實在它自身的尺度內已經符合得很好,很難會有突破。只能寄希望於極大和極小尺度的觀測技術能夠提升,並且把自己的科研水平想先提升到世界頂級的水平再說。
-
4 # 北京得明
關鍵一點就是要對萬物共通的“真實”性的常識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只有基於這種普世性(普適性)的常識基礎,你的質疑和修正才是真正具有合理性的,否則,就是大妄想,就是胡思亂想,就是胡言亂語。
-
5 # 刁博
如果一個人立志要建成永動機,這個畫面比較尷尬。有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指揮著宇宙,永動機在理論上就註定了是不可能建造出來的。不論你有多大的毅力、多少的財富、或者多大的權力,亦或是有多麼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蹟,都不可能打破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
如果一個人立志要打倒相對論、推翻量子力學,這個人也比較滑稽。雖然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中還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要推翻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要推翻能量守恆定律建造永動機沒有多少實質的區別。有懸而未決的問題,不代表整個理論是錯誤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早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且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精確的指揮著大到星系、小到粒子的運動。
如果一位科學愛好者立志要修正已知的理論,這並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科學規律是客觀的,只有那麼一種。有很多科學規律已經不可能被推翻或者修正了,即使有一些理論需要修正,也需要在科學的既定程式下進行。任何人,都不能隨便指著一條規律說:我要修正你。如果真的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去修正已知的理論,這種人十有八九是和郭英森一類的大神。
如果真的想在科學領域做出一番成就,那就應該腳踏實地,認真學習科學基礎知識。只有掌握了紮實了理論基礎,才有可能在科學領域闖出一片天地。當你認真領略了科學的魅力後,可能就不會狂傲的動不動要推翻這、打倒那。不是科學讓你失去了創新的動力,而是科學讓你變得理性。
-
6 # 趙先生5630
其實,現在的情況是,已知的理論已經被挖崛得差不多了。所以科學技術摧生不出大量新應用了。
這是一個人類需要巨人的時候。
-
7 # 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科學”——這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知手段,自誕生到發展、成熟、完善,已經經歷了四百多年,“科學”的黃金時代已經遠去,那些引領科學方向的先哲們已將“科學”大廈的基石打牢,框架建成,現在的科研,更多的是在原來的框架內,做一些裝修工程了。理論物理的再次重大突破,可能是很遙遠的事情。
-
8 # 金童希瑞
任何理論都來自於實踐!
科學知識再多,也離不開實踐,脫離實踐活動的“研究”就會誤入歧途。
地質學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關係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的發展。
張海亭先生髮現了鐵鎂質橄欖岩和菱鎂礦的隕落成因,指出了板塊運動的片面性和侷限性,創立了“隕落地質學——災變論”。
隕落地質學理論認為:“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俯衝、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連線形成了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或順推產生了大陸和洋殼,岩石和礦物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
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白堊紀隕石坑中央錐蓋公山的發現,有力的支援了“災變論——隕落地質學理論”。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板塊運動是小行星撞擊產生的“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形成的重疊。
-
9 # 夏雲多奇峰
他們學習一下物理學史,就會知道沒有實驗的支撐,無論發現還是推翻都成了空談——例如量子假設之父普朗克在設計黑體輻射的吸收模型時,光是等待德國頂級實驗室把電爐的溫度從500℃提高到1500℃就等了10年,之後2年的...全文
-
10 # 力學Nerd王小胖
實際上,每天出版的學術論文,絕大部分都是對已有理論的“修正”。所以,修正已知理論並不可怕,問題是如何獲得同行的認可。我覺得,有以下幾步需要做。
1、弄清楚原有理論的侷限性任何理論都不是放置四海而皆準的,都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從力學方面來說,最簡單的重力公式G=mg,它的適用範圍僅僅是地表,或者忽略g變化的情況。材料力學裡面的梁應力計算公式,也對應的只是細長杆的尤拉梁。
2、完備的數學證明自然科學與其他不同,必須有數學模型,以基礎理論為依據,拓寬現有理論的範圍。比如萬有引力公式就比重力公式範圍更廣。除了細長的尤拉梁,還有短粗的鐵木辛柯梁。這些進階版的理論,在某種簡化條件下,都可以退回到已知理論。
3、大量的文獻閱讀文獻可以讓你充分了解本領域內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會讓你做無用功。你會知道別人做到了什麼程度,還缺少什麼。別人缺少的,就是你的亮點。
4、邏輯縝密的論文撰寫學術論文撰寫其實有固定的套路,而不是文學上的議論文,更不是散文。論文推進層層遞進,講清楚方法,寫正確公式,得出靠譜的結論。
5、論文的投遞找正規學術期刊,而不是個人部落格、網站。學術期刊也要找準對應的領域,否則主編看都不看。這時候,看看閱讀的那些文獻都在什麼期刊上,往那裡投肯定沒錯。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有幾個方面去看:第一,先學習,瞭解現有理論架構,找到理論需要補充或者修正的地方;第二,用科學界認可的工具和方法;第三,難度很大。下面逐條說明吧:
需要先學習
一個理論能被稱為理論,那就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推理和實驗驗證的檢驗,沒經過檢驗的只能稱為假說。這樣的理論只能說是否完備,而不能說它錯誤。就像廣義相對論沒有去推翻牛頓的引力理論一樣,牛頓的理論是廣義相對論在低速下的一個近似。
只有先透過學習,才能瞭解到一個裡面理論是不是還有不完備的地方,找到這些地方才有可能有進一步的探索。
使用科學正規化
科學愛好者一定要強調科學的具體性,具體性是科學的基本特性。 一套實際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對於有效的科學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團結一致、協同探索的紐帶, 而且是其進一步研究和開拓的基礎; 不僅能賦予任何一門新學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決定著它的未來和發展。如果我們不能按照這樣一個正規化去探討科學,那麼就無法被科學界所接納,形成各說各話的局面。
難度很大
我覺得作為一個今天的科學愛好者要立志修正已知的理論困難非常大。這不是因為什麼科研經費的問題,主要在於資訊不對稱。愛好者不能經常參加學術交流,不能跟那些站在今天科學領域前沿的人交流,從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上看,就是很不足的。在資料不夠的情況下,埋頭獨立思考,這個難度也太大了。
修正方向
那麼現在還有沒有科學不能回答的問題嗎?還真的是有的,而且還不少,有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尤其是很多非常基礎性的問題,也是老郭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拿出來大家一起立志研究吧:1、引力的本質;2、質量的本質;3、時鐘同步;4、單向光速測量;5、波函式的本質。還真的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