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珍愛和平30

    《有清詩》

    早朝勤讀滿腹墨,

    年暮盡舍終生託。

    誰識此世先峰血,

    不勝天子五潮兵。

  • 2 # 雪松(薛)

    杜甫一生歷經坎坷,安史之亂致大唐由盛轉衰!中原地帶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也因戰亂而在全國多地顛沛流離!詩人深入最低層民眾,親歷百姓疾苦,感同身受!

    而詩人之所以能被後世尊為詩聖,——

    愚見:在於詩人胸襟寬廣,憂國憂民!深入民間,體察民間疾苦!憂民之憂,痛民所痛!譬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經典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還有針砭權貴驕淫奢侈而不聞不問貧寒災民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等。安史之亂年間詩人所創作《三吏》《三別》及《北征》《兵車行》等名作,堪稱史詩般鴻篇鉅著!乃是詩人親歷國破家亡,體察民間疾苦,字字血、聲聲淚乃至慟傷之極,欲哭無淚!!嘔心瀝血書就的詩篇!!

    詩聖之勸學座佑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詩聖之境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 3 # 老杜家耕讀傳世

    詩聖杜甫,鄙人之先祖也。所謂“舉賢不避親”,評價詩聖,實事求是地說,他老人家的詩,無論是詩歌本身的韻律,詩歌的格律等,包括詩歌的意境、情懷,還是詩歌的藝術性等都可以說是到了一定程度了。什麼程度呢?就是“聖”的程度,就算你不喜歡,也無法否認他的詩歌成就的。

    所謂詩聖,就是後人客觀地評價他併為之折服的稱號。

  • 4 # 龍侯山女

    本人曾經從事語文教學十多年,對唐詩宋詞熱愛至深,尤其對處於那個時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心懷憧憬。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抑鬱不得志,而且在安史之亂中差點丟掉性命,他的一生是孤苦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的很多詩作都體現了這一點,比如《登高》這首詩,整首詩給人一種荒涼之感,暗含了杜甫這一生抑鬱不得志之苦,使人讀來感同身受,感傷之情噴湧而出,這就是杜詩的魅力所在,也是杜甫文學功底深厚的體現。

    而窮困漂泊一生的杜甫之所以會名垂千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首先,杜甫存留的詩作數量多。杜甫一生留有記載的詩篇共有一千四百多首。其次,他是一個創作天地很廣闊的詩人,而且他所選的題材都非常的具有現實意義,生動深刻的反應了當時社會的現實,他是中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也因此,他被稱為“詩聖”。再次,杜甫的文學藝術成就非常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李白,他能隨心所欲的駕馭多種風格和寫作手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詩大成者”。

    正是基於以上的幾點原因,一生抑鬱不得志漂泊在外的杜甫才會被後人尊稱為“詩聖”,才會名垂千史!

    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5 # 華滄海一粟

    詩聖杜甫能名垂千古,郭沫若題在草堂的對聯“世上瘡夷,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就是最好的答案。詩聖杜甫雖然一生漂泊,但胸懷天下,心繫黎民,關心百姓生活。他的作品反映民間疾苦和時代風貌,因此被稱為“詩史”,而他本人被稱為“詩聖”。關心人民的人,自然受到人民的愛戴,百姓有口皆碑,這樣的詩人名垂千古有什麼奇怪?

    杜甫是一位為民代言的詩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他對不公世道的控訴;他的“三吏三別”是對盤剝百姓的官吏的聲討;“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字字血淚,是對無辜百姓的同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不在乎自己飢寒交迫,四處漂泊,卻還在為他人擔憂,心繫人民,不該得到人民的傳誦嗎?

  • 6 # 關有85296

    李白不想飄泊一生,他以自己的才華橫溢,文采超群,劍術有成而出山,去治國濟世的,可是他卻生不逢明主,唐明皇不重用他,讓他在自己的身邊當個與用文人,粉飾太平,這對志高情傲的李白無異是圈困,所以李白才憤而離長安遊山川,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李白又顯示了他文學才智,寫出了千古傳頌的詩篇,但他卻憤憤不平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喊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悲憤,又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慰,飄泊一生,寫出了氣壯山河,神彩飛揚,大氣磅礴的不朽詩篇,為後人尊稱詩聖。李白雖未濟世報國,卻留下不朽的文化遺產,為後人借鑑傳承!李白不愧為詩聖!

  • 7 # 醉心創作

    難不成哪位還聽說過有哪個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大腕是地地道道、如假包換的宅男一枚的。

    還甭說正面人物了,就是罪大惡極、遺臭萬年之輩,他的“豐功偉績”也是在外面“作”出來的,你難道說只要讓他整天窩在家裡對他家人幹些壞事就能讓他聲名狼藉啦?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嗎?

    所以杜氏的一生漂泊,跨越千山萬水為他的成名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再加之該公的詩作也寫得不賴,滿滿的憂國憂民思想貫穿始終,契合了廣大人民及有識之士的心願和理想,因此他的名滿天下就更理所當然了。

  • 8 # 亦有所思

    公元813年的某一天,已經成為當時著名詩人的元稹正在家裡讀書,忽然下人來報,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年青人求見。

    元稹或許是想起了從前,或許是心生好奇。便接見這了陌生的年青人。

    這個年青人說他姓杜,叫杜嗣業。他揹著祖父的遺骨從耒陽一路乞討,要回到河南故鄉,途經這裡,便請求相見。他的祖父叫杜甫,字子美,號少陵。他的來意極為簡單,就是請元稹為自己的祖父寫一篇墓誌銘。然後,把懷裡珍藏的杜甫詩稿取出來遞了上去。

    我想元稹當時一定感到非常好笑,一個幾乎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人,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想讓自己為他的祖父寫墓誌銘?

    他是元稹,是當時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找他寫墓誌銘,且不說需要拿出相當於他數年薪水的銀兩來,就算是拿得出來,他也未必肯寫。

    這個姓杜的年青人提出的要求,不是單純,而是幼稚!

    更重要的是,這個杜甫是誰?

    或許是出於禮貌,或許是被杜嗣業的真誠或孝心所打動,元稹打開了詩稿,讀了起來。

    一讀潸然!

    再讀斷腸!

    三讀神傷!

    他萬萬沒有想到,手裡這一卷發黃的詩稿,竟滿擁有這麼真誠無塵的情懷,詩裡萬般精彩的意象,結構,聲律,修辭。更有濃到化不開的情懷,親情,友情,愛情,人事,世事,感懷,羈旅,更有那個年代悲天憫人的胸懷。

    這是一卷聖人的詩稿!

    元稹一定像後世的許多讀杜詩的人一樣,讀著讀著就哭起來。他想起了古人,想起了自己,想起了理想,想起了這紛亂繁雜的人間。

    他認為,能夠為杜甫寫墓誌銘是一種榮幸,天大的榮幸!

    於是不久之後,《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出世了,元稹在這篇文章中如此評價杜甫“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這個杜甫是什麼人?竟然得到元稹如此之高,並且如此排它的評價?

    由於元稹在文壇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隨著這篇文章,杜詩也流傳了開來。無數文人都不約而同地想看一下被元稹推到詩壇頂峰的那個人,詩到底寫得如何?

    所有文人都被震撼了。

    沒有一個人批評,沒有一個人質疑,沒有一個人否定,在中國文學史上,杜甫和杜詩第一次完整地站在世人面前。

    韓愈讀著讀著哭了,

    白居易讀著讀著哭了,

    連唐文宗讀著讀也著哭了,

    無數文人無數詩人讀著讀著都哭了。

    那一年大唐的淚水只是為杜甫而流。

    那個一生顛沛流離連被子都沒有連飯都吃不上連官都不是的杜甫,一步成聖!

    從那之後,中唐,晚唐,兩宋之交,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每到亂世衰世,無數詩人都以杜甫為目標,為偶像,為寄託。

    詩德雙絕,名垂萬古。

  • 9 # 曉行凌波

    詩聖草堂何處尋?

    浣花溪畔草青青。

    好雨潤禾正當時,

    胡風摧柱卻相逢。

    三吏三別蒼生事,

    一草一木家國情。

    少時只道杜詩苦,

    待到通時淚不停。

    注①胡風:指胡人安祿山,安史之亂摧毀盛唐根基,而杜甫正逢亂世。

    注②三吏三別:杜甫六首著名的古體敘事長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老師只針對一個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