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41197769170

    在所謂的古代“七大奇蹟”中,埃及的金字塔被譽為“七大奇蹟”之冠,其中最為壯觀的胡夫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高約146.5米,塔基每邊長232米,繞一週約1千米,塔身用平均每塊重數噸的230萬塊巨石相互疊積而成,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著物,鋒利的刀片都難以插入石塊縫隙之間。巍峨壯觀,令人讚歎!進入金字塔的通道傾斜深入地下,石壁光滑、刻以精美華麗的浮雕,令人歎為觀止,但誰也弄不清古埃及人何以掌握如此精湛的挖掘雕刻技巧,不知他們運用什麼樣的工具,建築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個人工建築物。要知道在建築金字塔時,古埃及人類尚未掌握鐵器。

    金字塔被數不清的謎團圍繞著。

    謎團之一:用途。胡夫金字塔聳立於開羅以西10千米外的吉薩高原。那兒荒沙遍地、碎石裸露,是一片不毛之地。為什麼要在這裡修築這樣的建築,其目的究竟何在? 金字塔究竟是法老的陵墓還是別的用途?

    謎團之二:多少人參加了建築工程?據估計,建造金字塔時,埃及當時的居民必須達到5000萬人,否則難以維持工程所需的糧食和勞力。但是據考證,在建築金字塔的年代,全世界的人口只有2000萬左右。

    進一步研究的情況還表明,眾多的勞動力必須在農田上耕耘,以保曠日持久的工地上要有足夠的糧食。他們都要吃飯。而地勢狹長的尼羅河流域所能提供的耕地,似乎不足以維持施工隊伍的需求,這支施工隊伍少在幾十萬人,最多時可達百萬人之多,他們之中不僅要有工程人員、工人、石匠,還要有一支監護工程施工的軍隊、大批僧侶,以及法老們的家族。單靠尼羅河流域的農業收成,不可能滿足工程的需求。

    謎團之三:古埃及人用什麼運載巨大石料?傳統的看法認為古埃及人是利用滾木運輸的辦法,將龐大的石料運抵工地的。尼羅河流域樹木稀少。在尼羅河岸分佈最廣、生長最多的是棕櫚樹,但因為棕櫚樹的果實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糧食來源,棕櫚樹葉又是炎熱的沙漠中唯一可以遮陽的材料。大規模砍伐棕櫚樹等於是自殺。所以,古埃及人不可能大片砍伐棕櫚樹,而且質地鬆軟的棕櫚樹幹是無法充當滾木的。

    或者埃及人從海外進口木材?如果是這樣,古埃及人就要擁有一個龐大的船隊,渡海將木材運抵亞里山大港後,再溯尼羅河而上,將木材轉運到開羅,從開羅裝上馬車送到工地。且不說當時古埃及人是否擁有龐大的船隊,單說陸途運輸的馬車,還是在金字塔建成的900年後才出現在埃及。

    謎團之四:空無一物的墓室。早在公元9世紀,開羅伊斯蘭教總督卡利夫·阿爾瑪門就記錄了有關胡夫法老的木乃伊遺失的謎團。當時他率領一隊石工師傅,從金字塔的北面掘了一條隧道進去挖寶,經過一連串幸運的巧合,找到了這條現代考古學家所稱的“瑪門穴”的通路。瑪門穴可直接銜接金字塔內部幾條通路,其中一條為從北面入口進入金字塔以後,便往下行的“下坡道”(入口的位置在古代雖廣為人知,但是到瑪門時期早已被人遺忘)。更幸運的是,作業時,因石錘、鑽巖機等的振動,致使下坡道屋頂上的部分岩石掉落,而暴露出金字塔內部入口處原來便有的“上坡道”。

    不過,坡道入口處,也就是坡道中最狹窄的一部分,被幾塊碩大而堅硬的玄武岩塞住,路被完全堵死。堵塞工程很明顯地是在金字塔建造時做的。阿拉伯工人在嘗試擊碎那塊硬石卻失敗以後,便著手從周圍硬度比較低的石灰岩上鑿起隧道。經過好幾個星期,總算清除掉進入金字塔最大的障礙,而為前進金字塔鋪好了路。

    清除障礙的工作本身的意義非常明顯,它代表過去從來沒有盜墓者能夠成功地開啟過入口。根據古老的傳說,金字塔的建造者,在塔內放了很多“堅硬而不會生鏽的鐵製工具與武器,可以彎曲但不會打破的玻璃器皿,不可思議的符咒……”。

    然而,當瑪門和他的手下進入房間時,卻什麼都沒有發現,其中一間被錯誤命名為“王后殿”,裡面更是空無一物,只是一間非常樸素,但充滿幾何趣味設計的房間而已。更令人失望的是王殿(瑪門等阿拉伯人顯然透過壯麗堂皇的大甬道後才到達此房間)內,也沒能找到任何能引起一般人興趣的東西。房間內唯一的傢俱,是一具未經任何修飾的大理石石盒,大小正好容一個人躺下,也只因尺寸湊巧的理由,這個箱狀石盒後來便被命名為“石棺”。石盒裡就如同整個金字塔一般空空如也。如果曾經有寶藏的話,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方法消失的?

    謎團之五:通風道。在金字塔上坡通道的頂端,有一條以26度角往上延伸,最後幾乎消失於上方的幽暗大走廊,屋頂的圓頂結構,令人印象深刻。進入大甬道中,有一條往南的平行岔路,1.2米高,38.7米長,可通往王后殿。

    1993年3月,德國的機器人專家魯道夫·甘登貝林小心翼翼地操作著一臺價值25萬美元的高科技遙控迷你機器人“烏普瓦特”,在南側狹窄的通氣孔(因古埃及學者相信那是一個讓空氣進出的洞穴而得名)附近清除瓦礫。3月22日,“烏普瓦特”發現沿陡峭的通風孔往上行61米左右後,斜坡道的表面突然變得非常光滑。“烏普瓦特”進入的這段通道,表面材質使用了通常只用來裝潢教堂、王墓等神聖場所的土魯石灰岩。僅這一點便已令人感到驚異萬分,而當“烏普瓦特”走到這條斜坡道的盡頭時意外地發現,在石堆中竟有一道堅硬的石灰岩大門,上面連金屬的附件都一應俱全。

    王后殿有兩條氣孔,一條在南側,一條在北側,但令人感到奇妙的是,這兩條號稱為氣孔的通道,並沒有出口可通往金字塔外。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當時的建造者故意沒有將氣口的末端鑿開,保留下最後12.7釐米的石頭,使得一般的入侵者永遠看不見,也無法進入這一條空氣的通道中。

    從一開始人們便發現,王殿有兩個非常明顯的通氣孔,貫穿金字塔南北的牆壁。直至1872年,才有一位英國工程師偉恩曼·狄克森,開始懷疑“王殿既有通氣孔,那麼王后殿也應該有才是”。他敲擊王后殿的牆壁後,果真發現了兩條通道。首先開啟的是南面的通氣孔,他要手下比爾·格倫迪手持鐵錘和鋸子跳進洞穴,開始挖掘。起初工作尚稱順利,很快便鑿開了前面比較軟(石灰岩)的石頭。但是,沒有敲打幾下後,格倫迪連鋸子都被卡在石頭裡,怎麼也進不去了。把格倫迪的鋸子卡住的是一條“長方、平行、筒狀的隧道,僅僅23釐米寬、20釐米高。從牆壁往內伸2.1米後,便開始以陡峭的角度向上,進入未知、黑暗的遠方。

    從狄克森探險後的221年,甘登貝森終於用操縱著機器人走進那未知、黑暗的陡坡,利用遙控機器人的照相機捕捉到許多有趣鏡頭,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在通風口的末端,有一條19世紀製作的長金屬棒。這顯然是狄克森與他忠心耿耿的部屬格倫迪,秘密探測通風口的證據。甘登貝林果然又發現了一扇門,而且還是一扇鐵閘吊拉門,不但金屬附件俱全,門的下方還有一個令人感到迷惑的溝槽。從烏普瓦特照回來的影像看到一個通向更深、更遠、看不到底的黑洞。

    謎團之六:大金字塔內的謎團。從2.1米寬的地板向上測量,牆壁的高度為2~3米。在牆線之上,為7層石塊(每塊格子向內伸展3寸),使得天頂逐漸合攏,而至最高的屋頂處,通道寬度只剩1.1米,而高度則升至8.5米。

    假設埃及人選擇把大甬道蓋在平地上,長度不超過6.1米,以當時的技術而言,就已夠困難的。但埃及人還為自己出難題,將甬道以26度斜角,蓋了足足46.6米之長。還用巨型的平行四邊形的磨光石灰岩板,鋪陳在牆壁上,且石板接縫之緊密,非一般肉眼可以分辨出來。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金字塔建造者在建築時,使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對稱概念。例如,大甬道的屋頂寬度為1.1米,地板的寬度則為2.1米。沿著整個大甬道的地板中線,有一條0.6米深、1.1米寬的溝槽,而在溝槽兩邊,則各為一條0.55米寬的石板斜坡道。這一條溝槽的作用為何?為什麼正好與屋頂同寬,使得上下看起來非常對稱?從下往上看,屋頂的兩旁覆有石塊,看起來就像一條溝渠一般。

    理論上講,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時,還處於剛從狩獵式生活中脫出不久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他們能夠成就如此複雜的工程,著實令人難以想象。

    沿著0.6米寬的中央溝槽中,近代人在地上用木頭鋪設了一個地板,再加上扶手,使得上行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是在古代,石灰岩的地板經打磨後,非常光滑,而向上的坡度又有26度之陡,平常人幾乎無法走在上面。

    遠方大甬道的尾端,可模糊地看到“王殿”的入口,頂立在昏暗中,對所有前來參謁但心中充滿疑問的旅人招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硫碘化鉀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