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文化鄭軍

    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完成了工業化?人們習慣去關注比自己富裕的國家,而中國現在又比較發達,所以才會有這個印象。其實很多國家都完成了工業化。

    工業化有兩個標準,一是該國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這是第一步。第二步,該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無論用哪個標準來衡量,世界上都很多國家都完成了工業化。

    除了華人熟悉的美日西歐北歐外,東歐也是很早就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捷克GDP曾經達到世界第四。剛改革開放時,中國請過東德廠長,匈牙利經濟學家。當時南斯拉夫留學生來中國,就被視為大款。

    八十年代亞洲有四小龍,九十年代亞洲還有四小虎,包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泰國當年是個汽車製造中心,印尼一度是中國招商引資的物件。馬來西亞建造過世界最高樓雙子塔,現在工業水準也和中國差不多。只有菲律賓掉隊了。

    越南1988年實行革新開放,印度1992年搞市場化改革。從此這兩個國家就跟在中國後面大約十幾年的時間,一直這麼跟著超越其它國家。雖然華人喜歡笑話印度,但是印度已經追到了世界第六,基本就是十五年前中國的位置。越南也成了東南亞製造中心。甚至寮國都達到了中國2000年的水平,我們不會把2000年的中國叫農業國吧?而且這些國家都在迅速地往上走,在那裡街頭總能看到新車新樓。

    北韓在這二十年裡被華人視為貧窮的代表,但他們早在六十年代就完成了工業化。直到七十年代初,北韓產值都超過南韓。1978年,北韓發電量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而發電量是工業的硬指標,造不來假。北韓是後來止步不前才顯得貧困。

    巴西一直以足球聞名,但它是一個能自己發射人造衛星,能製造支線客機的國家。南非到現在仍然能大量出口軍工品,工業是非洲第一。如果只論工業化,海灣石油國家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基礎設施超過很多歐洲國家。

    中亞的哈薩克人均一萬多美元,超過中國,也超過俄國成為蘇聯解體後最富的國家。看看他們首都阿斯塔納的照片,就知道該國有多發達。

    除了經濟成就本身,最重要的是各國願不願意工業化。第三世界國家剛獨立時,都以為搞政治能救國。現在基本都認同中國路線,知道搞民生才能發達。“一帶一路”就是中國牽頭的全球工業化計劃,凡是自願加入這個計劃的國家,只要自己不亂,未來不久都能完成工業化。

  • 2 # 姜運倉

    簡單談一下個人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首先,工業化是分階段的。比如有人把工業化分為初期、中期與成熟期,還有人提出了後工業化階段的概念,並把資訊化程度作為一個重要標誌。如果僅從工業化初中期來看,簡單把第二、三產業佔比超過第一產業、城市化人口超過一半作為標準,那麼世界上達到這些標準的國家數量就不是少數;如果以後工業化的標準來衡量的話,確實只有少數國家完成。

    其次,之所以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正到現代工業化水平,主要原因有:

    發展的基礎不同。歐洲國家是最早使用現代技術的國家,它們的工業化基就比較雄厚;

    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使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以此為基礎形成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只有少數國家位於高水平產業的頂端,而很多國家則成了資源供應國;

    各國的條件稟賦不同。想要完成工業化,一個國家要有良好的科技、教育水平,要有大批的優秀人力資源,這些條件是許多小國在短時間難以具備的。

    最後,當前世界各國競爭激烈且不公平。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大國一方面自身具有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條件,另一方面,它們也會利用自已的優勢去限制,甚至是阻礙後發國家的工業化步伐。

  • 3 # 銀杏智庫

    為什麼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完成工業化?

    首先,這個工業化應該指的是人口工業化。也就是工業的就業人口比例足夠高。那麼就有了工業化和工業退化的問題。

    銀杏認為,工業化的難點在於生態空間,也就是市場。你做出來的工業產品能賣出去,才能資本回流,週期式運轉,從而一代一代提高技術,佔有更多市場。

    1,時間上可以分為二戰前後兩段。

    二戰前爭奪市場,主要靠戰爭,也就是大國之間的搶奪,以及殖民戰爭。這個當然就有難度了,對吧。工業化更早的國家,容易有更好的軍工和武力,形成先發優勢,後發就很難。

    二戰後爭奪市場,特點是和平時期,需要靠民眾選擇。這種競爭,還是先發優勢的。因為先發產品隨著使用者的使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故障會越來越少,也就是使用者趟雷。那麼後發產品,哪個使用者再願意給你趟雷呢?

    再一點,就是銷售鏈,客戶之間相對固定,都是關係戶了,想讓人家改動,就很不容易。

    2,工業化路線有兩種。

    一種叫借枝爬藤,一種叫自力更生。

    ㈠借枝爬藤,是多數國家的選擇。比如日本,鴉片戰爭之後就去巴結英國,從而實現和英格蘭銀行的合作,塑造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體。英國幫助其戰爭,他給英格蘭銀行回報。英國本來就奉行殖民法則的小族楔子原則,因此一拍即合。

    二戰後,日本仍然是這個路線。美國做產業核心,管控上下游原材料、核心技術以及市場。日本負責給美國做配套。但是缺點是被他人主導,算不上自主國家。主人可能隨時拋棄你,比如指條不給你攀爬,給別人也是一樣。或者產業更新新的枝條了,不再給你。這都需要你作找戰略上的被利用價值來爭取。

    這種模式路線只有人口減少的小族能夠嘗試選擇。那麼第二種就是自力更生。

    ㈡自力更生。美國不可能把產業分配給很大規模的國家。否則自己都沒產業啦。因此這類國家必須選擇自力更生路線。

    難度就是,人家產業鏈互相搭配,所謂最優搭配。那麼產品就有了先發優勢、技術優勢、銷售關係優勢。

    後發國家需要創新銷售模式、產業模式,研發全部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以及創新全套的高新產業。難度可想而知了。這就如同大樹遮擋下的幼苗,如何爭取Sunny。

  • 4 # 建章君

    所謂工業化,就是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意味著高度的分工與協作。

    一個國家走向工業化,必須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然後能夠完全融入國際市場。

    工業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其複雜程度顯然是農業產品不可同日而語的。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必須是重工業與輕工業並舉的。

    一個國家是工業化國家,意味著其能生產製造大型的複雜工業化裝置與產品。比如武器、飛機、汽車、高鐵、資訊化產品以及各種製造裝備,有優秀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除此之外,也應當輕工業發達,這意味著在滿足日常消費上,還有完善的商業營銷組織能力。

    因此,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與人民,一定是組織得井井有條的,是自由、創新與秩序的結合。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事實來看,停留在獨裁與君主專制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成工業化,原因很簡單:人的自由度不夠,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組織僵化而不靈活,缺乏大規模協作的能力。工業化需要有高度的組織與秩序,所以在前期往往需要在統治方式上是威權的;進一步由於產品的發展越來越精細與高階,於是就又更需要自由。因此,一個社會如果不是從威權走向自由的,哪怕邁入初步的工業化,也很難提升工業化水平,從而無法完成工業化。因此,工業化國家全部都是世俗性的法治國家。

    像中東資源型的土豪國家,雖然能依靠出售石油致富,但全部都無法實現工業化。一旦石油資源耗光,就無法面向國內與國際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商品。

    由此可見,工業化能力是一個國家證明能夠不過度依賴獨特自然資源的情況下,憑藉人類社會自身的組織體系,僅憑普通的資源環境,就能生產出獨特的高價值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顯然才是社會發展的長久之計,比單純依賴獨特天然資源靠譜得多了。

    像中東石油國家的組織能力,其實本質上未脫離農牧業社會的基本形態,一樣都是在靠天吃飯,所以其實還在前現代社會,目前只是表面光鮮而已。

    而工業化國家,組織化的社會與人,是有巨大的動員力量來應對各種自然挑戰所帶來的瓶頸的。

    縱觀人類歷史,一個國家與社會,其實僅僅是能把農業生產組織好,土地分配比較公平,使得大家都能吃飽飯,不要陷入內戰與分裂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樣的治理往往就算“明君之治”了。但是工業化,比這要求還要高。本質上社會統治逐漸擺脫了人治,是一種精細化的法律治理,我們稱為法治。

    因此,任何一個工業化國家,都是內部統一、政府有力而社會自由的國家,也正因如此,人類歷史發展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國家能完成工業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紅酒真的能預防心腦血管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