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首先要糾正一個概念,周朝從前1046年建國,到前256年被秦國所滅,享國時間為790年,而不是常說的800年。

    再者,周朝共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東周時期,天子式微,已經無力控制周邊諸侯,所以周朝真正作為王朝的時間只有西周,從前1046年到前771年,享國時間275年。

    而因為周朝處於先秦王朝,習慣上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周朝。而秦朝之後,王朝享國時間沒有超過300年的,因此更凸顯出周朝的長壽。

    那麼,周朝是如何達到近800年的壽命呢?特別是東周為何有近500多年的壽命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分封制的強大

    周朝滅商後,武王對有功之臣、同姓王族以及五帝后人等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其中以同姓王族最多。

    分封制之後,周天子居於天下之中,掌握著最高的權威。各諸侯國分列四周,拱衛中央。諸侯國由於出身不同,因此對於中央的感情有親有疏,各自形成了牽制的關係。這在客觀上保障了周天子的安全。

    東周時期,這一局面得到延續,雖然各諸侯國國力膨脹,但每個霸主的出現,都需要中央形式上的認可。春秋五霸多是如此。春秋時期,諸侯國多達數百個,各大國也能夠相互牽制,因此都不敢輕舉妄動。戰國前期,進入滅國階段,但是周天子只掌控著洛邑周邊數百公里土地,對於一個諸侯國而言太微不足道,而且在戰國前期各諸侯國還沒有完全扯下兼併滅國的遮羞布,因此周天子得以保全。戰國後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迅速獨大,各國實力平衡被打破,秦國順勢滅掉東周。

    所以,分封制是周朝能夠長壽的主要原因。

    2、民眾尚未覺醒

    分封制雖然是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事實上,周朝之所以能夠長壽,除了各諸侯國的相互牽制,還在於民眾並未徹底覺醒。

    從上古到秦朝,中國始終是皇帝軒轅氏的統治,是真正的萬世一系。而秦朝末年,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喚醒了民眾的意識,民眾這才意識到天子不是生來就有的,也是可以換的,也是可以取代的。

    而在春秋時期,由於鐵器還未大規模推廣,因此農業革命還未到來,所以按照教科書的說法,這時還是奴隸制社會。奴隸制社會,社會階層固化,很多底層人民是沒有機會接觸教育和文化的,所以他們先天缺乏反抗意識,這在客觀上使周朝長壽。

    再加上各諸侯國對周朝的維護,所以即使有奴隸起義,也難成氣候。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東周,更多時候指的是以洛邑為中心方圓數百里的周天子屬地。作為一個政治符號,在春秋和戰國的亂世,留著周天子比消滅他更有意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2 # 如是史社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是周武王姬發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的,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東周又被稱為“春秋戰國”,東周時間為公元前770年-前256年。所以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791年。

    而東周在歷史上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和戰國。東周諸侯割據現象嚴重,周王朝名存實亡,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周朝正式滅亡。周朝是最後一個奴隸制分封國家,“華夏”一詞始於周朝。其實周朝真正有控制權的是公元前 1076-公元前771年這300餘年的時間,後面的東周時期天子名存實亡。春秋戰國能夠允許周天子存在幾百年很重要的原因是建國時分封制的建立,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

    首先講分封制。分封制的土地基礎政策是井田制。眾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眾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這在當時的奴隸制社會,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的現狀下,讓各個諸侯國充分發展經歷,很快的促進各族的融合。中央和諸侯的權責明確,在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下,很好的鞏固了奴隸制國家的政權。

    禮制。周王朝建立之後,在周公的主持下,在夏禮和商禮的基礎上,以“親親”和“尊尊”為基本指導思想,綜合本族的風俗習慣,制定了一整套禮制,史稱“周公制禮”。當時的禮制系統非常嚴格。其嚴格的等級規定,與宗法制度緊密配合,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起到了強制性規範的作用。當時的整個思想體系還很單一,一直到後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們的思想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選擇。

    生產力。不得不說,戰爭打的就是錢糧。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能夠一統天下的大國還沒出現。等到秦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時候,我們也從奴隸社會跨入了封建社會。

    但是不管諸侯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後來真的被秦朝滅國,連水光都沒起一個。但周朝存在的時間確實有800年左右,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這是無可辯駁的。

  • 3 # F14560678

    作為一個時代的政治實體的存在,主導體系的一致性是控制力的體現,所以才有分而治之的說法,而這句話的精髓一直延續至今,是顛撲不破的萬世箴言!最早有九州,基本以"氏"構造了藍圖!

    一般情況下,以很低的但很一致的比例是足夠可以控制整個所在群體的。

    在那個年代,由於群體的剛剛興起,群體規模還是有限的,所謂涉及國的概念,大部分也是對外的需求,以氏族為集團對付其它外圍氏族的劫掠,這是個體到群體、群體到國的基本需求,自然"國"是強大和高效的。

    而由於地域的廣大與交通方式等的阻隔,聯絡方式與文化等的限制,因為時代整體效率太低,分封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公認的規矩就是"禮",這個禮也只是極少數的"文明人"才能懂、才玩得通的,他們是陽春白雪,而那些下里巴人或許都無法彼此作更高階的表達與傳達,因此遊戲在很久很久的時間段內與他們無關,只到人們看見了老子、墨子、孔子等之後,遊戲才逐漸與大家有緣,為什麼老子、墨子列於前,因為其他的子主要是為君服務的,只有他倆為代表的才深深地影響了草根,這是後話,也是周終結的肇始:禮崩樂壞,因此才有以後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才有"焚書坑儒",這裡的"儒",可不是冠冕堂皇的那個儒,其實人們誤解秦始皇和他的仿效者了!而那玩禮的少數人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沒多少理由去起刺。

    這從"中國"處於"九州"似的分封之中就可見一般,由於文明的概念有限,劫掠是"致富"的最快方式——獲得人口、牲畜、資源,而個人或單個群體是無法抵禦這種賊惦記式的劫掠的,所以就有了"國",都要仰仗著"共主"的排程,這種屬性決定了輕易不會背棄共主的,這從分封后的朝拜制度上就可見一般,上供的基本是稀罕物,就可見大家的目的是為了“團結”,而不是其它(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是溫飽,且沒現金運輸能力有限),最大的目的是共保!共主也就能有效直接利用那麼大地方,各個分封的也該差不多,所以推翻共主的驅動力不大。另外共主利用自身的中心地域優勢,強於各家分封,或再不濟也很容易聚集部分對付單獨的分封個體。

    由於環境的、地域的平衡因素(主要是文化進步影響),各方的自然增長都是不顯的,很難,一個流感就可能前功盡棄,想增長天不假予就得等,因此想打破平衡太難,也直到造就老子、墨子點的時代到來,才最終斷送"周"!

  • 4 # wubin168857121

    周朝能有近800年,分封制是主要因素。分封制與後來秦朝後的郡縣制,最根本的不同是權利分配差異。秦朝為什麼稱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就是從最高統治者始皇帝開始,將全國各方面權利資源統一歸中央調配。換句話說,就是委派到各地的官員,都是在為皇帝打工。

    周朝的分封制,是周王將權利資源,以宗法的名義逐級向下分配,周王、諸侯、卿大夫、士、民、各級都有自已的土地資源,各自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權利,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各級只須向上一級盡一定義務,如繳納貢賦、徵調、祭祀等以此來表明從屬關係就可以了。周朝這種分封制所建立起的社會架構,有它的合理性,就是各級貴族華人都有巨大的支配感,能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上下都願穩固這種社會架構。即便到了東周,頂層的周王已失去大部分調配權,可上中下層的貴族還是維護著周王朝的存在,這也是周王朝能有近800年的國祚。

    但是分封制也有它的弊端,各諸侯卿大夫的各自為政,使天子、諸侯國無法最大限度集中調配資源,組織更大的社會能量來推進社會的發展。隨著大諸侯國的兼併,郡縣出現,郡縣制的強勢特徵,秦朝取代周朝實現真正意義的大一統國家,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琦曬出一張籃協邀請函,為什麼一些球迷直言如果王治郅和姚明當初能被這樣對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