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2年的可樂冰
-
2 # 一起學情商
關鍵在於讀和不讀之間,想讀書哪裡都是書;但如果不想讀書,你就是把他送到圖書館也是枉然。看手機未必就沒有讀書,這個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不能一慨論之!
再說,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已經不僅僅是手機了。它是移動電腦;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現代賺錢的一種工具……而且現在已經開發出在手機上可以程式設計的手機,這難道不是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一種方式嗎?
人類思想的狹隘也莫過於此,看問題不能單一化。要多角度,多緯度的去看待人類以及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好也可以變成壞,壞又可以轉化為好。這好壞全在人的一念之間!
-
3 # 高惠均
隨著互智網的發展,各種智慧硬體都能成為閱讀載體,對傳統的紙媒印刷品衝擊很厲害。首當其衝的是各類報紙和期刑雜誌,訂閱量和發行量越來越少,有的甚至跌至萬以下的尷尬發行量,已經入不敷出了,只好息刊直至停刊。當年月發行量達百萬以上的《故事會》、《讀者》以及湖北傳媒下的曾成為鳳姐笑話的,各類曾天量發行的時尚娛樂雜誌都慘談經營。原因是這些東西以消遣為主,品位不高尚可理解。但是純文學類的期刊命運也很不好,這些期刊因為物價上漲的成本原因,定價不斷上提。如中國文聯主辦的《人民文學》,曾是我80年代上初中就開始接觸購買的精神食糧。記得那時定價是5角,而我那時住校一週的菜金才是一元。為了買雜誌,只好一週不吃菜。那時剛剛粉碎了“四人幫”,《人民人學》發表了很多反映時代烙印的“傷痕文學”,如張賢亮插隊生活在寧夏農村的、葉辛插隊生活在貴州農村的、王安憶插隊生活在安微農村的等等,都發表了一系列後來好多改為影視作品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85年放暑假時,看到一期《人民文學》的首篇,是朱曉平的中篇小說《桑樹坪紀事》,反映的是作者插隊陝西寶雞鄰遊農村的知青生活,而我那時至今就非常痴迷農村題材的作品。記得那是在鎮上的文話站櫃檯上看的,當時兜裡沒有一分錢,在那裡我看了兩小時才戀戀不捨地走了。放假後為了買那本雜誌,早上放羊割豬草,大中午太陽很毒也不睡午覺,上坡去挖草藥。那時只認得幾種常見的草藥,如柴胡既多又好挖,一上午就能挖一大捆,把柴胡根外面的肉皮敲砸開,抽出裡面的硬芯不要,只把肉皮曬上一中午就幹了。運氣好挖粗壯的一中午的曬乾品就有半斤,那時收購站的價格是每斤2元左右。拿著賣藥錢買回那本雜誌,我是一口氣看完的,看到後來彩芳自殺我哭得一塌糊塗。雖然30多條過去了,那本雜誌在我去南方漂泊時不知所蹤,但我深深地記住了那個四川的作家朱曉平,我把那個小說就當是作土的的親身經厲一般迷信……上高中後,我更瘋狂地尋找購買各類純文學期刊和小說,讓我認識了當時在文壇初露頭角的“陝軍”代表---賈平凹和路逼,還有差不多和路遙同時去世的,可能不為人熟知的陝西禮泉籍的作家鄒志安,他的小說集我都買過,代表作《眉梢眼角都是恨》記憶猶新。89年上高二時中央臺開始播講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在中午12點半,我們班的同學匆匆吃完簡單的午飯返回教室,靜悄悄地圍坐在一起,用我攢了一暑假挖藥錢買來的“詠梅”收音機,收聽李野墨聲情並茂的演播。後來我買了好多版本的《平凡的世界》,現在手機裡也下載了全套的mp3,只要一聽到熟悉的片頭解說,就想起20多年前的艱苦高中生活的點點滴滴,不禁心潮湧云為,眼窩溼熱……熱愛文學,到痴迷寫作,是我們70年代人的好多追求和夢想。但走上社會後,生活把一切都摧毀了。因為行業的不同,時間緊迫,寫的很少,但我一直買書,家裡藏了大量的小說,可惜好多沒時間讀完。但是翻著那印刷精美,散發著油墨清香的那種滿足感,是在手機裡翻看電子版體會不到的。看著傳統文學作品銷量的沒落,我心很辛酸而無奈,其實這不光是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對這不屑一看,而這些純文學期刊和小說又有多少是用心創作的精品,怪不得被人冷落也要深思。我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熱愛,在關注喜愛的作家的作品而購買。如萬方、遲子建和綻露頭角的寧夏回族作家馬金蓮以及山西的葛水平等新銳女作家,一直得到我的關注。歡迎熱愛文學的朋友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
4 # 低調與責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相應地有所改變。在部分智慧手機功能不夠普及的國外,據報道在公交或地鐵上手捧書本或報刊雜誌的情形依然屢見不鮮;而在中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人們或手捧手機在觀看什麼、或戴著耳塞在聽些什麼。手機在通話、收聽、觀看之外,還具備移動支付和個人移動辦公等等功能,它和汽車一樣,已成為當代華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我有一副對聯可以說明:一部手機,彈指間搞定身邊麻煩事;兩把車燈,一剎那照亮人生坎坷途。中國在智慧手機的普及使用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當下智慧手機使用如此高頻、如此佔時,就需要使用好手機功能。把手機作為娛樂工具的“玩手機”不能作為主流,短時間休閒娛樂一下是可以的;把手機作為學習工具的“看手機”要成為主流,這樣可以更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可以搜尋下載相關書城閱讀軟體(這些軟體內容豐富,基本可滿足各類讀者的閱讀需求),從中下載你需要閱讀的電子書目,還可以利用工作之餘閒暇碎片時間加以閱讀;在此推薦朋友們下載喜馬拉雅聽書這一收聽軟體,在解放疲勞雙眼的同時,同樣利用耳朵也能聽讀你想閱讀的書籍。這樣既能有效保護視力,還能有效利用手機,讓你也能閱讀到更多更好的書籍。
當時,如果時間允許,泡上一杯香茶或一杯白水,在溫馨安靜的所在一邊聽聽愛聽的音樂,一邊手捧書本靜靜地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才真正讓人感到身心放鬆、愜意的!無論如何,我們都要以書為伴哪怕是電子書,因為書籍不僅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多讀書、讀好書,對於國民修身齊家、參與治國平天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全民讀書、建設書香中國”活動的持續開展,更是能極大地提高國民素質、更快地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5 # 千里馬
書籍是人類的好朋友,多閱讀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是現在大家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影響了閱讀。其實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區別對待,據有關調查顯示,玩手機的人中有很多人是在手機上閱讀。電子媒體閱讀其實也是閱讀。
對於你說的傳統紙質書的閱讀量的提高,我覺得可以從三個層面上努力。
1從國家的層面上講,要大力提倡閱讀,提供政策,提供平臺,提供環境等。
2從學校層面講,可以具體落實國家的有關政策,積極推進閱讀。
3從家庭方面講,父母可以以身作則,積極引導,讓孩子們從小培養閱讀習慣。
-
6 # 銅雀深宮讀紅樓
玩手機、書籍閱讀;兩者間關於閱讀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凡是書籍上能閱讀到的估計手機裡都可以看到。而手機裡讀到的相關內容比如新聞,肯定會比書籍上要快得多並且多得多。人到哪裡手機到哪裡,手機一開啟,上次看的書、想要看的書馬上就看,可是書籍就遠遠沒有這樣的便利性。這是科學進步帶來的必然規律。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能靜下來沏一杯茶、開啟書籍細細閱讀的時間機會太少;同樣一本書,卻能利用坐車、走路、甚至上廁所的時間在手機裡把書看完。如果非要要求閱讀紙質書籍才計入閱讀量,這肯定是不準確的。舉例說:金庸金大俠90高齡童心忽起,執筆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從出版開始一年後,閱讀量達兩千萬。這兩千萬閱讀量,手機裡閱讀的肯定不是少數。手機裡閱讀有什麼不好?便利了閱讀者,節約了紙張。科學進步、絕對不排除30年後手機裡書籍的存在,卻很有可能排除大量紙張書籍的存在。筆者以為這沒有什麼值得悲哀的,恰恰相反,手機書籍充分說明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書籍的閱讀量上不去怎麼辦?這個問題,就彷彿在問:現在沒有皇帝了,誰來為全華人民當家作主?
在手機裡閱讀的文章書籍內容有什麼不一樣嗎?讀者受到的教育與感受與紙張書籍不同嗎?大可不必為書籍的閱讀量擔心!或許、手機裡看書,只會更增加書籍的閱讀量!
回覆列表
首先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時候還沒有手機這樣東西。
所以你所謂的看書,看的應該是專業方面的書,或者是哲學思考人生的書。
你又算不算進步呢。
雖然,我也非常羨慕日本和歐美能夠有那麼多的人有閱讀時間, 但是這也和他們國家的性質有關。
當然咯,如果你時間充裕的話,我還是非常建議你靜下心來,好好透過書本學習知識的,但是如果你工作時間長,我就不這樣建議了,因為工作太耗費精力了,系統學習而且還是自己系統學習更加耗費精力。
這個時候,還不如補習班來的實在。
國家性質不同,學習方式不同,現在是資訊時代,用書本時代的話來描述現在的中國時代,或許有了代溝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