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顏麗明844
-
2 # 美文軒
孔文子原來是衛國大夫孔圉 ,“文”是諡號,“子”是尊稱. 敏:敏捷、勤勉. 這裡也含聰明的意思。原文翻譯為: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
謙恭禮讓,勤學多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些思想都是儒家學說的精髓。都是孔子所推崇的。
-
3 # 人能弘道
孔文子即衛國大夫孔圉(yǔ),“文”是其諡號。諡號是古人根據一個人一生的表現,給於死後的尊稱。通常取其優點來表彰,譬如勇、文、德、孝。
其中“文”有六個類別,即經緯天地、學勤好問、道德博厚、慈惠愛民、愍(mǐn)民惠禮、錫民爵位。孔文子的“文”指學勤好問。因為孔子認為他“聰明又愛好學習,且不以放下身段向人請教為恥”,所以得到“文”的諡號。
-
4 # W預見未來
——這是《論語》中的一段,學生子貢問孔子:孔文子這樣的人為什麼能獲得“文”這麼高的榮譽稱號?孔子解答說:因為他身居高位,聰明能幹,但是遇到不明之事,能夠向不如自己地位和學識的人去請教。所以獲得了衛王很高的評價。
——這是一個需要結合歷史背景理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從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過渡期,普通家眷,僕人與傢俱,在社會從屬關係上沒有什麼不同。只要隸屬於你,即可隨意處置。強行按倒女僕,和摔碎你的水杯,沒什麼兩樣。
——再說孔文子,是衛國上層官僚,好色而淫亂,甚至謀奪親友之妻。但是在工作上非常出色,為了做好工作,儘快實現衛王交付的任務,謙虛的向下屬以及中低階層的人求教,工作成績獲得衛王極大讚賞,所以衛王給予了他“文子”的封號。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元勳”“楷模”“大師”這樣的等級。
——所以,子貢不理解,為什麼他道德低下,卻能獲如此殊榮?去問孔子,孔子告訴他:功過為先。那麼為什麼我們也會說他道德低下?因為中國現行的民間道德體系,可以說是源於孔子開闢的儒家體系,因此在子貢看來,他是道德低下的,但在當時的社會體系上,他並不是道德低下的。
——事實上,即便在今天,這樣的事也仍然會存在。如果你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企業家,不僅帶著幾百萬員工把企業做到全國前幾名,員工們富足穩定,國家發出扶貧號召,你又能真實誠意的幫助某貧困縣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而你作為領導者可能女人圍繞,私生子女四四五五,到60歲在娶個20歲小美女。社會必然有鄙夷的聲音,但也不乏褒獎的話語,而且,你仍然會成為“優秀企業家”“扶貧功臣”。但是換成我,雖有幾個存款,也沒有私生子,但是我到60歲娶個泡個18歲小姑娘,娶個20歲小老婆,那幾乎就是罵聲一片了。
-
5 # 無功用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諡號為文。文是修飾品德心性。
聰明人不容易做到好學。要做到能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那就更難了。
聰明人往往自認為自己很聰明,以為自己的學問已經很足夠,自認為什麼都懂,自認為自己想到的就一定是對的;而且自認為地位越高,學問也會隨之越高深。
聰明人往往是因為對外界事物快速識別而聰明。因為能快速的認知,所以往往都是認識不全面的。因為能快速認知,所以能將各種事物快速的聯絡起來。邏輯思維就是如此產生的。聰明人都以為認識了事物及其聯絡,就認為這是好學了。
聰明人喜歡追求種種新鮮奇特的思想,認為這樣能開拓思路,認為這樣能更好的認識世界。聰明人寧願從書本當中學習知識,而不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聰明人寧願去學習那些已經成型的思想,因為那些思想已經有了邏輯,不用自己再去思索歸納總結。只要理解了那些思想,自然就認識了世界。
一般來說,這樣沒錯。
爽朗利索的認識外界,現代文化就是如此定義聰明的。傳統文化認為這樣子是聰明,不是智慧。智慧從內求,從自我心性上求。這是古今中文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別。認知路線的不同而已。
-
6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評述】
孔文子,魯國大夫孔圍。文,諡號為文。
什麼是諡號?
是人死後的評語。也就是對人功過是非的評價。
什麼是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總括則是擁有治世之得的才能諡號文。
從文中可以看出,“文”在古代諡號中,對於人的評價是非常好的美譽了。
子貢有鑑於此,故不理解為什麼孔圄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孔子說:孔圄這個人,為了學習(良知)的進步,可以向任何人低頭請教。
坦白說,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能做到就是優秀。
就說銷售吧!當銷售遇到客戶拒絕時,作為優秀的銷售員,只要有一絲機會,就要放下身份與地位,厚著臉皮,改進方案,繼續向客戶推銷,直至銷售完成。
“不恥下問”就是如此容易,也是如此之難。試問,誰不在乎面子暱?
所以,誰能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良知),包羞忍恥的放下身份與地位,去做對事情有意義的事,誰就是“不恥下問”的好漢!誰就能成就一番偉業。
-
7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是: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因而死後,衛國國君賜予他“文子”的諡號,後人稱他為“孔文子”。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得到廣泛認同。比方說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制度。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
“敏”,在這裡理解為靈動、聰明的意思。
本章的譯文是,子貢問:“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虛心好學習,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文’的諡號。”
子貢之所以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相傳孔圉男女作風上不怎麼檢點,而且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有明顯不符合禮的行為,死後諡號“文”,讓子貢大為不解,故有此一問。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孔子的回答是這樣註釋的,“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為文,以此而已。”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聰明的人卻不踏實,地位越高的人越難做到不恥下問,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對於常人是很難做到的。諡法中規定對於“勤學好問”的人可以諡號“文”,孔文子的諡號是按諡法執行的,所以應該是沒有問題。
孔子的這句話也向我們傳遞了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對照自己取長補短,才能讓自己不斷的進步。
-
8 # 四書五經普洱茶
看似孔子直接就“文”的諡號給自貢作出了正面回答,其實也是對於自貢對於孔文子的疑問作出解釋。“人無完人”,孔文子的諡號與其其他缺點無關。
回覆列表
這句話原文出自於《論語·公長冶第五》。
該如何理解呢?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麼能被被諡號為‘文’呢?”孔子回答說:“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所以被諡號為‘文’。”
先說一下孔文子何許人也,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其諡號,“子”是對他的尊稱。
從回答上看,孔子是從三個方面來回答子貢所提出的問題的。
一個是“敏”;二是“好學”;三是“不恥下問”。孔子想要讓弟子知道這樣一件事,勤奮、好學、不恥下問,是一個君子所應該具備的文德。
“不恥下問”這句話跟孔子自己倡導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意識行為思想上是高度一致的,都是在倡導人們應該努力學習,善於學習,學識修養不分貴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