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老頭13

    巜竹書紀年》所講述的內容應該是屬實的。巜竹書》中有許多記事與傳統的史書記載不一致。如厲王被逐後,出現了所謂共和時期,巜史記•周夲紀》以為周公,召公兩位共同執政,巜竹書》的記載卻是共伯和幹王位,說是共伯和的諸侯代替周厲王,建立了一個新政權,並非周,召二公共同執政。此外,巜竹書》對夏,商紀年也比其他史書詳細。沒有巜竹書》,夏,商紀統這一空白無法填補。巜竹書》是戰國時期魏國史官的編年史書。而《史記》是漢武帝時,太史令司馬遷的編錄。司馬遷的正直偉大,歷史已有定論。但中間經過秦朝的統一,秦朝的滅亡及焚書坑儒。戰亂的流失,有些東西已經不全,巜竹書》的出土,剛好填補了空白。所以個人的認為,巜竹書》講述的內容是屬實的,當然由於夲人的學識較淺,接觸的資料很少,看東西較片面,此觀點僅做討論的話題而已。真正的歷史還待史學家們考查論證。謝謝。

  • 2 # 半五近三

    《竹書紀年》主要記載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歷史,其中關於晉國和魏國的歷史可信度比較高。

    《竹書紀年》對於研究夏商周歷史有重要的意義,此前有學者一直認為夏朝不存在,因為現有的書籍資料,關於夏朝時期的少之又少,歷來的史書記載的也比較模糊。但是《竹書紀年》裡面有對於夏朝的描寫,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近些年來,中國開展的“夏商周斷代史”研究,頗有成果。

    關於《竹書紀年》的真偽,一直從唐宋爭到今天,也無法蓋棺定論。

    一是因為《竹書紀年》把已定的歷史年代又往前推了一千多年。二來也因為其中很多的歷史記載與儒家所描繪的有所衝突,比如對於伊尹放甲:

    在《竹書紀年》中:“伊尹放太甲於桐,尹乃自立,暨及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但是儒家卻說是因為太甲無道,伊尹將太甲幽禁,後來太甲改過自新,伊尹又歸還了皇位。

    還有就是關於堯舜之間的讓位,竹書紀年中記載舜放堯於平陽,但是在別的史書中記載卻是堯自願讓位與舜。

  • 3 # 作家桑妮

    是否真實現在還沒有定論,只能說其與《史記》有所出入,而是否真實,還要看日後文獻資料出土的印證。

    《竹書紀年》與《史記》的不同,爭議最大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竹書紀年·五帝紀》關於舜的記載,就跟史記等正史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為不同:“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竹書紀年·夏記》與《史記》只是記載“太康失國”不同,還記錄了羿的事情。讓羿代太康,成為夏王朝統治者的這些舊事得以重見天日。《竹書紀年·殷紀》顛覆了《史記》記載的歷史第一位賢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壓,這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相。但是根據現代對不同地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譯,發現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徵,地位尊崇,並且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並且整個商代伊尹的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與權力,這足以《竹書紀年》的記載也許並不準確。《竹書紀年·周紀》與《史記》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記載。按照史記等正史所載,共和行政就是周厲王被華人趕走之後,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而周紀則說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國的伯,名和者,攝行君位。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說法。另外,還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記載了周幽王死後,兩王並立的史事。《竹書紀年·晉紀》周平王東遷之後,竹書紀年以晉國紀年,而作晉紀。晉紀記載了晉文侯殺周攜王的舊事,詳細記錄了曲沃代翼的過程。是研究晉國曆史的重要史料補充。《竹書紀年·魏紀》魏紀自惠成王起,稱“梁惠成王”,這與其他典籍記載的魏國又稱梁國相符。更好地儲存了歷史的原貌,對於研究魏國曆史也是很好的參考。

    《竹書紀年》出自戰國時的魏國,當時魏國以法家治國,而法家與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歷史觀有著很大的差異。就《竹書紀年》所記載的顛覆性史料,在一些法家學說中也有記載。如關於堯舜篡位,《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關於共伯和攝政,《呂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關於二王並立,《左傳》:“攜王幹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記錄方式很不便利的古代,對於歷史的記載有所出入是很正常的。而且諸子百家為了印證自己的學說,往往也會選取有利於自己的記載或說法來進行闡述,儒家以禮治國,所以《春秋》就對堯舜禪讓大書特書,歌功頌德。而法家以法治國,《韓非子》記敘的就是赤裸裸的權力爭鬥。畢竟堯舜時代距離戰國也有一兩千年了,對戰國時期的人來說,那也只是傳說。畢竟權利鬥爭也是很複雜的,有桌面上的,也有桌面下的,有公開的,也有內部交易的,單純以一個記載去還原歷史原貌,難免會有失實。

    顧頡剛先生對《竹書紀年》也有過論斷:“這部書的依據有三:一是傳說。西周以前的事,其實全部是傳說,因為沒有歷史的文字材料。這個部分,價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時代的部分,因為有了《春秋》這部書,所以價值也不算大。三是戰國部分,由於是當時的紀年,所以價值之大,如同《春秋》一個樣。這部書,仍可以糾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關於戰國史事的錯誤。”可見《竹書紀年》的真實性,是越近的越真實,越遠的越不靠譜。在研究其記載是否靠譜的時候,得把這個客觀現實考慮進去。

    還有一個,《竹書紀年》這本書本身的真偽性。東晉時期的考證水平未見得就有很高,而且還散佚了很多。到宋朝的時候,這本書乾脆消失亡佚了。不過到了明朝,又突然出現一個新的版本,有學者分析這個版本很明顯是有人偽造的。到了清中期,學者們才將古籍中記載《竹書紀年》的條文一條條整理出來,輯錄出一個《竹書紀年》版本,這個還稍微靠譜一點。

    綜合這些靠譜的不靠譜的流傳故事,你還會覺得你所看到的《竹書紀年》的記載很真實嗎?也許很現實是真的,真實性嘛,就不好說了。

  • 4 # 青年史學家

    古本與今本:

    《竹書紀年》是《汲冢書》中的一種,分為今本和古本兩個版本,它是晉武帝時期一個叫不準的人在春秋時期某位魏王的墓地裡面挖出來的,據說當時出土的竹簡有“數十車”之多。《竹書紀年》記載了五帝及夏商周的歷史,對於中國上古史的研究非常有價值。《竹書紀年》在晉朝和唐朝時期是完整的十三卷本為“古本”,到了宋元時期,這十三卷本已經基本不存在了。明代又出現了完整的兩卷本,被稱之為“今本”。

    現在基本上形成共識的是古本《竹書紀年》為真,今本《竹書紀年》乃是後人根據古本《竹書紀年》的殘本進行的補充輯錄,可以在充分辨別的情況下加以使用。

    舉例說明:

    其一:比如《竹書紀年》曾經“周自受命至穆王,百年。”要弄清這條記載的真實性,首先要弄清楚周朝什麼開始,周穆王什麼時候即位的。根據《尚書》等史料的記載,武王克商即周朝建立的時期為公元前1106年,而根據《吳彝》歷日可以推知周穆王即位的時間在公元前1006年,剛好是一百年,因此《竹書紀年》的這條重要記載沒有誤差。

    其二:比如《竹書紀年》曾經記載:“穆王十五年作重璧臺。”而根據《穆天子傳》及其他資料分析,這條記載也是可信的。

  • 5 # 觀滄海之逍遙客

    歷史的真實會漸漸湮滅在時間的長河裡,越往古代文化傳播手段越原始,竹木簡會腐爛,金屬的冶煉技術導致稀少,勒石只有在重大戰役,帝王敬天地山嶽神靈才會舉行,例如燕然勒石(封狼居胥),泰山封禪。商代幸有甲骨文和金鼎文,夏代只有靠陶器上文字考證,只是太少了,秦皇焚書,西晉末漢族南遷,唐末農民起義安史之亂,宋靖康之恥,南宋末蒙古大屠殺,元末農民起義及混戰,宋修太平御覽及廣記,明修永樂大典,清修四庫全書,向民間廣徵書籍,刪改焚燬不利統治階級的文字乃至書籍,歷史書屢屢改變,竹書記年就算真的出土自魏王墓,傳至現在也非原書,要想知真相除非穿越!

  • 6 # 海條子

    看完所有的回覆,無非就幾種,更多叫你不要過於相信。小部分說可以相信。我也持每觀點。哦,還有出現次數很多的一句““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要補充的是,紀年這本書,暫時就放著,現在考古越來越發達,我們就等待那麼的一時刻,那個……天或者上帝要讓我們知道事實了,就出土一個轟動全球的墓穴……就這樣吧,不去探究它的真偽性或缺失性,我們再等待下一個證明物的出現。我們這一代人還不夠聰明,就讓我們的下一代去解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流去掉三點水加一個每念什麼每字旁加一個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