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濤,改名岸,又名廣侯、成蹊,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光緒二十七年(1901)就讀於南洋公學經濟科。公費留學日本。在上野美術專門學校習油畫。加入同盟會。於東京組織春柳社,編演戲劇。歸國後,任教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兩江師範學堂。民國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通數國文字。為南社社員。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奇趣洋溢。詞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師文鈔》。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
李叔同卒於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掙得偌大一份家業,被人稱為“桐達李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樂善好施,設立義塾(提供免費教育),創立“備濟社”,專事賑恤貧寒孤寡之人,施捨衣食棺木,有“李善人”的口碑。李筱樓晚年喜好內典(佛經),尤其耽愛禪。很顯然,他的言傳身教對兒輩(尤其是李叔同)影響極大。童年時,李叔同常見僧人來家中誦經和拜懺,即與年紀相仿的侄兒李聖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誦佛號。他兒時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位姓劉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誦《名賢集》中的格言詩,如“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雖只有八九歲光景,他居然能理解榮華盡頭是悲哀的意思。李叔同五歲失怙(父親去世),十八歲時遵奉母命與俞氏(津門茶商之女)結婚。
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濤,改名岸,又名廣侯、成蹊,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光緒二十七年(1901)就讀於南洋公學經濟科。公費留學日本。在上野美術專門學校習油畫。加入同盟會。於東京組織春柳社,編演戲劇。歸國後,任教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兩江師範學堂。民國五年(1916)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通數國文字。為南社社員。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奇趣洋溢。詞豪婉兼具。有《弘一法師文鈔》。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
李叔同卒於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掙得偌大一份家業,被人稱為“桐達李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樂善好施,設立義塾(提供免費教育),創立“備濟社”,專事賑恤貧寒孤寡之人,施捨衣食棺木,有“李善人”的口碑。李筱樓晚年喜好內典(佛經),尤其耽愛禪。很顯然,他的言傳身教對兒輩(尤其是李叔同)影響極大。童年時,李叔同常見僧人來家中誦經和拜懺,即與年紀相仿的侄兒李聖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誦佛號。他兒時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位姓劉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誦《名賢集》中的格言詩,如“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雖只有八九歲光景,他居然能理解榮華盡頭是悲哀的意思。李叔同五歲失怙(父親去世),十八歲時遵奉母命與俞氏(津門茶商之女)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