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味人生
-
2 # 夢迴樓蘭的蝸牛
在沒有出現科舉制以前,各個朝代的用人制度基本上採用世卿世祿制,其主要盛行於盛行於夏、商、周時代。
它透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到了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首次實行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讓普通人有了晉升的機會;所以秦國才有了統一六國的資本和實力。
到了漢朝時期,建立起了一整套的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制, 就是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
另一種是徵辟,就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有皇帝徵選與公府、州郡舉薦兩種方式。
-
3 # 豹眼看歷史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
每年的這個季節,總想說兩句,今天就借題主這個問題,說幾句吧。儘管大考已經結束啦,但真正的考驗在後邊。不是有個說法“六月考學生,七月考家長”嗎?
我們瞭解一下歷史上,朝廷如何選人,用人制度,對今天的“莘莘學子”及家長們或許有所裨益。
01
科舉制度
先說一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這個我們相對比較熟悉,對於理解其之前的選人用人制度是必要的。
科舉制開始於隋朝,隋煬帝首開科舉取士的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透過層層考試選拔官吏。
從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
歷朝歷代堅持這一制度的同時,都不同程度的進行著修改。
我們今天比較熟知的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的考試,考中者稱作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的科舉考試,是明清時期一般採用的科舉制度。進士及第那就是鐵飯碗,不僅僅是有了公務員的編制身份,還直接放個縣處級幹部崗位。如果運氣好被皇上點了狀元,還分配個公主做老婆。
所以,一千三百年來,讀書人“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程門立雪,也要讀書。
“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無論是文舉還是武舉,憑藉自己本事,透過考試,優勝劣汰,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棟梁,成就自己的輝煌。
這似乎是很平常稀鬆的事,就像今天的高考習以為常。
但經歷過剛剛恢復高考制度,就有幸參加過高考的人,其體驗就不一樣啦。
提到這一點,相信大家就會明白了,隋煬帝這個大暴君首開科舉制度是多麼偉大,其意義是多麼深遠。
多說一句,作為讀書人更應該瞭解這段歷史,替隋煬帝說句公道話,起碼知道隋煬帝不是像所有史書說得那麼不堪。
對於科舉制,特別是對那些幸運兒的稱謂,有時候我們感覺非常混亂,一頭霧水,是因為各個朝代,儘管都採用了這個制度,但具體的考試方式,科目,以及考中者的稱呼都有所不同。這個在這裡就不具體闡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深入瞭解。
02
察舉制
在科舉制開始實施之前,選人用人是採用察舉制。從漢初開始,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
地方官吏“舉賢良方正 , 能直言極諫者”,推薦給朝廷,朝廷組織考試,擇優錄用,令下層的人才有機會充實到國家管理團隊中來。
舉薦的要求就是“孝廉”。
也就有了“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
儘管是有監察制度,比如被舉薦的人在品行上,出現了問題,舉薦人要承擔連帶責任。
但是“寒門無孝子”,不是不孝,是沒有機會被舉薦。看看二十四孝裡有幾個是出自寒門的?
經常看到某人四世三公之類的故事,就可想而知啦。
這一制度,不僅保證不了道德品行,更無法確保處理政事的能力。
漢末時期,曹操“唯才是舉”給寒門士族提供了一個晉升的機會。曹操能夠成就霸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個選拔用人的制度。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痛處,所以曹操不太受待見。
03
世官制
在察舉制開始實施之前,選人用人是採用世官制。與察舉制和科舉制不同的是,世官制是不用考試的。
說道不用考試就可以找到一個好工作,相信許多剛剛走出考場的學子們,羨慕嫉妒恨的暈過去。
恢復高考之前,也實行不用考試 , 保送上大學的制度。那些幸運兒,恐怕現在還在偷著樂呢!
瞭解這段歷史的人,都清楚不是誰都有資格得到這個機會的。
世官制就是如此。
世官制也就是“世卿世祿”制度,官吏都是世襲官職的,一個官職爺爺做了兒子做,兒子做了孫子做。而且還不能變化,不能彼此替代。
孔老夫子就推崇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老孔啥都好,就這個不好。
他也不想想,既然是這個套路,他還周遊列國幹嘛去!
這個制度不僅底層計程車民永無出頭之日,就是諸侯卿大夫也不滿意。
因為人往高處走嘛!諸侯想做天子,卿大夫想做諸侯。更不必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那些人,也想混個白領,天天坐坐辦公室啦!
也就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沖天一吼啦!
一開始,趁著都沒想明白,周天子就忽悠,宣導“天子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來管理人類”,要求大家各守本分。
後來這招就不靈了,開始亂套了,就有了春秋戰國那些事啦!
可見,人才制度是一個關係國家社稷的重要制度。如何選人用人不僅僅是決定一個學子,一個家庭的命運,而且也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大事。
祝願所有的學子和家長們有個好運氣,得償所願!!!
回覆列表
科舉制度是隋唐建立並完善,在此之前當權者選拔人才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三種方法:
1、世官制;
2、功爵制;
3、察舉制;
世官制通俗的講,世官制就是古代的“拼爹”,字面上來講就是“世代為官”,是先秦時期選官用人才的政治制度。
世官制強調的是“血脈正統”,其根本上是西周時期牢固的血緣聯絡所締造的家國一體的統治模式之下的產物。
戰國之前都是採用這一制度,世官制不限定官職,不是說老子是宰相,兒子就一定是宰相;而是兒子是做官的,老子一定也是當官的。
功爵制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力微難服眾,各路諸侯,紛紛以強大自身為己任,逐鹿天下。
這個時候世官制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只能破格起用地位地下,但又出眾才能的人來承擔強國之任。
尤其是秦國,秦孝公時期釋出“求賢令”招攬天下群才,商鞅就是這個時候登場的,最終實施的改革,使得秦國成為橫掃六國的贏家。
蘇秦有一句名言: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在世官制時代,根本無法想象一個連田地都沒有的農民最終會成為六國宰相。
察舉制漢朝建立,天下初定,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 官吏大多是透過“軍功(功爵制)”或“任子(世襲制)”和“貲選(拿錢捐官)”產生,在戰亂年代,可憑此權衡各方勢力,穩定國家。
但到了太平年代,招攬不到真正的人才。於是劉邦末年“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的詔令拉開了察舉制的序幕。
高後元年,設立了“孝悌”和“力田”作為察舉科目,國家獎勵孝敬父母和勤勞耕種的人,作為備選人才,幫助朝廷教化一方百姓。
漢武帝時期察舉制真正確立,“舉孝廉”成為了入仕的主要通道,便是所謂的“以孝治理天下”。
察舉制雖然給了平民百姓上升的通道,引得他們安心耕作,服從管理,但是弊端也源遠流長。察舉制需要在百姓和國家中間設立的“第三方舉薦人”,到最後很容易形成“黨派”,結黨營私、黨同伐異,這一點也是西漢走向衰落的一個原因。
察舉制到了東漢達到了巔峰,漢順帝時期,對察舉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到了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使得“取官入仕”的道路變得更加公平,一直沿用至今,今天的高考制度和科舉制度在本質上的區別不大,僅僅是考試內容的不斷變化的一個過程,雖然很多人抨擊高考培養的“書呆子”,但是不可否認高考仍然是一個最公平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