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鍛彰趣義
-
2 # 愛家mxx566
謝謝邀請,覺得晚婚單身不快樂,一個人孤孤單單的,連個說知心話的人都沒有,有什麼快樂?有的人是找不到適合的另一半沒辦法,一個人能吃能玩能旅遊就快樂嗎?和朋友一起聚聚就快樂了嗎?那種快樂是短暫的,以後呢?況且沒有夫妻小家庭的那種溫馨幸福,認為是一個人,人生中最大的缺失,從何談快樂,個人愚見,願聆聽高見
-
3 # 雲隨風遠
過去有:"早插秧苗早收谷,早生孩子娃早享福”的一說。此說法,印證了現實社會生活中,早結婚或晚結婚的利弊所在。晚婚或不婚快樂與否?取決於自身對生活的認識,以及態度了。簡而言之,早婚最實在的就是:等孩子長大成人、工作、組成自己的家庭後,做父母的還精力充沛;以後,不管是幫忙帶孫輩,還是安排、享受自己的生活,都遊刃有餘。在當今時代,因受人生、生活、婚姻觀和社會現實、以及各方面的潛移默化影響,晚婚或獨身,成為年輕人熱選之項。每當平時看到,有白髮蒼蒼、彎腰弓背的老年人,不是懷抱就是推著小車裡的孩子、滿跚而行時,心下不由感嘆:難道這就是含貽弄孫之樂?因此,個人以為,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也無可厚非,但也要適當考慮一下,待自己父母年老體衰之時,才來成家、生子;當自己對帶孩子無能為力,需要老人幫助帶孩子,老人有能力、沒能力也要勉力為之。老人心中的一些感受、苦楚,做子女的能體會到還好;體會不到的,做父母的只能自己兜著了。作為父母一輩的,要順應時代變化、尊重和不干涉子女對生活的選擇;放寬心及保持健康,就是對子女極大的支援。另外,做子女的,也應多為父母想想,雖說你有,選擇晚婚或不婚的自由,但也要適當顧及父母的感受。最好能透過交流、溝通,取得父母的理解。
多晚算晚呢?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唐朝的情況,那麼也許根本不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結婚晚。
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第一次結婚是在727年,迎娶前宰相許圍師的孫女,這算結婚早的。
杜甫二十九歲時,娶了司農少卿楊怡的千金。這種組合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杜甫當時除了有才,官階既低、貲財又薄,也有這樣愛才的大人物願意把家中千金嫁給他。
白居易二十六七中的進士,在同科中已經是年輕的了,工作幾年後,迎娶朋友楊虞卿從妹為妻,當時三十六歲。
韓愈,二十九歲娶了夫人盧氏。
以現在的標準看,他們算晚婚嗎?不止詩人群體,普通人中晚婚的也很多。墓誌記載有一位梁姓女子三十二歲才結婚,她爹是濮州刺史,御史中丞。《大唐太子典設郎鄭公故夫人崔氏墓誌銘並序》中的崔氏,三十六歲結婚。潞州長子縣尉王怡,三十六歲就死了,終身未婚。
蔣愛花對唐代的這種晚婚現象提出瞭解釋,一是經濟原因,結婚太貴;二是守禮,“居喪不婚”;三是社會因素,有些人沒有結婚,是沒有正式旅行婚姻程式,但生育啦、OOXX啦,都沒有耽誤。
這些晚婚的人快不快樂呢?看不出有什麼不快樂。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天天一起玩,四處遊山玩水辦酒局。李白在旅行,杜甫也是,他倆第一次見面就是旅途中碰到的。韓愈事業心太重,估計沒有時間管開不開心。後面的這些普通人的例子中,有些雖然沒結婚,不代表人家沒有姬妾、沒有談戀愛,王怡就有孩子。
唐代的事情說完了,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情況是不是跟那時有點像?一是結婚太貴,年輕人要買大城市一套房,只能靠暴富了,沒房丈母孃又不幹;不結婚不代表不戀愛、不……呀,人家的感情說不定非常富足;有那麼多東西好玩,面基、打遊戲、旅行,結婚什麼的不那麼著急。
何況真的是晚婚嗎?按人均壽命來算,白居易這樣的,是不是得急瘋了?然而並沒有,何況現在。我有一個看法,這代人之所以會被上一代人嫌棄結婚晚,是因為上一代、上兩代人結婚普遍早。工作是分配的,生活一眼望得到頭,一個人又真的過不下去,不結婚幹嘛呢?當然就早。現在不同了,工作難找、生活前途叵測、一個人過得挺好,結婚沒那麼急。
肯定有人想結婚但不可得,拖下來了,要麼看不上別人,要麼別人看不上他(她),這種情況開不開心呢,看生活質量和心態吧。如果能沒事兒坐飛機去巴黎喂鴿子,天天試吃、試玩、試用各種好東東,不開心我也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