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號職說

    1、人在不同年齡階段,一定有著他對待這個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閱歷不同,知識面不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也會不一樣。小孩子本就處於這個從懵懂無知向著成熟“過度”的階段,所以很正常不會按著你成人的想法來;

    2、有可能是家庭的環境影響了他,父母或者家人管教過嚴,導致小孩子內心處於一種“壓抑”或者“自卑”的狀態,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或者沒人尊重他。所以,他們會透過與大人“唱反調”的形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以“對著幹”來尋求獲得對方的“認可”;

  • 2 # 壹父母

    建議父母可以先想想自己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侵犯”了自己的“疆界”而很不高興的時候。發現自己藏在抽屜裡的日記本被父母偷看過;父母給自己買了一件玩具,鄰居小孩過來玩,看見了這個玩具很喜歡,父母一轉臉就把它送給別人了……

    大多數父母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父母透過這些行為向孩子傳遞的資訊是: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你沒有權利管理自己的物品。這樣缺乏邊界感的家長會讓孩子覺得他並沒有被當做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來尊重。

    對於孩子的管教,家長們都必須要知道什麼是“邊界感”。

    邊界感就是個人所創造的心理準則和限度,以此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以及當個人邊界被觸犯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這種邊界在同事和朋友間相處時會比較容易把握,但當放在親子和親密關係中時,雙方的邊界往往會因出現交融而變得複雜。尤其是伴隨著子女逐漸長大,他們的邊界感會愈加明顯。

    在親子關係中,邊界感模糊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對孩子過分熱心、過度干涉、過度保護等。如果一個家庭的父母失去自我,所有事情都已孩子為主,孩子成為家庭生活的核心,這種情況下,孩子多半都會產生逆反和被侵犯的感受。

    建議您先反思一下,作為家長來說,是否有侵犯到孩子的邊界感。

  • 3 # 決勝網

    孩子不聽話,是件很令人頭疼的事,現在的孩子是更加不好管教,家長們費盡心思,想盡辦法,但有些孩子還是不聽話,偏偏不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家長說的話就當沒聽見,還有的孩子表面答應了,實際並不是那麼去做,只是敷衍一下家長,所以,孩子不聽話,做家長的真是煩惱的很,個人認為要想讓孩子聽話,首先要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辦法去解決問題。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和家長有一定關係的:

    1、現在家庭一般為一個孩子,所以家長都比較嬌縱,從小便開始百般呵護,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孩子說什麼都滿足,即使有些家長當時沒答應孩子要求,但孩子只要一哭鬧,立馬心軟,馬上改口,就順了孩子的心意。尤其是老人,更是寵著孩子,不管對錯都護著孩子,就算犯了錯誤,父母要管教時,經常被老人阻攔,很多孩子把老人當成自己的保護傘。家長們的這些行為,漸漸的導致孩子在思想上形成錯誤的認識,使他(她)們,不懂得透過努力去獲取自己想要的,只要家長不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發脾氣。家長從一開始就沒能在孩子面前有所威信,反而讓孩子欠著鼻子走,所以家長想管教孩子,他們自然不會聽話,家長的教育存在問題,這也不能全怪孩子。

    2、不少家長,平時是管教孩子,可是太過於嘮叨,一句話,一件事反覆強調,心理學稱為超限效應,過多的刺激、或作用時間過長,而導致出現心理不耐煩、逆反。過於嘮叨,會令說的話失去效應。天天說,孩子都聽煩了,有什麼威信可言,自然不聽了。

    家長管教孩子,要講究方法,平時多交流,瞭解他們的心裡想法,不可溺愛他們,從小鍛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讓孩子獨立,形成好的習慣,認識。

  • 4 # 六掌櫃講世界奇聞

    我們聽到父母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我的話?

    孩子們腦子裡想的東西很多,從學校的考試到最新版的電子遊戲。對於6-12歲的孩子來說,外界的各種新鮮事物會不斷的刺激著孩子的內心世界;而對於蹣跚學步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索新世界和“拆房子“。所以,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自己認為的重要事情要忙,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們願意聽自己說話呢?

    1.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再說話

    父母說話之前先獲得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是說你在另一個房間的時候衝著孩子說話,不要期待孩子能全神貫注的聽你說話。

    相反,說話之前先離著孩子近一些。蹲下來和孩子一樣高,然後輕輕撫摸著他/她,看看孩子在做什麼,然後先說一些有關的話:“哇,看你的小火車在跑啊!”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感覺另一個人在關心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那麼就更願意敞開心扉去溝通。所以透過討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很容易就和孩子連線起來,讓孩子知道你尊重孩子認為重要的事情。

    等孩子抬頭看你的時候,看著他的眼睛開始說話。如果孩子沒有抬頭,你可以問“我能跟你說一件事嗎?”,當他抬頭的時候再開始說話,這樣就可以獲得他的注意力了。如果孩子用自己的玩具來吸引你的注意力並且想告訴你一件事的時候,你也要全神貫注的聽孩子說話,否則孩子會覺得不公平。

    2. 不要做復讀機

    如果你問了一遍,沒有得到迴應,不要重複去問。沒有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請重複上一條內容。

    3. 減少字數

    一次和孩子說話的內容太多,孩子就會失去注意力。在給孩子指令的時候儘量縮短內容,明確目的。

    4.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如果你在忙自己的事情,這時候你的愛人讓你去做一些你認為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你心裡會怎麼想?那放到孩子身上呢?你認為重要的事情,在看孩子看來好像不重要,他只是不得不認同你。所以,如果你承認孩子所認為的重要的事情,那麼和孩子溝通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我知道這東西非常好玩,不過現在我需要你……“

    5. 與孩子約定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命令,這會引起身體的對抗反應。想想一下如果有人對你呼來喝去,你什麼感受?所以,對待孩子要儘量保持語氣平和,還可以給孩子幾個選擇。

    “該洗澡了寶貝。你是現在洗還是5分鐘之後再洗?5分鐘之後?好的,拉鉤!”如果你需要孩子現在馬上做一件事,提出要求,保持語氣的平和:“我們約定要5分鐘後的,現在到時間了哦。我知道你還想看一會動畫片,等你長大一些就可以再多看一會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去洗澡吧。”

    6. 保持鎮定

    如果我們心情不好,那麼孩子也會沒有安全感,並且不願意聽我們的話。比如週末一家人一起開車去玩,臨走前孩子們找不到這個,找不到那個,這時候不要埋怨孩子,因為起不到任何幫助的作用,只會讓大家心情沮喪,包括你。深吸一口氣,幫孩子們找到所需要的東西。上車之後,你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提前做好準備。

    7. 立規矩

    很多媽媽會經常透過嘮叨的形式來和孩子溝通,所以孩子們會比較厭煩。不過,如果你之前和孩子立好規矩,那麼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問題了。什麼樣的規矩呢?習慣,比如孩子離開家之前會做的事情:刷牙、上廁所、整理揹包、穿鞋等等。如果你把孩子做的這些事情拍照,並且打印出成小照片貼在牆上的話,孩子就會慢慢學會了;同時你的角色就由嘮叨變成了詢問:

    “離開之前你還有什麼沒做?我們一起來檢查一下吧。”

    8. 傾聽

    如果孩子放學後在津津有味地給你講學校裡發生的事情,而你卻在看電視或者手機,那麼你就是在錯誤示範給孩子:溝通無所謂。如果你想讓孩子好好聽你說話,那麼就停下手裡的事情,認真聽孩子說話。每次也就幾分鐘的時間。在孩子學齡前就要培養出這個習慣,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就會慶幸自己早點這樣做了。

    9. 孩子的理解力

    有些時候孩子不聽話,或者不遵守你的指令做事情,還可能是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發育出現了問題,嘗試著把指令分解;如果孩子還是不能理解,帶孩子去看一下醫生。

    10. 降低預期

    最後一點,不要期望你給孩子的所有指令都能實現,儘量減少指令性的要求,多和孩子進行愛與快樂的互動,減少命令。孩子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了,心情放鬆之後,事情做起來就更容易了,你也有親身感受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車崛起,傳統汽車如何避免諾基亞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