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
嘔吐只是一種症狀,也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嘔吐發生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胃腸問題,但寶寶若發生持續性的嘔吐,除了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及注意寶寶有無出現脫水症狀外,應儘快送醫診治,找出原因。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被強而有力的從口腔中排出。反覆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脫水、體內電解質失調、代謝性中毒及營養障礙。嘔吐是人體的一種反射動作,當延腦的嘔吐中樞接受到來自腸胃道、耳前庭、視覺、大腦皮質,或血液、腦脊髓液中一些物質刺激時,即可引起嘔吐。所以,嘔吐雖然是一種胃腸道症狀,但不見得是來自於胃腸道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常見症狀或先兆。
不同年齡層嘔吐原因不同,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雖然大部分屬於胃腸疾病,但喉嚨發炎、咳嗽後嘔吐、中耳炎、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泌尿道感染等也有可能會引起嘔吐。有些時候,嘔吐物會含有一些綠綠的膽汁,表示胃腸道有一段發生了阻塞,且發生的部位可能在十二指腸第二部分以後的位置。當然,含有膽汁的嘔吐物,也有可能只是單純的發生在劇烈嘔吐,而無腸胃道阻塞的情形。要判別造成寶寶嘔吐的原因,在不同年齡層需要考慮有不同的疾病。
新生兒期:在討論此時期寶寶嘔吐的原因前,我們必須先分辨與嘔吐症狀十分相似的“溢奶”。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被強而有力的噴出,而“溢奶”則是指食道或胃中的東西不自主的流出嘴巴外,尤其容易發生在打嗝、排氣,或是寶寶正在手舞足蹈的時候。大部分未滿週歲的正常嬰兒,都會有輕微的溢奶現象,這是因為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控制不好的原因,使得食物容易從胃逆流而上(胃食道逆流)。而這種現象大多數在寶寶開始新增副食品後(約五、六個月大時),症狀就會逐漸減輕,而在一歲或一歲半時完全消失。不過有些時候,因為餵奶方式的不適當,使得寶寶吞入大量的空氣,或寶寶肚子受到壓迫(例如換尿布、餵奶後抱的姿勢不正確),也是常造成嬰幼兒溢奶的原因之一。
這種“胃食道逆流”情形,多數是以“溢奶”來表現,較嚴重者仍會出現吐奶的狀況,其症狀在出生幾天後開始出現,每次發生的時間較不固定,可能在餵奶中、餵奶後、睡醒一活動或在換尿布時,臨床上可能以溢奶、嘔吐、貧血、營養不良、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有時甚至會有吸入性肺炎、食道炎等併發症。 子宮有六怕.男言之隱性福生活不孕不育線上答疑!!面癱截癱偏癱 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較輕微的嬰兒,父母在餵奶後不要讓寶寶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半直立的姿勢二十至三十分鐘再輕輕放下。趴睡或右側躺效果也不錯,但趴睡要小心“嬰兒猝死症”的問題,故不建議。至於少量多餐,牛奶中新增殼類製品或使用低溢奶配方奶粉也有幫忙。必要時可使用一些促進胃排空的止吐藥、制酸劑。
統計上,百分之八十五的病兒在一歲半時會痊癒,百分之九十五到四歲時痊癒。通常年紀越大,症狀越輕微,所以容易吐奶的寶寶,若體重的增加正常,家長應可不必過於擔心。
胃食道逆流為新生兒最常見非膽汁性嘔吐的病因,它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只是溢奶,重者吐奶並影響生長。對於症狀較嚴重的、突發的、或有其他不舒服的吐奶,最好請醫師診治,以鑑別其可能的病因(胃腸道畸形、胎便腸阻塞、先天性代謝異常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嬰兒期 在新生兒期,吐的較厲害的寶寶,可考慮給予藥物治療,但若給藥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則應考慮進一步做胃腸道的檢查;若是出生約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嘔葉,每次發生的時間大約在喝奶十五至三十分鐘後,且越吐越厲害,甚至產生噴射性嘔吐,則應考慮“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問題。 “肥厚性幽門狹窄”為胃出口幽門附近的肌肉,因不明原因的肥厚而阻塞了出口,發生機率為五百分之一,症狀通常在出生時不明顯,直到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出現,而且越吐越厲害,但吐完之後寶寶仍想再吃,雖然吃藥,症狀也無法改善。寶寶常常會因為嘔吐厲害而脫水,確定診斷為腹部超音波,治療以開刀為主。 當寶寶逐漸長大,喜歡將手或抓的到的東西放進嘴巴里時,病菌就有可能因此而進入體內,這時急性胃腸炎引起嘔吐的機會就增加了,一般在前一兩天內嘔吐症狀就會緩解,但有可能會伴隨著發燒。當嘔吐症狀改善之後,有些寶寶會開始腹瀉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內,前六個月大寶寶飲食可以將牛奶濃度泡稀,而六個月後的寶寶可先嚐試米東加鹽、稀飯、乾飯、白土司、饅頭。 六個月大之後,因為母親給予寶寶的抗體逐漸消失,及寶寶向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加,寶寶感冒的機會就增多了。寶寶常會因為中耳炎、喉嚨發炎,而合併嘔吐的症狀,即所謂的“腸胃型感冒”。除了一般嘔吐的處理原則之外,此時更重要的是治療引起的原因。若嘔吐伴隨著其他症狀,家長也必須注意。如合併著間歇性腹痛(類似生產時的陣痛),果醬顏色大便,就要小心是否有腸套疊的可能了。超音波為診斷腸套疊最有用的檢查,若證實是腸套疊,可採取“鋇劑”灌除套疊的部分,若無法完全解套,則開刀將套疊的腸子拉開。 幼兒期 這個時期因先天性異常疾病而造成嘔吐的機會已變少(因多已被診斷出來),但是門診偶爾還是會發現,因膽道囊腫或腸道旋轉不良,而造成嘔吐的寶寶。嘔吐的原因反而較多來自於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如咽喉炎、中耳炎、鼻寶炎、肺炎、急性胃腸炎、泌尿系統感染,及神經系統的疾病等。 有些嘔吐是急性的,有些則是慢性,而且是週期性的。週期性嘔吐的病人通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劇烈的嘔吐而無法進食,常需住院打點滴處理;每次約持續三至五天,然後自行好轉,而這種病人通常做了很多的檢查,但都顯示正常。 另一種慢性嘔吐也常見於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嘔吐症常見於二到六歲,比較神經質或脾氣大的寶寶,往往會因一點點小事就會想吐,屬於心理性的嘔吐。例如媽媽老是逼迫寶寶進食,造成寶寶看到食物就會想到嘔吐,嘔吐的本身並沒什麼好擔心,反而父母應該改善育兒的方法。 居家飲食照顧對策 當寶寶有嘔吐時,居家、飲食方面應如何照護? 1、維持呼吸道的暢通 嘔吐厲害時,嘔吐物可能從鼻腔噴出,父母需立即清除鼻腔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暢通。若嘔吐發生在寶寶直立或臥床時,可以先讓寶寶身體向前傾或維持側臥的姿勢,讓嘔吐物易於流出,不至於讓寶寶吸入嘔吐物,以免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保持口腔的清潔 嘔吐之後,會有一些胃酸、消化,及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殘留在口腔中,難聞的味道,會使寶寶更加的不舒服。所以較小的寶寶,父母可以以溼紗布沾開水清潔口腔;而較大的寶寶,可以以溫開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 3、短暫禁食,然後清淡飲食 往往父母因看到小孩嘔吐,慌了手腳,覺得小孩可憐,所以當嘔吐完畢後,又急著喂他吃東西,結果又引起第二波的嘔吐(可能吐的比吃進去的還多!)。其實,對於嘔吐最好的處理是暫時先禁食四至六小時,包括開水、牛奶都不準喝,等待嘔吐反應過去。在這段期間內,若寶寶吵著要喝水,可以以棉花棒沾水潤溼口腔,大寶寶則可以給予棒棒糖。 當症狀改善,寶寶較舒服時,再給予多次少量電解質液(可以運動飲料代替,但若同時合併腹瀉時,應將運動飲料稀釋再喝),若無明顯噁心、嘔吐、腹脹情形,可再給予清淡食物(如稀飯、乾飯、白土司、饅頭),但應避免奶製品、油膩飲食(這類食物會引起胃脹或噁心感)二至三天。 4、嘔吐後如何補吃藥 有些止吐藥的使用需要在進食前三十分鐘給予。生病時有些藥物如咳嗽藥、流鼻水藥是可吃可不吃的,有些藥物如抗生素,則必須按照醫師指示服用,若於服用藥物後三十分鐘內大量嘔吐,則需要再給予一次劑量;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內嘔吐,可再補充半次劑量;若於服用藥物二小時之後才發生嘔吐,因大部分藥物已蠕動進入小腸,不會再被吐出來,所以不需要在補充藥物。
嘔吐只是一種症狀,它可能是眾多疾病的許多表症之一,雖然嘔吐發生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胃腸問題,但寶寶若發生持續性的嘔吐,除了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及注意寶寶有無出現脫水症狀外(呼吸心跳加快、欲哭無淚,前囪門或眼眶凹陷、乏尿、活力變差),應儘快送醫診治,找出原因。而就醫後,不論在任何時期,若嘔吐物成黃綠色或咖啡色,肚子越痛越厲害或合併嚴重腹瀉,吃藥沒改善時,就應提早回診做檢查或住院。
指導意見:
手治療寶寶嘔吐基本操作法:1、用拇指揉小兒拇指的手掌面靠近手掌的一節100次。2、從小兒手腕向上直推到拇指的指根100次。3、用兩手拇指從小兒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向兩乳頭分推100次。4、在臍上兩指處按揉5分鐘。5、按揉小兒小腿外側,膝關節以下兩指處30次
病情分析:
嘔吐只是一種症狀,也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嘔吐發生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胃腸問題,但寶寶若發生持續性的嘔吐,除了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及注意寶寶有無出現脫水症狀外,應儘快送醫診治,找出原因。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被強而有力的從口腔中排出。反覆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脫水、體內電解質失調、代謝性中毒及營養障礙。嘔吐是人體的一種反射動作,當延腦的嘔吐中樞接受到來自腸胃道、耳前庭、視覺、大腦皮質,或血液、腦脊髓液中一些物質刺激時,即可引起嘔吐。所以,嘔吐雖然是一種胃腸道症狀,但不見得是來自於胃腸道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常見症狀或先兆。
不同年齡層嘔吐原因不同,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雖然大部分屬於胃腸疾病,但喉嚨發炎、咳嗽後嘔吐、中耳炎、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泌尿道感染等也有可能會引起嘔吐。有些時候,嘔吐物會含有一些綠綠的膽汁,表示胃腸道有一段發生了阻塞,且發生的部位可能在十二指腸第二部分以後的位置。當然,含有膽汁的嘔吐物,也有可能只是單純的發生在劇烈嘔吐,而無腸胃道阻塞的情形。要判別造成寶寶嘔吐的原因,在不同年齡層需要考慮有不同的疾病。
新生兒期:在討論此時期寶寶嘔吐的原因前,我們必須先分辨與嘔吐症狀十分相似的“溢奶”。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被強而有力的噴出,而“溢奶”則是指食道或胃中的東西不自主的流出嘴巴外,尤其容易發生在打嗝、排氣,或是寶寶正在手舞足蹈的時候。大部分未滿週歲的正常嬰兒,都會有輕微的溢奶現象,這是因為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控制不好的原因,使得食物容易從胃逆流而上(胃食道逆流)。而這種現象大多數在寶寶開始新增副食品後(約五、六個月大時),症狀就會逐漸減輕,而在一歲或一歲半時完全消失。不過有些時候,因為餵奶方式的不適當,使得寶寶吞入大量的空氣,或寶寶肚子受到壓迫(例如換尿布、餵奶後抱的姿勢不正確),也是常造成嬰幼兒溢奶的原因之一。
這種“胃食道逆流”情形,多數是以“溢奶”來表現,較嚴重者仍會出現吐奶的狀況,其症狀在出生幾天後開始出現,每次發生的時間較不固定,可能在餵奶中、餵奶後、睡醒一活動或在換尿布時,臨床上可能以溢奶、嘔吐、貧血、營養不良、體重增加不理想等表現,有時甚至會有吸入性肺炎、食道炎等併發症。 子宮有六怕.男言之隱性福生活不孕不育線上答疑!!面癱截癱偏癱 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較輕微的嬰兒,父母在餵奶後不要讓寶寶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半直立的姿勢二十至三十分鐘再輕輕放下。趴睡或右側躺效果也不錯,但趴睡要小心“嬰兒猝死症”的問題,故不建議。至於少量多餐,牛奶中新增殼類製品或使用低溢奶配方奶粉也有幫忙。必要時可使用一些促進胃排空的止吐藥、制酸劑。
統計上,百分之八十五的病兒在一歲半時會痊癒,百分之九十五到四歲時痊癒。通常年紀越大,症狀越輕微,所以容易吐奶的寶寶,若體重的增加正常,家長應可不必過於擔心。
胃食道逆流為新生兒最常見非膽汁性嘔吐的病因,它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只是溢奶,重者吐奶並影響生長。對於症狀較嚴重的、突發的、或有其他不舒服的吐奶,最好請醫師診治,以鑑別其可能的病因(胃腸道畸形、胎便腸阻塞、先天性代謝異常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嬰兒期 在新生兒期,吐的較厲害的寶寶,可考慮給予藥物治療,但若給藥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則應考慮進一步做胃腸道的檢查;若是出生約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嘔葉,每次發生的時間大約在喝奶十五至三十分鐘後,且越吐越厲害,甚至產生噴射性嘔吐,則應考慮“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問題。 “肥厚性幽門狹窄”為胃出口幽門附近的肌肉,因不明原因的肥厚而阻塞了出口,發生機率為五百分之一,症狀通常在出生時不明顯,直到兩、三個星期後才開始出現,而且越吐越厲害,但吐完之後寶寶仍想再吃,雖然吃藥,症狀也無法改善。寶寶常常會因為嘔吐厲害而脫水,確定診斷為腹部超音波,治療以開刀為主。 當寶寶逐漸長大,喜歡將手或抓的到的東西放進嘴巴里時,病菌就有可能因此而進入體內,這時急性胃腸炎引起嘔吐的機會就增加了,一般在前一兩天內嘔吐症狀就會緩解,但有可能會伴隨著發燒。當嘔吐症狀改善之後,有些寶寶會開始腹瀉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內,前六個月大寶寶飲食可以將牛奶濃度泡稀,而六個月後的寶寶可先嚐試米東加鹽、稀飯、乾飯、白土司、饅頭。 六個月大之後,因為母親給予寶寶的抗體逐漸消失,及寶寶向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加,寶寶感冒的機會就增多了。寶寶常會因為中耳炎、喉嚨發炎,而合併嘔吐的症狀,即所謂的“腸胃型感冒”。除了一般嘔吐的處理原則之外,此時更重要的是治療引起的原因。若嘔吐伴隨著其他症狀,家長也必須注意。如合併著間歇性腹痛(類似生產時的陣痛),果醬顏色大便,就要小心是否有腸套疊的可能了。超音波為診斷腸套疊最有用的檢查,若證實是腸套疊,可採取“鋇劑”灌除套疊的部分,若無法完全解套,則開刀將套疊的腸子拉開。 幼兒期 這個時期因先天性異常疾病而造成嘔吐的機會已變少(因多已被診斷出來),但是門診偶爾還是會發現,因膽道囊腫或腸道旋轉不良,而造成嘔吐的寶寶。嘔吐的原因反而較多來自於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如咽喉炎、中耳炎、鼻寶炎、肺炎、急性胃腸炎、泌尿系統感染,及神經系統的疾病等。 有些嘔吐是急性的,有些則是慢性,而且是週期性的。週期性嘔吐的病人通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劇烈的嘔吐而無法進食,常需住院打點滴處理;每次約持續三至五天,然後自行好轉,而這種病人通常做了很多的檢查,但都顯示正常。 另一種慢性嘔吐也常見於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嘔吐症常見於二到六歲,比較神經質或脾氣大的寶寶,往往會因一點點小事就會想吐,屬於心理性的嘔吐。例如媽媽老是逼迫寶寶進食,造成寶寶看到食物就會想到嘔吐,嘔吐的本身並沒什麼好擔心,反而父母應該改善育兒的方法。 居家飲食照顧對策 當寶寶有嘔吐時,居家、飲食方面應如何照護? 1、維持呼吸道的暢通 嘔吐厲害時,嘔吐物可能從鼻腔噴出,父母需立即清除鼻腔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暢通。若嘔吐發生在寶寶直立或臥床時,可以先讓寶寶身體向前傾或維持側臥的姿勢,讓嘔吐物易於流出,不至於讓寶寶吸入嘔吐物,以免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保持口腔的清潔 嘔吐之後,會有一些胃酸、消化,及未消化的食物殘渣殘留在口腔中,難聞的味道,會使寶寶更加的不舒服。所以較小的寶寶,父母可以以溼紗布沾開水清潔口腔;而較大的寶寶,可以以溫開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 3、短暫禁食,然後清淡飲食 往往父母因看到小孩嘔吐,慌了手腳,覺得小孩可憐,所以當嘔吐完畢後,又急著喂他吃東西,結果又引起第二波的嘔吐(可能吐的比吃進去的還多!)。其實,對於嘔吐最好的處理是暫時先禁食四至六小時,包括開水、牛奶都不準喝,等待嘔吐反應過去。在這段期間內,若寶寶吵著要喝水,可以以棉花棒沾水潤溼口腔,大寶寶則可以給予棒棒糖。 當症狀改善,寶寶較舒服時,再給予多次少量電解質液(可以運動飲料代替,但若同時合併腹瀉時,應將運動飲料稀釋再喝),若無明顯噁心、嘔吐、腹脹情形,可再給予清淡食物(如稀飯、乾飯、白土司、饅頭),但應避免奶製品、油膩飲食(這類食物會引起胃脹或噁心感)二至三天。 4、嘔吐後如何補吃藥 有些止吐藥的使用需要在進食前三十分鐘給予。生病時有些藥物如咳嗽藥、流鼻水藥是可吃可不吃的,有些藥物如抗生素,則必須按照醫師指示服用,若於服用藥物後三十分鐘內大量嘔吐,則需要再給予一次劑量;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內嘔吐,可再補充半次劑量;若於服用藥物二小時之後才發生嘔吐,因大部分藥物已蠕動進入小腸,不會再被吐出來,所以不需要在補充藥物。
嘔吐只是一種症狀,它可能是眾多疾病的許多表症之一,雖然嘔吐發生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胃腸問題,但寶寶若發生持續性的嘔吐,除了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及注意寶寶有無出現脫水症狀外(呼吸心跳加快、欲哭無淚,前囪門或眼眶凹陷、乏尿、活力變差),應儘快送醫診治,找出原因。而就醫後,不論在任何時期,若嘔吐物成黃綠色或咖啡色,肚子越痛越厲害或合併嚴重腹瀉,吃藥沒改善時,就應提早回診做檢查或住院。
指導意見:
手治療寶寶嘔吐基本操作法:1、用拇指揉小兒拇指的手掌面靠近手掌的一節100次。2、從小兒手腕向上直推到拇指的指根100次。3、用兩手拇指從小兒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向兩乳頭分推100次。4、在臍上兩指處按揉5分鐘。5、按揉小兒小腿外側,膝關節以下兩指處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