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洪範

    佛教與道教的區別?筆者試圖以用兩個方面簡明講解:一個是打比喻,另一個是剖析兩大宗教的核心教義作比較。

    一、形象對比

    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儒釋道三家(教),當中儒是哲學思想,而佛與道即是宗教。前者論人的社會,論人道,非神學為中心。後倆者中心重點是神學,是神靈崇拜為基本,是宗教。

    這可打個武功高手的比喻就可看出三者的差異…

    儒家:眾人皆知他是武功高強者,其欲考武狀元,上陣殺敵,報效祖國,贏取功名。

    佛教:眾人皆知他是武功高強者,其不喜功名,是隱居深山大川的世外高人。

    道教:眾人皆不知道他是武功高手,其混咢無異於市井之徒一般,可他卻正是隱藏於鬧市的絕世高手。

    以上就是三家的形象比如了…

    二、核心異同

    佛教的核心是:空。道教的核心是:無。

    倆者有同亦有異…

    “空”是說人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以至天(宇宙)也是虛幻的,只是意識(心)是真確的存在。這便是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無”是說宇宙天地(含人)是虛無飄渺,但其象又實在的,然我們所看到感知的天地萬物均源自“無(道)”,在創新宇宙這個意識(天帝)出現之前,道已存在,所以道是虛無的又是真確的。道德經的“吾不知誰之子,象帝(天帝)之先”。

    從這我們可以看到,佛與道似乎在說:世間是虛空的,這是他倆的同點。異點是…佛教認為一切的本源於心(意識)。而道教認為,準確說是道家(是道教源頭之一又不等同於道教)認為天帝(意識)創新萬物,然在其之先就是無,其不是迄人們所認知的一切,其甚至不是神(帝),因為其連意識也沒有。

  • 2 # 天天歸零

    道教大義宗旨:天人合一,性命雙修,返璞歸真,上善若水,柔弱不爭,清靜無為,仁愛誠信,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尊道貴德,濟世度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人同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

    佛教大義宗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是名佛教。三歸、五戒、八戒、十戒、沙彌戒、俱足戒、聞思修、戒定慧、四諦八正、三法印、三輪體空、三身四智、無四相、四攝六度、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佛等。

    兩者區別,雖法要不同,然習性相通,殊途同歸。

  • 3 # 作家恩出

    佛教大約在公元1世紀中葉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到公元6世紀末至9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極盛時期,其主要的流派有: 三論宗 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形成的學派名叫“三論宗”。隋末的吉藏大師系統的流派,龍樹、提婆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 依彌勒講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玄奘法師(600~664)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作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此宗由於在印度無著,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世親學說是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 天台宗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覬(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華嚴宗 以《華嚴經》為根據,對之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述,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7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又稱賢首宗。 禪宗 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突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語的祖師禪。相傳此宗的禪法是5世紀初的菩提達摩由印度傳來。雖有單傳心印,不立文字之說,實際上禪宗是以《楞伽》、《金剛》和以後出現的《六祖壇經》和許多的“語錄”為依據的。在8世紀它又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就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至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臨濟下又分出黃龍、楊歧兩派,加前五宗稱為七派,都曾盛極一時。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尤為興盛。 淨土宗 是依據《無量壽經》等創立。5世紀的慧遠是它的創始者,6世紀的曇鸞和7世紀的善導是它的弘揚者。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只要信願具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由於簡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攝受廣大群眾,因而使淨土宗在中國得到特別廣泛的流行。 律宗 在戒律方面依據曇無德部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義的解釋,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律宗”的學派。它的重要人物是與玄奘同時的道宣。由於這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習大乘三學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密宗 密宗是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等傳入中國,形成密宗。它依據《金剛頂經》、《大日經》建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三密瑜伽。此宗的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這便是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八大宗教。此外還有專宗俱舍論的俱舍宗,專宗誠實論的誠實宗,以及專宗攝論、地論、涅槃經的各宗派,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盛行一時,但不久便失去傳宗,或併入他宗了。 需要強調的是,天台、華嚴的教義雖導源於《法華》、《華嚴》,而實際上為中國所獨創。天台的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的學說和華嚴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都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展現了中國獨創的大乘精神。 縱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844)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有天台、賢首的復興和禪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復興時代,但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中原,很受朝廷的祟奉,但未普及民間,而僅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清代,中原佛教沒有什麼起色,僅保持了原有狀況。清末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學,有復甦的趨勢。這便是從公元1世紀佛教初傳到清末中國佛教流派的大致情況。

    道教起源主要集於了四個方面的思想淵源: 一、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術。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極為崇拜,視之為神靈,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並由此而逐步形成了一個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靈系統,巫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先民以為疾病是有鬼附身,需用巫術加以祛除,巫師可以與鬼神溝通。降神、解夢、驅鬼、祈雨、占卜、祈福、除災等巫術為道教起源奠定了基礎。 二、神仙思想和成仙方術。在《莊子》中有“神人”“至人”“真人”能輕舉獨往、逍遙世外。此後有了神仙說,地處海岸的燕齊出現海市蜃樓,被人聯想為仙境,把蓬萊、方丈、瀛洲視為三神山,有了神仙方土。這些現象迎合了上層貴族永享富貴的奢望,編造各種神仙故事,以騙取利祿。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都沉迷於方術,派人入海尋仙求不死之藥。這種鼓吹長生成仙之術的神仙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終始五德之運的五行陰陽學說來解釋他們的方術,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神仙家,也稱為方仙道。這些神仙信仰和方術被道教所吸收,並轉化為修煉方術,神仙方士亦逐漸衍化為了道士。 三、黃老思想。黃老學說起於稷下道家學者,尊傳黃帝和老子為道家創始人,至漢初、文、景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黃老之學說蜂起。黃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因素,到東漢時進一步將黃帝、老子神秘化,向神仙的方向發展,從尊祟逐步變為神明的黃老道,並與方仙道合為一體,奉老子為道教的教主。 四、陰陽五行思想。這是儒家的讖緯神學,“讖”是一種宗教性的預言,即所謂“詭為隱語,預決吉凶。”陳勝、吳廣起義時曾利用讖語。“緯”是相對於儒家經典而言,用預言結合陰陽五行思想來分析判斷事物。由於統治者的需要,從西漢末到東漢初,讖緯神學盛行,儒生與方士逐漸合流,造成極為濃厚的宗教氣氛,這對道教的起源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從兩教的形成與發展不難看出二者的區別,而它們最大的區別是:

    佛教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提倡觀佛、唸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

    道教則是承襲了鬼神思想,並將神靈系統中的許多神靈作為道教神靈的組成部分,尋求不死之術和藥方。

  • 4 # 榆木疙瘩牌慧根

    “佛”認為萬事萬物皆“必然”屬性,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強調“因果論”,是一種“必然存在”的定律性思維。

    “道”認為一切事物是“偶然”屬性,只不過“歪打正著,誤打誤撞”,講究“緣起論”,是一種“偶然發生”的隨機性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日之後》遊戲中怎麼去別人莊園抄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