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一不小心遇見

    東漢時的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治所漢壽,今湖南漢壽縣北。漢末移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建安十四年,劉備領荊州牧,移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荊州”後,移治江陵。轄境相當於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部分。 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定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

  • 2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喜歡三國的人對荊襄九郡的說法肯定是不陌生的,但很多人一直沒弄清這九郡到底是哪九郡,荊州到底有幾郡。小弟不才,索性抄抄書,說說漢未三國時荊州的地理沿革。

    先從“荊襄九郡”說起吧。這個說法相信大家大多跟我一樣是從《三國演義》裡看來的,羅貫水的地理知識實在是比較讓人難以接受,所以我也不準備為他圓這九郡之說。

    史書中似乎從來沒有一個荊襄九郡的提法,一般是七郡或者八郡。七郡相信大家看看《後漢書》就知道,是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武陵、零陵、桂陽這七郡,那八郡呢?

    表顧問越,越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三國志劉表傳》裴注所引《司馬彪戰略》

    《後漢書劉表傳》中也有差不多一樣的說法,《後漢書》作者范曄和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是同時代的人,我估計兩人所引的材料同出自《司馬彪戰略》,只是《後漢書》中未註明出自何處並且對原文有所改動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出來了一個【荊州八郡】的提法,我手裡的《後漢書》對此有一個註釋:

    漢官儀曰,荊州管長沙、零陵、桂陽、南陽、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

    相比《後漢書》中的七郡,這裡多了個章陵出來,這個章陵郡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呢?

    《三國志劉表傳》中裴注——傅子曰:越,蒯通之後也,……詔書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後漢書禰衡傳》裡記載有黃祖的長子跟禰衡的交往:祖長子射,為章陵太守,尤善於衡。——————黃祖長子黃射也當過章陵太守。

    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縣邑數百,後稍分析,…………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民戶九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這是《後漢書郡國志》的結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後漢書郡國志》所記載的郡縣沿革只到漢順帝時為止,這時的荊州只有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武陵、零陵、桂陽七郡,那麼章陵郡應該是在這之後設定的————個人認為當是桓、靈二帝時所置,特別是靈帝時,有黃巾之亂,南陽太守被殺,但隸屬於南陽的章陵卻似乎一直安然無事,並且南陽太大(後來也多次被劃分出新郡來),加上章陵乃是光武帝劉秀的故里,宗廟所在,地位非同一般,所以在剿滅黃巾之後分南陽置章陵郡是很有可能的,當然,也不排除是董卓當權以後所置。

    正史先按下不表,看看演義先:

    如果沒弄錯的話,演義裡第一次提到荊州有九郡是在第三十一回,孫乾曰:“成敗有時,不可喪志。此離荊州不遠。劉景升坐鎮九郡,兵強糧足,更且與公皆漢室宗親,何不往投之?”

    如果我們跟貫水兄較較真的話,這時整個荊州算來算去也只有八郡,而且南陽還不在劉表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說劉表手裡其實只有七郡之地,可見這九郡之說是個BUG無疑了。

    但在演義裡,這荊襄九郡的叫法就一直延用,羅貫水可不管你曹操又置了哪個郡,孫權又置了哪個郡,反正就是九郡,於是有人要為貫水兄圓這九郡之說,提出個“漢上九郡”的說法。

    這漢上九郡之說其實也還是出自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連飲數杯,不覺沉醉,喚左右捧過筆硯,亦欲作銅雀臺詩。剛才下筆,忽報:“東吳使華歆表奏劉備為荊州牧,孫權以妹嫁劉備,漢上九郡大半已屬備矣。”

    漢上九郡是哪九郡演義裡沒說,為什麼沒說我不清楚,不過如果一定要說,我擔保貫水兄也是說不出來的,他硬要說,只怕也只能說這九郡是南郡、漢昌、宜都、襄陽、江夏、武陵、桂陽、零陵、長沙。可是我還是想不明白,這九郡中能跟漢水扯到點關係的少之又少,桂陽和零陵這樣離漢水上千裡的地方也能歸入漢上九郡?

    其實BUG就是BUG,演義裡除了荊襄九郡之處還有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六郡是有的:九江 丹陽 廬江 會稽 吳郡 豫章,可這八十一州你上哪找去),還有西川四十一州云云,如果哪位有工夫,大可以慢慢地幫貫水兄圓^_^

    當曹操取得荊州之後,按《晉書》的說法:

    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

    襄陽和南鄉沒什麼問題,枝江以西的臨江郡實際上就是後來劉備手裡的宜都郡(今湖北宜昌一帶),可是章陵卻不見了,難道突然消失了?不過《晉書地理志》中又有:及武帝平吳,分南郡為南平郡,分南陽立義陽郡……

    這裡的義陽郡實際上跟前面的章陵郡所轄範圍差不多(今湖北棗陽到河南桐柏一帶),義陽郡所轄的安昌其實就是章陵,只是在改朝換代之後它的名字被改掉了。

    那麼我想有有可能是曹操取荊州之後,省掉了章陵郡,而司馬氏後來又在同一塊方置了個義陽郡,當然,郡治是有變化的。

    赤壁之後,孫權又分長沙為漢昌,那麼到建安二十四年,荊州大概是這麼個情況:

    曹操 南鄉、南陽、襄陽、江夏(孫曹兩家都有各自的江夏郡,曹操的江夏太守是文聘)

    劉備 南郡、宜都、武陵、零陵(雖說關羽遙領襄陽太守,但有名無實,所以不算)

    孫權 江夏、漢昌、長沙、桂陽

    三家分荊,一家四郡,還是很公平的^_^

    曹操為什麼要省掉章陵郡,我想他應該是有自己的考慮的,章陵離襄陽比較近,而襄陽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襄陽是需要設一個郡的,加上曹操又在原來的江夏北面設了個江夏郡,等於是進一步壓縮了章陵郡的空間,所以章陵郡就顯得多餘了,於是把南陽重新劃了一下,以前是把南陽東南方向分出來置了章陵,現在則省掉章陵,但考慮到這樣一來南陽範圍太大,又把南陽西部分作南鄉郡。

    而後來司馬氏置義陽郡,我想一個是人口相對曹魏時多了,再一個則是吳國已經被滅了,兩個江夏合二為一,把一部分江夏北部的地盤和南陽東南的地盤分出來設定義陽郡也就順理成章了。這是後話,這裡就不多說了。

    荊州經過三國的洗禮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相比漢代大大減少,可是郡縣卻格外地多了起來,相應的,官員也多了起來,這樣的一個朝代,如何能長治久安呢。但願人們在對三國津津樂道之時,別忘了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慘狀。

    附——《晉書》、《後漢書》所錄荊州郡縣及人口統計:

    荊州統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門、長沙、零陵、桂陽、衡陽、湘東、邵陵、臨賀、始興、始安十五郡,其南陽、江夏、襄陽、南鄉、魏興、新城、上庸七郡屬魏之荊州。及武帝平吳,分南郡為南平郡,分南陽立義陽郡,改南鄉順陽郡,又以始興、始安、臨賀三郡屬廣州,以揚州之安成郡來屬。州統郡二十二,縣一百六十九,戶【三十五萬七千五百四十八】。

    ———————————《晉書地理志》

    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南郡[*秦置。雒陽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江夏郡[*高帝置。雒陽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零陵郡[*武帝置。雒陽南三千三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桂陽郡[*高帝置。山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五一千四百三。

    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陽南二千一百里。*]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長沙郡[*秦置。雒陽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注:累計近一百四十萬戶,以一戶五口計,順帝時荊州有七百萬人口之多,而司馬氏一統時連三分之一都不到了)

    ——————————《後漢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類似,殤璃,和,花龍戲鳳,的古代言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