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之《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秦風.蒹葭》 蒹葭,其實是一種根植在美好想象裡的草,就如世上本無鳳凰這種鳥兒一般,雖然只是草,但卻擁有凡間所有花兒無可比擬的清雅和美豔。無論任何的書本教科書裡把它一直解釋為蘆葦或是水邊的蘆葦什麼的,蒹葭都只能存活在《詩經》的飄渺浪漫裡,世間本沒有。這種草,是離愛情最近的草。這樣的近,並非得到,也不是擁有,而是清潔的思慕。如果說玫瑰是愛情的象徵,那,蒹葭,就是思慕的象徵----若即若離,彷彿一步便可跨到彼岸。然而這一步,無論怎麼也跨不過去。彼岸,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坻。無論怎樣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個距離,永遠不遠不近。她的舉手投足,她的一顰一笑,她的衣袂飄然,又是那樣的熟悉,彷彿一開始就在心裡照著影兒。可一抬頭,卻又在遠遠的對岸,永遠也得不到。這樣的感覺,離愛情很近,但,卻不完全是愛情。準確點來說,是思慕。愛情是兩個人的心心相印。但思慕,卻是愛情在水中顧影自憐的影子,相似但又不能等同,是一個人獨自的單戀或是暗戀。似幻非幻,捉摸不定,無論用任何的詞彙來比擬,總是感覺差之毫釐。無論單戀還是暗戀,都好比同赤足趟過風景秀美的深澗小溪,而溪澗落瀑成群,心裡把握不住足底細石水深,忐忑間,更加覺得眼前的風景風姿絕美,忍不住一心一意的萬分留戀起來。如此這般患得患失的跌宕起伏,使得單戀或是暗戀的牽掛濃郁得更上一層樓,如同夸父追日般執著。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無多時,去似朝霧無覓處。千年之後,白居易的寥寥數言把這飄渺朦朧的感覺說了個淋漓盡致。蒹葭的美,就在於距離。達不到的距離才是真正的距離。而玫瑰與蒹葭的區別,也就在於這個看似即將達到但卻永遠觸控不到的距離----纏繞心臟的感情,濃郁得近乎絕望。也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樣美麗的憧憬吧。求不得,有時,也是人生中無可比擬的美。儘管詩中沒有描寫女子的容顏,但一個令男子如此執著痴迷的女子,在青兒的感覺裡,定是美到骨子裡去的。西漢樂師李延年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歌兒裡的佳人自是美得不得了: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 佳人傾國傾城的,是容顏體態的千般風流,外在的美豔。這樣的美,是放在一定的高度上讓世人瞻仰的,如同舞臺上銀幕裡的美人,眾人隔得遠遠的驚豔。而《蒹葭》裡在水一方的伊人,總會讓人不由自主聯想到水的靈動柔媚。打動人心的,是伊人骨子裡動人心絃的才情,臨水照影一般含蓄清雅的氣質,即便只是纖柔的身影,也自是令人心動不已。這樣的美,不是大眾的驚豔,是私藏在心底最純粹的情感,心靈的悸動。也許,詩中男兒的思慕,女子並不知道,也或許,女子知道卻羞於迴應。但無論怎麼,這份美好的感覺,純淨得毫無纖塵。人生最美麗的情感,不在於表白,也不在於是否得到迴應,只是要純純的付出了自己的喜悅,水也似的自然流露,就已是極致。這樣的執著與愛慕,一一體味,只覺儘管微微有些許悽婉,但卻無半分哀傷幽怨。端的是清麗非常。千古以來,一曲《蒹葭》,成了思慕境地的極致。情之發乎本心,一唱三嘆,千囀百回,綿綿不絕,只為初見那一瞬間的心動。這一刻,世間無一不是美好。哪怕是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也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純純如新荷。此情可待成追憶啊!《詩經》是開在彼岸的花,而蒹葭,就在詩三百的露水裡蒼蒼采采。此時夜靜,青兒思維的舟楫偶爾渡河,唇齒間低低誦讀著“蒹葭”,吞珠嚼玉一般,齒頰留香,天地一遍靜好。幽微間,恍若無意邂逅前生無邪的記憶,心動不已,情難自禁,以記之。 讀《關雎》感想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大概它第一好在音樂,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戴君恩說:“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鐘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見。《詩》寫男女之情,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如《澤陂》,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然而不論作為樂還是作為歌,它都不平衍,不單調。賀貽孫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復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絃乎。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鄧翔曰:“得此一折,文勢便不平衍,下文‘友之’‘樂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疊二字句以為句,‘輾轉反側’,合四字句以為句,亦著意結構。文氣到此一住,樂調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雖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後人意揣度古人,但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道理。依此說,則《關雎》自然不屬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經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來。其實也可以說,“詩三百”,莫不如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但如何是興呢,卻是一個太大的問題。若把古往今來關於“興”的論述統統編輯起來,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書,則何敢輕易來談。然而既讀《詩》,興的問題就沒辦法繞開,那麼只好敷衍幾句最平常的話。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吧,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這景與情的碰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實景,後者則是心象。但它僅僅是引起話題,一旦進入話題,便可以放過一邊,因此“興”中並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則即為“比”。至於景與情或曰物與心的關聯,即景物所以為感為悟者,當日於詩人雖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則已是微妙,其實即在詩人自己,也未嘗不是轉瞬即逝難以捕捉;時過境遷,後人就更難找到確定的答案。何況《詩》的創作有前有後,創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帶著興義的句子,後作者現成拿過來,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時之感,則同樣的興,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但也不妨以我們所能感知者來看。羅大經說:“杜少陵絕句雲:‘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或謂此與兒童之屬對何以異,餘曰不然。上二句見兩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於此而涵泳之,體認之,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我們何妨以此心來看《詩》之興。兩間莫非生意,萬物莫不適性,這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為看待人間事物的一個標準:或萬物如此,人事亦然,於是喜悅,如“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小雅·鹿鳴》),如此詩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萬物如此,人事不然,於是悲怨,如“雄雉于飛,洩洩其羽”(《邶風·雄雉》),如“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邶風·穀風》),如“毖彼泉水,亦流於淇”(《邶風·泉水》)。《詩》中以純粹的自然風物起倡的興,大抵不出此意。總之,興之特殊,即在於它於詩人是如此直接,而於他人則往往其意微渺,但我們若解得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萬物的死生消長,都看作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那麼興的意義便很明白。它雖然質樸,但其中又何嘗不有體認生命的深刻。 “鐘鼓樂之”,是身分語,而最可含英咀華的則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親愛之意也。”輔廣申之曰:“以友為親愛之意者,蓋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風·穀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這“友”字一個現成的註解。若將《鄭風·女曰雞鳴》《陳風·東門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並不是泛泛說來,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時代以歌詩為辭令,我們只認得當日外交之風雅,《關雎》寫出好婚姻之一般,這日常情感生活中實在的諧美和欣欣之生意,卻是那風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時候,《詩》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隻為修補生活中的殘闕,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顧頡剛語),《關雎》便好像是人生與藝術合一的一個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現在文學史的黎明。
讀《詩經》之《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秦風.蒹葭》 蒹葭,其實是一種根植在美好想象裡的草,就如世上本無鳳凰這種鳥兒一般,雖然只是草,但卻擁有凡間所有花兒無可比擬的清雅和美豔。無論任何的書本教科書裡把它一直解釋為蘆葦或是水邊的蘆葦什麼的,蒹葭都只能存活在《詩經》的飄渺浪漫裡,世間本沒有。這種草,是離愛情最近的草。這樣的近,並非得到,也不是擁有,而是清潔的思慕。如果說玫瑰是愛情的象徵,那,蒹葭,就是思慕的象徵----若即若離,彷彿一步便可跨到彼岸。然而這一步,無論怎麼也跨不過去。彼岸,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坻。無論怎樣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這個距離,永遠不遠不近。她的舉手投足,她的一顰一笑,她的衣袂飄然,又是那樣的熟悉,彷彿一開始就在心裡照著影兒。可一抬頭,卻又在遠遠的對岸,永遠也得不到。這樣的感覺,離愛情很近,但,卻不完全是愛情。準確點來說,是思慕。愛情是兩個人的心心相印。但思慕,卻是愛情在水中顧影自憐的影子,相似但又不能等同,是一個人獨自的單戀或是暗戀。似幻非幻,捉摸不定,無論用任何的詞彙來比擬,總是感覺差之毫釐。無論單戀還是暗戀,都好比同赤足趟過風景秀美的深澗小溪,而溪澗落瀑成群,心裡把握不住足底細石水深,忐忑間,更加覺得眼前的風景風姿絕美,忍不住一心一意的萬分留戀起來。如此這般患得患失的跌宕起伏,使得單戀或是暗戀的牽掛濃郁得更上一層樓,如同夸父追日般執著。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無多時,去似朝霧無覓處。千年之後,白居易的寥寥數言把這飄渺朦朧的感覺說了個淋漓盡致。蒹葭的美,就在於距離。達不到的距離才是真正的距離。而玫瑰與蒹葭的區別,也就在於這個看似即將達到但卻永遠觸控不到的距離----纏繞心臟的感情,濃郁得近乎絕望。也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樣美麗的憧憬吧。求不得,有時,也是人生中無可比擬的美。儘管詩中沒有描寫女子的容顏,但一個令男子如此執著痴迷的女子,在青兒的感覺裡,定是美到骨子裡去的。西漢樂師李延年唱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歌兒裡的佳人自是美得不得了: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 佳人傾國傾城的,是容顏體態的千般風流,外在的美豔。這樣的美,是放在一定的高度上讓世人瞻仰的,如同舞臺上銀幕裡的美人,眾人隔得遠遠的驚豔。而《蒹葭》裡在水一方的伊人,總會讓人不由自主聯想到水的靈動柔媚。打動人心的,是伊人骨子裡動人心絃的才情,臨水照影一般含蓄清雅的氣質,即便只是纖柔的身影,也自是令人心動不已。這樣的美,不是大眾的驚豔,是私藏在心底最純粹的情感,心靈的悸動。也許,詩中男兒的思慕,女子並不知道,也或許,女子知道卻羞於迴應。但無論怎麼,這份美好的感覺,純淨得毫無纖塵。人生最美麗的情感,不在於表白,也不在於是否得到迴應,只是要純純的付出了自己的喜悅,水也似的自然流露,就已是極致。這樣的執著與愛慕,一一體味,只覺儘管微微有些許悽婉,但卻無半分哀傷幽怨。端的是清麗非常。千古以來,一曲《蒹葭》,成了思慕境地的極致。情之發乎本心,一唱三嘆,千囀百回,綿綿不絕,只為初見那一瞬間的心動。這一刻,世間無一不是美好。哪怕是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也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純純如新荷。此情可待成追憶啊!《詩經》是開在彼岸的花,而蒹葭,就在詩三百的露水裡蒼蒼采采。此時夜靜,青兒思維的舟楫偶爾渡河,唇齒間低低誦讀著“蒹葭”,吞珠嚼玉一般,齒頰留香,天地一遍靜好。幽微間,恍若無意邂逅前生無邪的記憶,心動不已,情難自禁,以記之。 讀《關雎》感想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大概它第一好在音樂,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它第二好在意思。《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戴君恩說:“此詩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鐘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都是有得之見。《詩》寫男女之情,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如《澤陂》,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然而不論作為樂還是作為歌,它都不平衍,不單調。賀貽孫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復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絃乎。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鄧翔曰:“得此一折,文勢便不平衍,下文‘友之’‘樂之’乃更沉至有味。‘悠哉悠哉’,疊二字句以為句,‘輾轉反側’,合四字句以為句,亦著意結構。文氣到此一住,樂調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雖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後人意揣度古人,但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道理。依此說,則《關雎》自然不屬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經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來。其實也可以說,“詩三百”,莫不如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但如何是興呢,卻是一個太大的問題。若把古往今來關於“興”的論述統統編輯起來,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書,則何敢輕易來談。然而既讀《詩》,興的問題就沒辦法繞開,那麼只好敷衍幾句最平常的話。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吧,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這景與情的碰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實景,後者則是心象。但它僅僅是引起話題,一旦進入話題,便可以放過一邊,因此“興”中並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則即為“比”。至於景與情或曰物與心的關聯,即景物所以為感為悟者,當日於詩人雖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則已是微妙,其實即在詩人自己,也未嘗不是轉瞬即逝難以捕捉;時過境遷,後人就更難找到確定的答案。何況《詩》的創作有前有後,創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帶著興義的句子,後作者現成拿過來,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時之感,則同樣的興,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但也不妨以我們所能感知者來看。羅大經說:“杜少陵絕句雲:‘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或謂此與兒童之屬對何以異,餘曰不然。上二句見兩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於此而涵泳之,體認之,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我們何妨以此心來看《詩》之興。兩間莫非生意,萬物莫不適性,這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是最直接的感悟,因此它很可以成為看待人間事物的一個標準:或萬物如此,人事亦然,於是喜悅,如“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周南·桃夭》),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小雅·鹿鳴》),如此詩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萬物如此,人事不然,於是悲怨,如“雄雉于飛,洩洩其羽”(《邶風·雄雉》),如“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邶風·穀風》),如“毖彼泉水,亦流於淇”(《邶風·泉水》)。《詩》中以純粹的自然風物起倡的興,大抵不出此意。總之,興之特殊,即在於它於詩人是如此直接,而於他人則往往其意微渺,但我們若解得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萬物的死生消長,都看作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那麼興的意義便很明白。它雖然質樸,但其中又何嘗不有體認生命的深刻。 “鐘鼓樂之”,是身分語,而最可含英咀華的則是“琴瑟友之”一句。朱熹曰:“‘友’者,親愛之意也。”輔廣申之曰:“以友為親愛之意者,蓋以兄友弟之友言也。”如此,《邶風·穀風》“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形容正是這“友”字一個現成的註解。若將《鄭風·女曰雞鳴》《陳風·東門之池》等篇合看,便知“琴瑟友之”並不是泛泛說來,君子之“好逑”便不但真的是知“音”,且知情知趣,而且更是知心。春秋時代以歌詩為辭令,我們只認得當日外交之風雅,《關雎》寫出好婚姻之一般,這日常情感生活中實在的諧美和欣欣之生意,卻是那風雅最深厚的根源。那時候,《詩》不是裝飾,不是點綴,不是隻為修補生活中的殘闕,而真正是“人生的日用品”(顧頡剛語),《關雎》便好像是人生與藝術合一的一個宣示,栩栩然翩翩然出現在文學史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