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微涼秋風一季煙

    先秦文學是傳說時期的文學,常常與詩、樂、舞緊密結合。也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起源。馬克思認為,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即最早的文學藝術作品產生於人類生產勞動過程中,是根據生產勞動的實際需要產生出來的。

      而如果我們研究古籍中儲存下來的質樸的歌謠,從思想和形式看,比較接近原始形態。比如《吳越春秋》中的《彈歌》、《易經》中的《歸妹》、《禮記·效特性》中的《蠟辭》。它們不但形式淳樸自然,內容也多是反映遠古人類的勞動和生活,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原始歌謠的主要特徵:產生於生產勞動,集體口頭創作,語言淳樸、節奏短促,以二言為主,具有詩、樂、舞綜合性。由於這些原因,流傳相當廣泛。這也可以說是先秦文學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之一。

      先秦文學的另一大特徵就是文史哲不分,且由於成熟的文學作品很少,大部分作者和時代難以確定。比較有名的文學作品包括了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這些書對後代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的敘事傳統和語言藝術對史傳文學、散文、小說創作的滋養,尤為明顯。

      舉個例子來說,《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紀》、《資治通鑑》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國策》高超的寫作藝術,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史傳文學著作《史記》就吸收了《左傳》、《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等繼承了《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左傳》的敘事藝術,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係、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時間故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於變化等等特點,在後代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後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詭文風,顯然與《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關係。同時,《史記》這樣的書對後世的影響不言而喻。這是可以說是古代文學乃至現代詞出自先秦文學的數不勝數的原因之二。

      從內容上看,先秦文學開創了“諷刺文學”和“叛逆文學”兩種文學傳統。其次在創作方式上,形成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文學風格。另外,先秦文學所創造的多種多樣的文學形式,為後期文學形式的多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先秦文學在理論上和美學上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性的觀點。

      此外,先秦文學還創造了多種表現手法和修辭方式,其豐富的詞彙和靈活的表現方式給後世文學以借鑑和啟發。可見先秦文學給後世文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打開了良好的局面。

      說到先秦文學,就不能不說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產生髮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出的褒貶分明的傾向性,對中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並且,《左傳》、《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評述,在文言小說如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鑑,就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其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中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中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並以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都是《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第三,中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已經初具規模。中國古代小說主要透過描寫人物的個性化的言行,透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而較少唱片的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而這正是《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

      先秦文學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神話,有史以前的口頭文學,由於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下來的不多,但其中神話一部分卻是相當豐富的。神話的誕生遠在階級社會以前。它在廣大群眾中口耳流傳,經過不斷的修改補充,越來越優美,越來越富於藝術想象,這是口頭文學的發展規律。不難想象:原始人創造的神話活在人們口頭的歷史時期是非常長遠的,而神話被記錄下來直至今天為止,不過是很短的時期。毫無疑問,神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古的寶貴遺產。它透過豐富、美麗、奇特的幻想,表現了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對後世文學創作有積極影響。

      詩歌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一種口頭創作,完全是屬於全社會的文學藝術。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庭,從集體歌唱到個人單獨創作,這中間也有著漫長的過程。先秦文學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詩歌。比較原始的詩歌被後人用文字記下來的很少,所以《詩經》三百篇便成?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國風”有一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口頭創作,經採錄後成?書面文學。它們是被剝奪了文化學習權利的人民大眾從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現實性和戰鬥性都很強。另外一部分詩歌是“雅”和“頌”,基本上是貴族的創作。貴族作品主要是歌功頌德以及反映貴族統治階級的生活,雖然也有不少反映現實的有社會意義的詩篇,但並非替人民說話的。因此,民歌部分是《詩經》精華的主要部分。它們揭露了社會階級矛盾的本質,代表人民的直接呼聲,有強烈的人民性、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的源頭。它和貴族士大夫的詩歌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反映兩個階級兩種文化的鬥爭。

      繼《詩經》三百篇之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放射出萬丈光芒的詩歌就是“楚辭”。“楚辭”主要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創造的新詩體。由於戰國時代社會的根本變化,私人著書的風氣大盛。屈原的“楚辭”也就是在開始有了私家著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條件下?生的。所以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作家,他的詩歌創作標誌著中國文學史上從集體歌唱到個人專著的新紀元。屈原“楚辭”的特別是一種騷體形式,這一形式是從民間歌曲,特別是楚聲歌曲學習來的。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從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參差不齊的形式。這是詩歌的發展,也是文學的革新。不僅如此,在內容上也大量採用民間的素材,如神話傳說和方言習俗等,在創作方法上也大膽吸收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更?後世作家提供了善於向民間文學學習的光輝榜樣。事實證明:中國文學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向優秀的民間文學學習,挹取其精華,作?自己的營養,反之,其成就則極?有限。屈原這種良好的創始,正說明文學史上作家創作方面一個重要規律。屈原以其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詩篇中洋溢著悲憤熾烈的感情,表現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想象豐富、詞采瑰麗的藝術風格又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遠祖。

      我們的習慣向來是“風”、“騷”並稱的,“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國風》和《離騷》在過去的確?我們指示了文學創作的兩條光明大道,今後也還會繼續起著應有的作用。《詩經》和《楚辭》對於後世文學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先秦的散文也和詩歌一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有極其光輝的成就的。它的發展過程也很長。殷商以來,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簡的記載。到了西周,金屬範鑄的銘文比殷商更發展。歷史方面,既有記言的《尚書》的訓誥體,又有記事的《春秋》的策書體。春秋以後,既有傑出的歷史散文,又有卓越的諸子散文。由於那時文學、史學和哲學尚無明確分工,它們雖是歷史哲學著作,同時也都是很好的文學作品。所以散文的發展,在先秦這一階段也是百花齊放、豐富多采的。

      先秦的歷史著作有記言體,有記事體,有編年體,有國別體,體裁既多,文章又好,這對中國歷史記載形式的多種多樣以及歷代史學的發達是有絕大影響的。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高潮及其巨大成就是在當時和種階級、階層和各個學派的鬥爭中出現的。無可否認,沒有春秋戰國社會的劇烈變化,沒有那時各式各樣的思想鬥爭,那種光輝燦爛局面的出現是不能想象的。先秦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構成了中國散文史上的黃金時代。

      詩經中類似“夭夭”“灼灼”“霏霏”“踟躕”等詞,現在仍有廣泛應用。

      從這些方面來看,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古代文學乃至現代詞語好多出自先秦文學”這樣的問題了。

      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出版社《漢語言與文學》2006年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酒燉雞喝了會有什麼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