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上有錢
-
2 # 銀代仁
說一說戰略節奏控制
在我看來,戰略“節奏”的意義在於給企業發展“路徑”加上了一個重要的“時間”因素,因而變得可以期待,更加生動,從容不迫。
所謂戰略節奏,我們可以分為:三年規劃、年度規劃、半年度規劃、季度規劃、甚至月度規劃。當然,如果我們具備了足夠的遠見和實力,也可以考慮更為長遠的規劃,例如五年規劃。
一、節奏控制的兩個原則
然而,當今市場發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變化非常之多,不確定的因素錯綜複雜,往往讓一般的企業無法做出長遠的戰略規劃,尤其是分解成較為可行的行動計劃。因此,可以參考如下兩個原則:
戰略規劃時間越遠,越注重方向;(目標導向)
戰略規劃時間越近,越注重問題;(問題驅動)
我們知道,戰略藍圖,猶如修建一棟房子的設計“圖紙”。我們絕不能看著房子的“外形”就激動不已。當一幅藍圖初步OK之後,就要按照時間表,依次推進——什麼時候打地基,什麼時候安裝電梯,什麼時候招商運營……“節奏”一旦被打亂,我們的進度反而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二、一些重要的戰略節奏
以下是我們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一些常見的需要注意的戰略節奏問題:
1、市場營銷的節奏:何時預熱,何時試投,何時集中火力“轟炸”,何時果斷撤出“戰場”?譬如,我們推廣一款遊戲,如果沒有把上述節奏把握好,很有可能當你集中火力立體宣傳的時候,發現某個推廣渠道其實效果甚微,甚至產品本身還有重大瑕疵。
2、產品更新的節奏:何時推出DEMO(原型),何時內測,何時公測,何時正式商用?何時修改BUG,何時下載補丁,何時放出某些新功能,何時產品全面回爐。有的人,連“測試”和“商用”環境都不去區分,自然軟體產品的版本管理就會混亂。
3、進入市場的節奏:在某個行業產品的生命週期裡,是早進早退,賺一票就走;還是晚進早退,看到機會就上;還是早進晚退,希望做成百年老店,把一條魚“從頭吃到尾”?進入市場的時機把握,決定了企業的其他戰略佈局。
4、企業融資的節奏:何時天使輪,何時A輪,何時把企業估值做到多少;還是自己先扛一扛,等待下一輪融資時,以便先前團隊的利益最大化?
2019年新春,《流浪地球》熱播,吳京從最先的“友情客串”,變成後來的“出品人”,據說就在電影拍攝到中途時,吳京發現自己已經“陷入太深”——不但不是當初說的“客串”,還發現沒有多少“報酬”,甚至劇組缺錢還需要自己“投資”……結局我們都知道了,電影拍攝很成功,票房在春節期間就已經突破20億。大家都說吳京先生是“好人好報”,而我覺得從理性的商業角度,何嘗不是雙方融資節奏的雙贏?
5、人才引進的節奏:何時引入核心團隊,先引入經理還是先引入主管,何時全面引入外包客服,分支機構設立時先派駐業務還是財務,是否採用A/B角的人才儲備機制……凡此種種,只有當你自己是老大時,你才會精打細算,你才會考慮先後順序的優劣,你才會明白即使遍地人才,也絕不可能一哄而上。
6、業務轉型的節奏:何時放棄A業務,何時轉型B業務,何時對C業務進行全面調整最佳化,ABC之間的關聯如何接駁……我們不能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動不動就讓別人進行“網際網路”升級。須知,業務轉型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一定要在戰略決策之前反覆的推演。
7、管理升級的節奏:何時匯入目標管理,何時匯入流程控制,何時宣講企業文化,何時強調監督機制,何時引入素質模型,何時推廣淘汰機制……儘管每一個管理舉措,看起來都很美,如果節奏不對,就不一定能夠針對性的解決你當前的問題。人參燕窩好不好?但當你肚子疼時,我卻不能遞給你止疼藥,你一定認為“有毛病”。
三、講一個成功案例
2000年前後,我當時在晶合時代任職,公司是國內一家知名軟體銷售連鎖組織。之前,公司一直透過遍佈全國的軟體專賣店,從事各種正版軟體的銷售工作。直到2000年秋天的某個晚上,公司老大帶著經營管理層一起前往慕田峪長城腳下的一家農家樂,並組織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會議決定將公司今後的業務經營重點,全面轉向尚處萌芽狀態的網路遊戲代理和推廣發行。
由此,帶來了2001年度公司在國內網路遊戲市場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的市場份額。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裡,晶合時代公司一路高歌猛進,旗下一度擁有超過30餘款網路遊戲的國內總經銷權,當初負責那些網路遊戲的專案同事們,後來逐步成為業界其他公司的骨幹……
這個案例中,晶合時代公司對於“進入市場的節奏”把握,可謂相當精準。後面的事實表明,2001年,是國內網路遊戲市場已然成為進入快速成長期之前的“井噴”階段。同時,在“管理升級的節奏”,以及“人才引進的節奏”方面,晶合時代也快速同步,否則,根本無法同時掌控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數十款網路遊戲。
全面領導力
1、戰略層面→
2、變革層面→
3、執行層面→
企業定位
產品策略
目標市場
商業模式
企業文化
組織結構
運營系統
合適人才
制度機構
資源分配
管理程度
合適人才
(全面領導力模型)
前惠普公司全球副Quattroporte孫振耀先生認為:全面“領導力”將由“戰略”、“變革”、“執行”形成一個閉環。晶合時代的成功案例,剛好印證了上述“全面領導力”模型——從戰略層面明確了商業模式的轉型,從變革層面快速根據了人才和架構調整,從執行層面集中了公司的資源分配。
綜上,掌握了戰略節奏,就掌握了企業發展的“主線”。否則,我們的階段性發展就會缺少“主題”,大家就會做一些看似“未來”很對,其實了無“現實”意義的事情。猶如一個飢餓數日的人,他現在急需要兩個饅頭來解饞,你非得跟他探討滿漢全席如何奢華,如何吃出健康、吃出未來、吃出品位和格調。
戰略規劃,如果不懂“節奏”控制,則無論你如何賣力,都是沒有美感的“亂彈琴”!
(7月上市,敬請期待!)
回覆列表
一、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
1.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結構與生存發展
現實中的中小企業,多數位於分散性行業。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結構屬於完全競爭市場或壟斷競爭市場。
在壟斷競爭市場,生產者和消費者較多,產品質量存在差異,市場進入障礙比較微弱。在短期,壟斷競爭廠商相當於壟斷廠商,可以憑藉其產品的差異性,獲取高額利潤。但是,在長期,由於市場進入障礙比較微弱,產品的差異性很容易被突破,廠商的利潤也將趨於零。如果某行業的中小企業,假如企業數量較多且產品質量存在差異,企業競爭就表現為產品差異性競爭。當然,也伴隨著價格競爭和廣告競爭。誰能夠不斷創新,誰就可以獲取高的利潤進而得以在競爭中取勝。
2.中小企業的目標市場
菲利普·科特勒根據企業在目標市場所處的地位,把它們分為四類:市場的領先者、挑戰者、追隨者和補缺者。中小企業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後,競爭能力差,資金人才缺乏,一般只能作市場的補缺者。
作為市場的補缺者,中小企業一般將細分市場再次或多次細分,專心關注市場上被大企業忽略的某些細小部分,在這些小市場上透過專業化經營來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在大企業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補缺市場,其顧客為確定的由於共同偏好、興趣和消費習慣等組合在一起的少數消費者。它是中小企業佔據市場領先位置的最佳選擇。對中小企業來說,不可能向所有人出售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針對人口中的一小群消費者提供專業化的特色產品和服務,更有利於其生存和發展。
3.中小企業的相對劣勢與優勢
(1)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處於相對的劣勢:規模小,成本高;資金不足,人才資源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差,容易被大企業擠出市場;缺乏開創市場的營銷能力;對大企業有依賴性。
(2)中小企業也有大企業沒有的一些優勢:企業領導與員工之間資訊對稱。企業領導可以對員工進行面對面的經營管理;企業對區域性市場資訊掌握比較準確充分。企業可以與客戶進行直接溝通,也可以親自進行市場調查;市場適應性強,可以隨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或服務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