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82110619096
-
2 # 火箭寶貝
一、家長為什麼要兒童學古詩詞?
我們要孩子學古詩詞,無非兩個原因:其一,透過優美的古詩詞,讓孩子對文學產生興趣;其二,認為兒童時期記憶力強,多記一些素材也有利於提高文學修養。
很多老師會讓孩子先背誦(傳統教育都是以背誦為基礎的),這樣的方法不僅達不到以上兩點目的,對於大多數孩子都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身邊對語文有興趣,還有一點文化修養的人並不多,因為錯誤的教育方法扼殺了對文學的興趣。
二、為什麼不要讓兒童背古詩詞?
在古代,文史哲是一體的。文學不是空洞華麗的詞藻,好的文章(詩詞)一定是結合歷史,結合哲學(乃至天文地理的),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甚寒……
從文意上解釋自然很簡單,一分鐘就可以跟孩子解釋清楚了,很多老師也是這麼做的,然後告訴孩子多麼優美的詞啊,背下來!但是,這首詞根本就不是兒童可以學得懂得,乃至很多老師本身就不懂: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個月亮是什麼時候存在的?這是天文學的問題,詩人疑惑的不只是月亮存在了多少年(45億年),他想問的其實是這個宇宙時空什麼時候產生的?這是哲學問題。他想不明白,只能問老天啦,老天也不會告訴他答案。
2.我欲乘風歸去:乘風真能飛去嗎?這涉及很多中國傳統神話傳說了,也有淵源,這是歷史的部分。還有科學的部分:沒有人深入思考過乘風是否能夠歸去,如果真正思考下去,飛機應該是中國發明的了,這是物理學。
3.瓊樓玉宇,高處不甚寒:月球上真有嫦娥嗎?真有天宮玉兔嗎?想上去看看——連方案都有了,本來登月計劃也是中國的,都怪東坡先生怕冷——高處不勝寒。(開玩笑的,這個隱喻東坡被貶,希望回到中央,又怕權利鬥爭的殘酷,這又涉及歷史學、政治學、哲學的內容)
4.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當時還沒有“日心說”,作者怎麼會想到天上的時間跟我們的時間不一致,還要多問一句,月球上現在是什麼時間呢?作者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這又涉及佛學(《優婆塞戒經》、《顯無邊佛土功德經》等),老師都沒法講了,太博大了——但是,當年蘇東坡佛學確實到達一定造詣的,不懂佛學如何懂東坡呢?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要讓孩子現在開始學古詩詞呢?孩子真能學得懂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現在就用錯誤的方法教孩子——背誦、說文解字,反而可能誤導孩子,讓孩子覺得:古詩詞不過如此、古詩詞太討厭了。
三、打油詩
文學的本質是表達的工具。表達的不是華麗辭藻,而是作者的思想,如果孩子沒有思想,只有工具會發生什麼事情?寫出打油詩,空有其表。今天的教育方法,就是隻教孩子文字,不教孩子思想,培養不出有思想的人,更何況詩人?不但沒有教會孩子詩詞,還誤導孩子,讓他一輩子誤會詩詞,對詩詞提不起興趣。
四、兒童如何有效學習古詩詞?1. 找到真正適合孩子讀的詩。
語言是表達的工具,詩詞是其中一種形式。能表達的是語言,要表達的是“思想”!先學詩詞不學思想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
孩子本身也是有思想的:比如思鄉之情,小朋友很小的時候就有的吧。我們就可以教孩子《靜夜思》,我是這樣教我6歲的孩子的:
我讓他坐在露臺的小椅子上,用手機照明打了燈光在他前面的地板上,然後唸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床在古代是小椅子,李白有一天跟你一樣做在椅子上看到地上的亮光,感覺像是一層薄薄的冰霜——他寫詩的時候應該是秋天快要冬天了,他轉念一想應該不是冰霜,他抬頭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明白了原來是月光啊~所以“舉頭望明月”,看到月亮李白又想啊:這個月亮跟我在老家時看到的月亮不是同一個嗎?於是,他又想老家了:“低頭思故鄉”。
我又問我兒子,你想奶奶嗎?想回老家找(堂)姐姐嗎?他說想。我又說:“你想奶奶的時候,會怎麼說啊?是不是每次都是說:‘我想奶奶了……’很沒有意思,李白就不一樣,他不直接說我想奶奶了,他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把那種有點想又不是那麼想的感覺隱隱地表達出來了,是不是很厲害?“
我兒子就懂了,透過詩可以把自己細膩的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然後我又在露臺給他打燈,讓他扮演李白,跟他一起把詩再念了一遍。過了一週我再問他這首詩,他還沒忘記,但是他不是記下一個字是什麼,而是回憶那天晚上在露臺的情景。唸到”舉頭望明月”的時候,他還會揚起小腦袋看看天花板,邊看邊念。他讀懂了李白那個剎那的感受,也知道學詩有什麼意義了。
後來為了刺激他學詩,還跟他念了個打油詩:“看那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無奈自己沒文化,只說今天浪好大。”他哈哈大笑,應該也能夠體會到真正的詩和打油詩的差別了吧:差別不是押韻,是作者的“思想”。
語文只是表達的工具,要表達的其實是思想(包含天文、地理、哲學、政治、歷史、宗教等等),思想是“本”,文字是“末”,若捨本而逐末,只會培養出寫打油詩的窮酸書生,家長要特別警惕,不要毀了孩子對文學天生的熱愛!
回覆列表
藝術首先需要感知,幼兒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覺得古典詩詞陌生難懂,這是大人的事,孩子則沒有這種疏離感.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鬆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悅感和美感上的差別的.
另外,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裡,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
人們因為古詩“難懂”產生的另一個錯誤想法是,教孩子學古詩時,要儘可能給他講解,把每一句都“翻譯”成“白話”.事實是,學古詩要防止的,恰是“過度解釋”.其原因,一是基於對兒童領悟力的信任;二是詩文中的意境美與文字美重在體會,它們原本就是無須解釋的,一解釋就是對想象力的束縛,就是對語言美的破壞.
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只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再加進“講解”.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到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前人對這一點已總結得很精闢了.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裡,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 ”
在保護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方面,我覺得還要注意的是,帶領孩子學習古典詩歌的動機一定要單純,至少要讓孩子感覺到單純.
一些家長在孩子背會一些詩後,總是要求孩子給客人表演背詩;還有的家長不斷地計較孩子背會多少首,彷彿背誦是為了一個數字;也有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多背些詩對寫作文好……
詩歌是一塊精美蛋糕,我們把它送口中,只是為了品嚐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別人炫耀我吃過蛋糕,也不是為將來某一天可能餓肚子而儲存更多熱量.在享受之外沒有其它功利心——背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為了“會背詩”,在詩歌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目的——這才是應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表演背詩,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抱有單純的心境,也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愛,才能談得上接受.如果一個人在讀詩中從沒有為詩中的情打動,從沒為語言的美震撼,從沒為智慧而深思,縱使他會背一萬首詩,也還是個不會讀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