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吐奶表現為什麼症狀?媽媽最好描述細緻點噢,寶寶有無痛苦的表情,有沒有不適感,媽媽需要觀察仔細。
以下內容媽媽可以學習看下噢!
案例:
寶寶生後十幾天起就經常出現吐奶的現象。
起初吐奶的量和次數不多,最近兩週,情況明顯加重,特別是這兩天,嘔吐次數更加頻繁,嘔吐量也明顯增多。
經初步檢查發現,寶寶的生長髮育正常,精神狀態很好;身高、體重均高於同齡寶寶的平均水平;面板光滑、彈性極好,沒有水分入量不足的徵象;每天均有大便排出,排出量也不少。
繼續詢問病史得知,由於嘔吐頻繁,媽媽擔心寶寶吃得不夠,所以每次嘔吐後不久都再給他補充母乳。
這樣一來,寶寶在清醒時每間隔半小時到 1小時就要喂一次奶。但他在睡眠時卻很少出現嘔吐。
寶寶為何頻頻吐奶呢?
溢奶:寶寶吃奶後,奶汁從口角流出,流出的量較少,寶寶無痛苦狀,無嘔吐表情。雖然吐奶不嚴重,但是也不能忽視被嗆奶而致窒息的風險。
吐奶:相對溢奶而言,吐奶症狀會讓寶寶產生更多不適感,有嘔吐動作,表情也比較難受,嚴重呈噴射性嘔吐狀。常分兩種情況,一種在吃奶後馬上吐出來;一種隔幾分鐘後再吐出,且為奶瓣狀。
一般來說,溢奶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6個月內偶有溢奶現象屬於正常範疇,隨著月齡增長會自然消失。
寶寶生理性吐奶原理
其實,這個寶寶的情況相當典型,醫學上稱為胃食道反流。它是指寶寶在不費氣力的情況下即可嘔出一兩口奶,吐奶多與打嗝並存。導致返流的原因主要是食道與胃銜接處,醫學上稱之為賁門的地方,環狀肌肉的力量薄弱。加上寶寶的胃在體內多處於橫位(而成人為斜位),吃進胃中的奶汁在寶寶用力或打嗝的時候容易從胃中返回食道,再透過口腔嘔出。
形象地說,寶寶的胃就像一個敞開口的瓶子被斜著放置,裡面裝滿的水很容易被輕微的振盪搖出瓶口。
一般來說,新生兒的胃容量為30-35ml,3個月為100ml,6個月為200ml,1歲為300-500ml。
因此掌握寶寶的單次喝奶量就非常重要,平時可多留意寶寶的喝奶規律、排便規律、精神狀況以及身高體重的增長情況,只要這些都比較正常就說明寶寶奶量合適,切忌喂得過飽,或者在飢餓狀態下餵奶。
這種情況常在寶寶出生後半個月到 1個月時出現,出生後 2個月左右最為嚴重。
當然,每個寶寶的返流輕重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況逐漸好轉。
一般生後,7個月賁門處的環狀肌肉功能基本成熟,吐奶情況也會明顯好轉,甚至消失。
寶寶會走路後的 3個月內,非常嚴重的返流也會逐步消失。
由於這種返流只是將寶寶吃進的少部分奶汁返出,而且是機械原因導致的,沒有嘔出的大部分奶汁會被寶寶正常吸收、消化、利用,所以,伴有胃食道反流的寶寶很少存在營養不足的問題。
向寶寶的媽媽解釋了嘔吐的原因後,告知了媽媽調整方式。
首先,延長了他餵養的時間間隔,由原來的 0. 5 ~ 1小時延長到 2 ~ 3小時。
其次,將每次餵養的時間控制在 5 ~ 7分鐘。
此外,餵奶後將他的體位保持在上半身抬高 30 °,且右側臥的姿勢。
經過兩天的控制療法,寶寶吐奶的次數和量明顯減少,而且餵養時間的延長也沒有加重吐奶的情況。
針對家庭護理,我又囑咐他的媽媽,每 2 ~ 3小時餵養一次,每次餵養 7 ~ 10分鐘,餵奶後將孩子豎起,用手輕拍後背,促進孩子打嗝後,將孩子右臥位姿勢放在床上。
在回家兩週後,他的媽媽在電話中告訴我,寶寶基本情況很好,體重又增長了不少,偶爾出現吐奶,吐奶的量很少,看來並無大礙。
怎樣減少吐奶的次數和量?
遇到寶寶吐奶的情況,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著急,透過科學的方法減少吐奶的次數和量是治療的關鍵。
具體的方法是:
●適當減少餵養量、控制餵養及間隔時間。
胃內容量過大可誘發胃食道反流的發生。餵養量應掌握在平時餵養量的 2/ 3。為保證吃進的奶汁有充分的時間由胃內排入腸中,應間隔 2. 5 ~ 3小時餵養一次。
●避免寶寶的腹壓過高。
腹壓增高會擠壓胃部,誘發吐奶。寶寶的紙尿褲不要包得過緊,更換得不要過勤,更換紙尿褲時不要將腿抬得過高。另外,不要過緊地擁抱寶寶,剛吃完奶時不要引逗寶寶。
●應保證寶寶每次吃奶後打 2 ~ 3個嗝,但不能為了打嗝而影響寶寶的吃奶程序。
一定要記住,控制吃奶量和避免紙尿褲過緊比打嗝更重要。
●吃奶後,將寶寶上身抬高且右側臥,保持這樣的體位至少 30分鐘。
如果家中有可調節角度的寶寶座椅最為方便。若自己調節寶寶床墊,一定要注意不僅是將寶寶的頭抬高,最重要的是將上半身抬高,而且還要將他的臀部用厚墊頂住,避免下滑,失去應有的體位。
●及時更換被嘔吐物汙染的衣服、被褥。
混入胃酸的奶汁將散發出刺鼻的難聞氣味,這些氣味對寶寶是不良刺激,也容易繼發嘔吐。
導致寶寶吐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生理結構原因
1、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新生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這樣就會使得胃的容量變小,存放食物少。
2、胃的(出口)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入口)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門而出,導致吐奶。
3、這些生理性的吐奶,等寶寶再長大一點後,胃垂向下、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漸漸增強,吐奶症狀會逐漸緩解。
二、餵養不當
1、給新生兒吃的太多,或位置不當導致吐奶;
2、新生兒剛喝完奶後哭、咳嗽、動得太厲害也會導致吐奶;
3、新生兒進食過程中,由於母親乳汁特別充足,嬰兒吞嚥不協調導致來不及吞嚥引起的;
4、一般而言寶寶從半個月大時開始吐奶,一般在兩個月大時最嚴重,三個月之後慢慢減少吐奶的次數,寶寶半歲後,吐奶現象會明顯減少。
三、疾病原因導致的吐奶
1、內科疾病:藥物的胃腸反應,胃食管反流,賁門弛緩或痙攣、便秘、感染等都有可能會引起嘔吐。
2、外科疾病:食管閉鎖、食管氣管瘻,食道裂孔疝,肥厚性幽門狹窄,胃扭轉、膈疝、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狹窄或者閉鎖也會引起新生兒嘔吐。
嬰兒吐奶時家長要及時幫嬰兒清理,如果奶水由食管突然反逆到咽喉部時,嬰兒剛好於吸氣,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
量大時,將造成氣管堵塞,呼吸不暢,甚至會危及生命。
量少時,可直接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
輕微的溢、吐奶,通常嬰兒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嚥的動作,所以沒有吸入氣管的危險,家長只要密切觀察其的呼吸狀況及膚色即可。
0-14個月寶寶不同吐奶現象
1、0~4個月的寶寶
該階段的寶寶由於飲食多為液體且平躺時間較長,加上下食管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就會使喝下去的奶經常回流出來。所以,想要此刻完全終止新生兒吐奶,可能會比較困難。
2、4~6個月的寶寶
此時的寶寶會開始食用一些糊狀的輔食(如強化鐵米粉等),固體食物的新增會大大降低寶寶吐奶的機率。另外,這時期的寶寶腸胃功能發育較為成熟,家長會發現,當奶汁開始迴流時,寶寶會透過吞嚥的方式將其反向咽回。
3、6~8個月的寶寶
若寶寶此前吐奶是長期平躺的緣故,那麼這個階段的寶寶學會坐了以後,在重力和器官的因素下,吐奶問題會逐漸變少,甚至變成偶爾性的吐奶。
4、9~12個月的寶寶
當寶寶經歷爬行到蹣跚學步的階段,運動量也隨之加大,當胃部受到擠壓後,便會出現吐奶現象。不過家長無需過於擔憂,因為此階段寶寶吐奶的現象,不會像之前那麼頻繁了。
5、12~14個月的寶寶
固體食物、直立行走、重力因素、腸胃器官發育更加成熟等條件,會讓該階段的孩子不再出現吐奶現象。但家長要注意,不管孩子長到多大,吃的過多仍會出現吐奶的現象。
寶寶吐奶表現為什麼症狀?媽媽最好描述細緻點噢,寶寶有無痛苦的表情,有沒有不適感,媽媽需要觀察仔細。
以下內容媽媽可以學習看下噢!
案例:
寶寶生後十幾天起就經常出現吐奶的現象。
起初吐奶的量和次數不多,最近兩週,情況明顯加重,特別是這兩天,嘔吐次數更加頻繁,嘔吐量也明顯增多。
經初步檢查發現,寶寶的生長髮育正常,精神狀態很好;身高、體重均高於同齡寶寶的平均水平;面板光滑、彈性極好,沒有水分入量不足的徵象;每天均有大便排出,排出量也不少。
繼續詢問病史得知,由於嘔吐頻繁,媽媽擔心寶寶吃得不夠,所以每次嘔吐後不久都再給他補充母乳。
這樣一來,寶寶在清醒時每間隔半小時到 1小時就要喂一次奶。但他在睡眠時卻很少出現嘔吐。
寶寶為何頻頻吐奶呢?
溢奶:寶寶吃奶後,奶汁從口角流出,流出的量較少,寶寶無痛苦狀,無嘔吐表情。雖然吐奶不嚴重,但是也不能忽視被嗆奶而致窒息的風險。
吐奶:相對溢奶而言,吐奶症狀會讓寶寶產生更多不適感,有嘔吐動作,表情也比較難受,嚴重呈噴射性嘔吐狀。常分兩種情況,一種在吃奶後馬上吐出來;一種隔幾分鐘後再吐出,且為奶瓣狀。
一般來說,溢奶不會影響寶寶的正常發育,6個月內偶有溢奶現象屬於正常範疇,隨著月齡增長會自然消失。
寶寶生理性吐奶原理
其實,這個寶寶的情況相當典型,醫學上稱為胃食道反流。它是指寶寶在不費氣力的情況下即可嘔出一兩口奶,吐奶多與打嗝並存。導致返流的原因主要是食道與胃銜接處,醫學上稱之為賁門的地方,環狀肌肉的力量薄弱。加上寶寶的胃在體內多處於橫位(而成人為斜位),吃進胃中的奶汁在寶寶用力或打嗝的時候容易從胃中返回食道,再透過口腔嘔出。
形象地說,寶寶的胃就像一個敞開口的瓶子被斜著放置,裡面裝滿的水很容易被輕微的振盪搖出瓶口。
一般來說,新生兒的胃容量為30-35ml,3個月為100ml,6個月為200ml,1歲為300-500ml。
因此掌握寶寶的單次喝奶量就非常重要,平時可多留意寶寶的喝奶規律、排便規律、精神狀況以及身高體重的增長情況,只要這些都比較正常就說明寶寶奶量合適,切忌喂得過飽,或者在飢餓狀態下餵奶。
這種情況常在寶寶出生後半個月到 1個月時出現,出生後 2個月左右最為嚴重。
當然,每個寶寶的返流輕重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況逐漸好轉。
一般生後,7個月賁門處的環狀肌肉功能基本成熟,吐奶情況也會明顯好轉,甚至消失。
寶寶會走路後的 3個月內,非常嚴重的返流也會逐步消失。
由於這種返流只是將寶寶吃進的少部分奶汁返出,而且是機械原因導致的,沒有嘔出的大部分奶汁會被寶寶正常吸收、消化、利用,所以,伴有胃食道反流的寶寶很少存在營養不足的問題。
向寶寶的媽媽解釋了嘔吐的原因後,告知了媽媽調整方式。
首先,延長了他餵養的時間間隔,由原來的 0. 5 ~ 1小時延長到 2 ~ 3小時。
其次,將每次餵養的時間控制在 5 ~ 7分鐘。
此外,餵奶後將他的體位保持在上半身抬高 30 °,且右側臥的姿勢。
經過兩天的控制療法,寶寶吐奶的次數和量明顯減少,而且餵養時間的延長也沒有加重吐奶的情況。
針對家庭護理,我又囑咐他的媽媽,每 2 ~ 3小時餵養一次,每次餵養 7 ~ 10分鐘,餵奶後將孩子豎起,用手輕拍後背,促進孩子打嗝後,將孩子右臥位姿勢放在床上。
在回家兩週後,他的媽媽在電話中告訴我,寶寶基本情況很好,體重又增長了不少,偶爾出現吐奶,吐奶的量很少,看來並無大礙。
怎樣減少吐奶的次數和量?
遇到寶寶吐奶的情況,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著急,透過科學的方法減少吐奶的次數和量是治療的關鍵。
具體的方法是:
●適當減少餵養量、控制餵養及間隔時間。
胃內容量過大可誘發胃食道反流的發生。餵養量應掌握在平時餵養量的 2/ 3。為保證吃進的奶汁有充分的時間由胃內排入腸中,應間隔 2. 5 ~ 3小時餵養一次。
●避免寶寶的腹壓過高。
腹壓增高會擠壓胃部,誘發吐奶。寶寶的紙尿褲不要包得過緊,更換得不要過勤,更換紙尿褲時不要將腿抬得過高。另外,不要過緊地擁抱寶寶,剛吃完奶時不要引逗寶寶。
●應保證寶寶每次吃奶後打 2 ~ 3個嗝,但不能為了打嗝而影響寶寶的吃奶程序。
一定要記住,控制吃奶量和避免紙尿褲過緊比打嗝更重要。
●吃奶後,將寶寶上身抬高且右側臥,保持這樣的體位至少 30分鐘。
如果家中有可調節角度的寶寶座椅最為方便。若自己調節寶寶床墊,一定要注意不僅是將寶寶的頭抬高,最重要的是將上半身抬高,而且還要將他的臀部用厚墊頂住,避免下滑,失去應有的體位。
●及時更換被嘔吐物汙染的衣服、被褥。
混入胃酸的奶汁將散發出刺鼻的難聞氣味,這些氣味對寶寶是不良刺激,也容易繼發嘔吐。
導致寶寶吐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生理結構原因
1、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新生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這樣就會使得胃的容量變小,存放食物少。
2、胃的(出口)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入口)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門而出,導致吐奶。
3、這些生理性的吐奶,等寶寶再長大一點後,胃垂向下、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漸漸增強,吐奶症狀會逐漸緩解。
二、餵養不當
1、給新生兒吃的太多,或位置不當導致吐奶;
2、新生兒剛喝完奶後哭、咳嗽、動得太厲害也會導致吐奶;
3、新生兒進食過程中,由於母親乳汁特別充足,嬰兒吞嚥不協調導致來不及吞嚥引起的;
4、一般而言寶寶從半個月大時開始吐奶,一般在兩個月大時最嚴重,三個月之後慢慢減少吐奶的次數,寶寶半歲後,吐奶現象會明顯減少。
三、疾病原因導致的吐奶
1、內科疾病:藥物的胃腸反應,胃食管反流,賁門弛緩或痙攣、便秘、感染等都有可能會引起嘔吐。
2、外科疾病:食管閉鎖、食管氣管瘻,食道裂孔疝,肥厚性幽門狹窄,胃扭轉、膈疝、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狹窄或者閉鎖也會引起新生兒嘔吐。
嬰兒吐奶時家長要及時幫嬰兒清理,如果奶水由食管突然反逆到咽喉部時,嬰兒剛好於吸氣,誤入氣管,即所謂的嗆奶。
量大時,將造成氣管堵塞,呼吸不暢,甚至會危及生命。
量少時,可直接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
輕微的溢、吐奶,通常嬰兒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嚥的動作,所以沒有吸入氣管的危險,家長只要密切觀察其的呼吸狀況及膚色即可。
0-14個月寶寶不同吐奶現象
1、0~4個月的寶寶
該階段的寶寶由於飲食多為液體且平躺時間較長,加上下食管括約肌發育不成熟,就會使喝下去的奶經常回流出來。所以,想要此刻完全終止新生兒吐奶,可能會比較困難。
2、4~6個月的寶寶
此時的寶寶會開始食用一些糊狀的輔食(如強化鐵米粉等),固體食物的新增會大大降低寶寶吐奶的機率。另外,這時期的寶寶腸胃功能發育較為成熟,家長會發現,當奶汁開始迴流時,寶寶會透過吞嚥的方式將其反向咽回。
3、6~8個月的寶寶
若寶寶此前吐奶是長期平躺的緣故,那麼這個階段的寶寶學會坐了以後,在重力和器官的因素下,吐奶問題會逐漸變少,甚至變成偶爾性的吐奶。
4、9~12個月的寶寶
當寶寶經歷爬行到蹣跚學步的階段,運動量也隨之加大,當胃部受到擠壓後,便會出現吐奶現象。不過家長無需過於擔憂,因為此階段寶寶吐奶的現象,不會像之前那麼頻繁了。
5、12~14個月的寶寶
固體食物、直立行走、重力因素、腸胃器官發育更加成熟等條件,會讓該階段的孩子不再出現吐奶現象。但家長要注意,不管孩子長到多大,吃的過多仍會出現吐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