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懂得zyt9573
-
2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不一定,《孫子兵法》中曾講到:十(倍)則圍之, 五(倍)則攻之, (一)倍則分之, 敵則能戰之, 少則能逃之, 不若則能避之。其意思就是比敵人多十倍的兵力就圍殲,五倍攻佔,一倍則分割的方法打,旗鼓相當的時候可以試著打一打,人數少的時候做好戰略轉移的準備,實力不行的時候就躲避不打。這其中所蘊含的軍事思想是兵越多要好,當然,軍事必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我略說一下:
1、數量龐大的軍隊需要好的指揮官來排程:正如韓信所說,劉邦最多調動十萬軍隊,而韓信則多多益善,這盤棋下的好下不好看指揮官排程得當不得當,給韓信一百萬軍隊韓信能發揮出這一百萬的力量,給劉邦十萬劉邦能發揮十萬的力量,而給劉邦一百萬則劉邦恐怕連十萬軍隊的力量也發揮不出來。
2、數量龐大的軍隊需要糧草供給得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倘若有一百萬軍隊那麼打起仗來軍隊的供給是個問題,尤其是在古代,如此龐大的軍隊沒有完善的供給可能使得前線的軍隊不滿,如果糧草分配不均勻也會使得軍隊生亂,曹操在官渡之戰就深受糧草之患,而袁紹大軍也被糧草坑害。
3、諸葛亮這麼說的目的主要在鼓舞士氣。三國之中,以蜀國的地方狹小,而且夷陵之戰之後蜀國兵丁更加少,相比於地方大人多的魏國和吳國,蜀國不能用十倍五倍甚至相當的兵力去和他們打,只能用精兵來取奇勝。這也是諸葛亮的聰慧之處。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
3 # 大哥71194989882
諸葛亮這話是正確的,給你一千萬兵又如何,光吃糧食你就耗不起,而且在多兵又有什麼用,能和敵人接觸戰鬥的始終也就那幾千幾萬人。而且雜兵死的太多了的話很容易整個軍隊崩潰,到時候前軍裹挾中軍衝擊後軍,敵人只要銜尾追殺就行了。前秦皇帝符堅領軍80萬,其中嫡系部隊30萬,其他部隊50萬和東晉謝安的8萬北府軍對戰 一開始前軍戰事不利,敵軍在陣地上喊符堅敗退了,前軍嚇的裹挾中軍逃跑,導致全軍崩潰50萬軍隊全部玩完,而打敗他的只有8萬的北府軍。 其實看一直部隊是不是精銳,看戰鬥意志就行了。能夠承受十分之一傷亡不潰敗的就是普通士兵了,能夠十分之二的就是精銳了,能夠十分之三的算是十戰精兵,十分之五的就是百戰雄兵了。那種死戰不退的哪一隻不是歷史上有名強軍? 白袍軍,虎豹騎,白耳軍,岳家軍,魏武卒,秦銳士,狼牙山五壯士,等等
-
4 # 薛白袍
1
戰爭中兵多還是可以以多為勝的,比方說一個城池,如果久攻不下,兵多我就可以圍死敵人。
聽評書,不管是楊家將,薛家將什麼三碗醬,都有皇帝被困,需要搬兵求救的故事。
在戰場上,如果兵多,可以豪奢的以三個兵甚至十個兵打敵方一個兵,取勝的機率幾乎百分之百。
為啥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那麼有名,原因之一就是這都是戰爭中的異類,也就是古代戰爭的一般規律都是兵多的一方取得勝利,兵少的一方大多以失敗收場。
偶爾有個以少勝多才顯得那麼鶴立雞群,與眾不同。
當年淝水之戰取得勝利,謝安當著人面一副雲淡風輕無所謂的樣子,但是回到家時,鞋跟都磕掉了,依舊渾然不覺,太興奮。
連戰神韓信都說,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
只要你有能力帶領龐大的軍隊,還能讓其指揮起來如臂指使的好用,那兵,就真的多多益善了。
2
為啥諸葛亮說兵貴精不貴多呢?
環境的原因。
蜀漢政權偏安西南,丟了荊州這個富庶之地後,更是隻能依靠蜀中這塊地方的招募兵丁人員。
這時候你肯定不能要求兵卒多多益善,因為沒有那麼多人。
眾多的人口都在中原和江南,被曹家和孫家控制,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才說,曹操佔天時,孫權有地利。
而勉強有人和的蜀漢,其實真的沒有多少兵。
夷陵之戰時,劉備又把原來荊州的老底子消耗了一大部分,蜀漢的根基就更加薄弱了。
所以蜀漢一直走的是先軍路線,提精兵策略的口號。
諸葛提出的兵貴精不貴多也是由於蜀漢兵真的不多的無奈的折中之策。
蜀漢一直是軍統政府,全民皆兵,雖然這樣依舊沒有多少兵。
如果諸葛亮多活些年,用心經營,那麼蜀漢未必沒有爭奪天下的實力,像當年的劉邦一樣出川。
可惜天不假年,所以諸葛死後,蜀漢撐了幾十年就滅亡了。
精兵策略也沒能挽救蜀漢滅亡,因為精兵,也得看誰來用。
————
-
5 # 毛里斯與讓保爾
想到了淝水之戰,苻堅八十萬大軍一戰即潰,最終甚至導致前秦的滅亡。實際上,苻堅手中的這支軍隊成分比較複雜。它是由各種來源的軍隊“拼湊而成”,除了原本屬於前秦自己的軍隊,還有前秦在統一北方滅掉各個政權時“收編”的各路軍隊。這些軍隊當時對前秦的歸屬感、凝聚感並不很強,這也導致伐晉的大軍雖然數量龐大,但戰力是大打折扣的。也難怪王猛死前極力反對苻堅伐晉,而是主張先解決政治問題和民族問題。
例如慕容垂,戰前也極力反對伐晉,在前秦戰敗後又反秦建立後燕。再例如從東晉詐降的朱序,在前秦軍後撤時高呼已戰敗,引起了軍隊的混亂。
所以,當軍隊由於成分各異而凝聚力不強時,數量多反而會導致管理混亂,反而會起到負面作用。
順便多說幾句,十六國北方長期的混亂局面,很久無法統一併形成一個強大的政權,或者雖能實現北方的統一但政權維持無法長久,民族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主要民族,加上各種較小的民族,可夠折騰好一陣子了。
-
6 # 納蘭談史
那就要看在什麼語境中去分析了!諸葛亮說這句話的時候正值三分天下,蜀國相較於魏國、吳國在國力上並沒有什麼優勢,只能自我安慰藉此鼓舞士氣。
一般來講,軍隊數量越多固然勝利的機率會更大些。就好像打架一樣,一個人很難打過五個人,但戰爭又和普通的打架有區別,有謀略、有計策並不是單純的武力拼殺,還有智力博弈。
軍隊數量越多按道理來講應該戰鬥力更強,但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所以會不由地質疑這條論斷。從古今歷史戰役大資料可以看到,以少勝多畢竟還是少數。而軍隊數量到達一定規模後,也會客觀的產生諸多不利條件導致失敗,比如管理難度會增加、物資供給更困難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軍隊戰鬥力的發揮。
回覆列表
這個“精”應該是訓練有素的意思;兵在精不在多的確是這樣,人數多少跟戰鬥力並不成正比,在看三國類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經常會有句話叫做“帶上五千精銳”,這裡的精銳就是說的精兵,三國時候曹操身邊有支“虎豹騎”就是屬於精銳中的精銳,用現在話說就是特種兵,西涼馬超的騎兵也是屬於精兵。
一、“精銳中的精銳”——曹操的虎豹騎。《三國志·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意思就是百裡挑一,而且統領虎豹騎的都是曹操的心腹曹純、曹休和曹真。
那麼,就看看史書如何記錄這支虎豹騎的,從徵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率,進降江陵。”著名的長坂坡就是因為這支虎豹騎把劉備追殺的連老婆孩子都丟了,最後還是趙雲捨命救回了阿斗。
還有一次就是官渡戰役中,曹操要去燒袁紹在烏巢的糧草,就是在夜間親率5千精騎,說的就是這支虎豹騎。曹操北征烏桓,這是一次軍事突襲,此次戰役也出現虎豹騎的身影,而且十分顯眼。虎豹騎斬首蹋頓,從高坡上一衝而下,以閃電的速度解決戰役。
二、說一下二戰的精銳部隊——德軍“帝國師”。第二黨衛隊裝甲師又被稱為“帝國師”。二戰入侵南斯拉夫與希臘的戰鬥中,義大利的50萬主力部隊猛攻了半年,損失兵力超過6.3萬人卻不能前進一步。此時,僅有1.7萬人編制的帝國師展現出恐怖的戰鬥力,僅用14天就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義大利軍隊甚至都無法趕上其推進速度。從這一點上能否說明“兵再多不在精”,50萬人打了半年,不如1.7萬人打14天。
1944年4月~8月的法萊斯戰役中,帝國師於7個星期內摧毀盟軍坦克200多輛,自身僅損失75輛。1944年12月爆發的阿登戰役中,帝國師又以68輛坦克的代價摧毀盟軍324個裝甲單位,戰損比令人震驚。
不過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名將都有一支自己的親兵,也就是精兵,比如:南宋岳飛的背嵬軍、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這些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也正是這些精銳往往在戰役的焦灼狀態起到一個逆轉全域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