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預告片

    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或者壞,或者蠢,或者無知,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儒家思想,或者是別有用心。更多的原因是被西方列強痛揍了一百多年,自卑的不得了,典型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要知道,從西漢武帝時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讓儒學成了顯學之後,兩千多年來,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是在儒學思想的浸淫中長大的,我們的意識形態、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都是儒家的,你即使將儒學恨之入骨,打倒在地,也擺脫不了它對你的影響,那是深入骨髓的,是中華文明最牢固的一部分。別聽那些在國外喝了幾天洋墨水的人忽悠,什麼西方這個好那個好,西方從落後蠻荒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也不過五百年吧,而我們只花了半個多世紀就接近了他們的水平,你說哪個文化和文明更加先進?除非閉著眼睛說瞎話,不願意看,不願意作對比,向洋人跪久了,站起不來了。

    要知道,中國是在被滿清統治之後才逐漸走向衰落的,具體而言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在此之前,甚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華帝國都是響噹噹的全球排名前幾的強國,是和羅馬帝國(大秦)、阿拉伯帝國(大食)平起平坐的。數千年來,無數文明古國已經煙消雲散,而中華文明如今依舊光輝燦爛充滿生命力,這是誰的功勞?儒家思想的功勞!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怎麼解釋這種情況?一個害了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和制度,竟然讓中國穩坐地球強國前列2000多年?他們說這話,你們也信?

    很多人一聽到儒學就“三綱五常”,就裹小腳,就《弟子規》,就男尊女卑,彷彿除了這些,儒學其他的就什麼都沒有了,除了糟粕還是糟粕,是這樣嗎?當然不對。

    我在其他的問答中介紹了一些儒學的內容,在這裡不再重複,只想談一下孔子時代的早期儒學思想那種敢與強權對抗的大無畏精神。別認為儒學只是統治工具,不是的,儒學思想對每個人提出了一種極高的修養要求,很多人傾其一生是達不到儒學所要求的高度的。達到的,基本都名留青史了;超過的,都成了聖人。

    下面就談談早期儒學倡導的“忠道”思想,與我們所理解的“忠道”、愚忠有很大差別——

    “忠道”的理念,起源於早期儒學,是由孔子提出,再由其弟子門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儒學的核心思想被西漢董仲舒異化改變以適應統治階級的需求之前,“忠、恕、信、誠”是儒家力行倡導的觀點。

    所謂忠,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忠君之道,二是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忠信所維繫。對於士大夫而言,忠君是首要的,忠君與忠於國

  • 2 # 風蕭蕭135928238

    負面影響太大了!主要是造就了華人的愚昧、自私、冷漠、麻木、奴性、自欺,阿Q精神是典型寫照。阿Q夢寐以求的是,有朝一日能受到趙老太爺的接見,能認祖歸宗。儒學禁錮了思想,虛偽了人格,強化了專制。儒學導致中國沒能出現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精神格格不入。

  • 3 # 躬耕心田34

    儒家文化起源於春秋百家爭鳴,與道家文化同領風騷於百家之首。到了漢武帝時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得到皇權支援。這就使傳統的百家(大眾)文化成了獨家文化,百花齊放成了一花齊放。這種局面只能對維護統治有利,而對傳統文化的廣域發展起到阻礙作用,這種死百家活一家的文化現象或思潮是十分有害的。這樣,儒家文化就成了封建社會一代代繼承的皇權文化,對廣大下層庶民百姓只是起到了奴化的作用,加上董仲舒創造性地發展了孔孟之道,制定了三綱五常、削除女權等封建桎梏,實際上就等於給老百姓多戴上了一層精神枷鎖。就這樣,所謂傳統文化等於儒家的一家文化。如果不是張道陵創道教保住了道家文化,後代們還真不知老子是誰呢!可以說儒家統治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來華人接受的也是儒一家文化。至今還把有文化的將軍稱為儒將,把有文化的商人稱為儒商,那未孩子上學就是孔聖人弟子,有文化的人全是儒生,至今民俗中的禮俗全是周禮......看,儒家文化的影響有多深!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對孔老祖宗有非議呢?如若誰敢妄動,還不會被一頓亂棍打死!

  • 4 # 過嶺虎

    孔子之前沒有儒家。孔子之前的所有中華學術都不叫“儒學”,而是沒有專名的原始“中國學”,如果非要起個名稱不可的話,只能叫“道家”。蓋因黃帝屬於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原始道家學說。其實道、儒、墨、法、兵、農等諸家分門別類是戰國中後期才出現的。各家都從春秋以前的古道家學說中摘得一二項內容據為己有,從而產生了各家學派。民國時的江希張先生就曾經說過:“諸子百家皆源自道家”,即得道家以政治國者為儒家,得道家以奇用兵者為兵家,得道家使民不敢為之說者為法家,得道家慈儉不為先之說者為墨家,得道家負陰抱陽之說者為陰陽家,得道家天地相合降雨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啟發者為農家……總之,諸子百家皆源自道家!至於後世受帝王偏崇而得勢之“儒家”,在孔子之前並沒有此學派,只因孔子說了句“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到了戰國各家分派時,孔子一派才被後人稱為“儒家”。按章太炎分析,孔子原本沒有任何學術,向老子問禮時,從老子那裡借來了《尚書》《詩經》《周禮》《周樂》《周易》等書,於是就以這五部書為學術收徒講學!如果他能從老子那借來更多書,所謂“儒學”就不止“五經四書”了!不過那樣也就不叫“儒家”了。

  • 5 # 好玩的國學

    無論你是否承認,儒家學說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它深深地滲入了華人的血液和靈魂,它影響了華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影響了我們的道德觀念,影響了我們三觀,影響了我們政治道德和家庭道德觀念。如果儒家是一種宗教的話,中國就是一個儒教的國家和社會。總之,儒家思想的影響,像一場夜雨,它總是在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第一,從道德思維的方法上來說,儒家給我們的影響是,它在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建構了一整套的道德思維的觀念。這種觀念中的來說,是發揮個人的道德主觀能動性的到的思維。通俗的說,就是形成了忠恕之道的道德觀念,形成了以自我道德的提升為主的致良知的道德觀念。

    儒家學說強調的是為己之學,這個不是說學習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要將自己提升到很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在談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原則的時候,說一以貫之的是忠恕之道。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想獲得成功,你就要在提升自己的基礎上,幫助別人,讓別人和自己一樣實現道德提升,在奉獻和愛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華人是提倡奉獻自我,幫助別人的。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的價值觀,這也是一種可貴的以反省自我、審視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在對待別人的立場上,儒家教我們先提升自己,然後再反思自己,這樣才能獲得提升。

    致良知也是如此。致良知的理論最初來自於孟子的良知、良能的理論,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論。致良知的意思是說,要找到自己內心的善,發揮自己的最大的道德能動性,也就是說,要想治理好世界和人生,要先治理好自己狼奔豕突的內心,充分發揮自己的道德主體的實踐作用。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能拯救自己的人,仍然是你自己。這也體現了儒家的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維方法。

    第二,儒家發展出了群體的社會的意識。與西方哲學中強調個人的自由不同,中國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樂群利群的集體觀念。儒家認為,人必須生活在社會上,必須要對社會做貢獻,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如何才能做到不朽?儒家認為,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是針對人類這個群體而言的。儒家強調,當個人利益與集體的、宗族的、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必須犧牲個人的利益,而維護個人的利益。這種價值觀深刻影響了人們,我們總是說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集體利益高於一切,正是這個原因。

    第三,儒家的長期發展,也形成了明辨義利的價值模式。所謂義,就是應該做的事,所謂利,更多的指個人的地位富貴等。儒家的孔子、曾子、孟子認為,個人的行為必須符合義的規範,所謂見義勇為,所謂不行不義之事,就是這個道理。在儒家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華人形成了重義輕利、義利並舉的思維傾向。

    第四,形成了中庸之道的實踐理性。中庸之道是華人的行事方式,它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這是一種實踐理性,是一種立足於現實的思維方式。在這種哲學的影響下,我們變得更加現實,少了宗教的迷狂。

    第五,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民族逐漸形成了兩種最基本的文化精神。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的精神,二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舌戰群儒表現的很輕鬆,真的是這樣的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