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諸葛亮舌戰群儒,正史並無記載。只是《三國演義》作者為諸葛亮初涉江湖所作的一個形象刻畫,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塑造,讓讀者對這個人物有個更加全面清晰的瞭解。既然是編故事,那麼我們就故事論故事~

    諸葛亮初赴江東合縱孫劉聯盟抗曹,首遇江東謀士文臣詰難質疑,以張昭為首二十餘人。張昭首先挑言於諸葛亮,參予質辨詰難者,有名有姓的共為八人,三五成群,是謂舌戰群儒。

    這些人提出的詰問內容,五花八門,涵括了天下大勢,敵對實力對比分析,經史子集,戰略戰策,甚至諸葛亮從前的經歷,理想抱負,旨在刁難這個年紀不滿三十歲的年青人,讓其知難而退。但均被博學而才思敏捷的諸葛亮一一據理針鋒相對地完勝駁斥,進而說服吳主孫權,達成孫劉合縱聯盟抗操的戰略目的,可謂不辱使命!為實現三國鼎立奏響了序曲。

    事說至此,我們不難從中感悟到,諸葛亮早在隆中茅廬的學習階段,就已經打下了良好的知識架構,才會有今日實現自已遠大抱負之用。這個短短的故事,折射出一個道理:努力刻苦地構建一個適應所處社會發展的個人知識架構,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大小。

    記得有兩個鮮明對比的抖音影片:一個人揮汗如雨地在搬磚,扛水泥。文字卻標著:為了愛,為了責任,為了xx!

    另一個同樣內容的影片,廣東話的話外音卻說了實話:這是責任嗎?是愛嗎?是因為窮啊!

    努力的方向錯了,再辛苦都是錯的!還是老生常談,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雖然以前因為種種各自不同的原因,使我們錯過了讀書的機會,但是我們應該趁未老之時,去自學、去進修培訓,構建一個屬於自已的、適應現社會發展自我的知識架構,不斷刻苦完善自我,去謀求更好的發展。為家人,也為自已。這才是責任,這才是愛。

  • 2 # 白口電影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是智慧近乎於妖的存在,關於他的故事很多。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等,家喻戶曉。

    當年曹操率大軍攻打東吳,諸葛亮過江遊說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諸葛亮在東吳當地舌戰群儒,終說服孫權同意聯合劉備抗曹。正是因為諸葛亮舌戰群儒獲勝,才促成了孫劉聯盟。但是這只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正史裡沒有相關文字記載。

    不論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否確有其事,但就諸葛亮與東吳多位名人的辯論而言,難度可謂不小,不是一般人能堅持到獲勝的。

    當時和諸葛亮辯論的東吳名人有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他們早就做好了準備,就等著問諸葛亮話。

    先是張昭發難,張昭是東吳重臣,孫策臨死時將孫權託付給了他。張昭主張投降投降曹操,不先難倒張昭,諸葛亮就不能說服孫權。張昭譏諷諸葛亮和劉備,但被諸葛亮大篇幅的談論反諷。最後張昭居然回答不了諸葛亮的言論。

    之後又有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等人刁難諸葛亮,但都被諸葛亮三言兩語給解決了。原文記載,他們聽到了諸葛亮的回答,皆羞愧不已,滿面羞慚不能應答。

    諸葛亮與東吳的名人文士們的辯論,內容從軍師戰略到倫理大義,從心理和道理各個方面侃侃而談,從氣勢上壓倒了對方,起碼使對方認可了他的個人魅力和能力,才有利於進一步說服孫權。

    幸虧劉備派的是諸葛亮過江東,換一人,恐怕就敗在辯論了。

  • 3 # 看遍山川

    按常理,諸葛亮來到東吳,對於孫權來講是友邦訪客,東吳接下來的外交政策如何走向,是聯劉抗曹還是主動請降,孫權首先透過諸葛亮來了解劉備集團的態度,然後關起門來和自己的眾文武暢談利弊,然後聽取各方意見,最後自己拿個注主意。

    史實上也是如此,諸葛亮確實在曹操大兵壓境,劉備處於窘境,孫權舉棋不定是出使東吳。他也面見了孫權,為促成孫劉兩家聯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事實上只記載有諸葛亮和孫權的對話,沒有記載他和東吳群儒之間有曾經有什麼會談。

    又是按常理,諸葛亮隻身一人來到東吳,和孫權的部下探討一下孫劉兩家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也是正常情況。如果有人反對,或者東吳的臣僚有保留意見,想必這些也是諸葛亮出使東吳之前有所預料或有所準備,但他們之間的切磋,史料並沒有記載。

    顯然《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是作者虛構的,只是為了讓諸葛亮的東吳之行顯得更加曲折精彩,並特意突出諸葛亮的雄辯之才。

    小說作者除了刻意安排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橋段,為諸葛亮濃墨重彩描上一筆,還故意在曹操給孫權的檄文中添油加醋,增加諸葛亮“舌戰”的難度。作者在文中增加了“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這樣一來對於孫權而言,和曹操對抗顯然風險巨大,可能失去一切,但如果順從曹操,那麼他可能和曹操瓜分劉備,得到好處。

    在生存威脅和利益引誘面前,不是人人有膽色做出正確決策的,孫權和他的幕僚也不例外。這時候諸葛亮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透過子虛烏有的“舌戰群儒”,他超群的智謀和雄辯的口才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孕期該如何調節自己情緒?有哪些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