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專攻三國
-
2 # 不沉的經遠
要更正問題裡一個錯誤,王朗和太史慈單挑可不止數合。
話說《三國演義》裡有兩個不顯山露水的高手,一個是三個回合殺敗魏延敢去追的司馬懿,一個就是被諸葛亮罵死的司徒王朗了。孫策平定江東時,王朗當時是會稽太守,他曾經和太史慈大戰一番,我們先來看下書中原文:
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聽,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聽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忽王朗陣後先亂,一彪軍從背後抄來。朗大驚,急回馬來迎:原來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後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聽殺條血路,走入城中。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王朗先和太史慈戰了數合,接下來周聽和黃蓋也交上了手,兩對人互相鏖戰,一直到周瑜和程普從王朗軍後殺來,王朗寡不敵眾,才敗退下來。按照這個交手時間看,王朗至少和太史慈單挑了十幾個回合。
太史慈也是吳軍裡一員勇將,曾經和孫策大戰一百合不分勝負,又和程普打了三十個回合略佔上風,後來和張遼廝殺了七八十合戰平,雖然缺少擊敗其他武將的記錄,但是總體來說也可以算一流武將之列。王朗能和他廝殺十幾個回合不敗,其表現可以說非常出色。
而且王朗雖然敗了,卻還是殺開了一條血路,孫策、太史慈、程普等人愣是沒攔住他,綜合來說應該不比于禁、李典等二流武將差。可惜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被諸葛亮以獅吼功轟殺在陣前。
-
3 # 大飛熊騎士
太史慈是東吳的頂尖一流好手,而王朗在小說裡給人的印象是文官謀士一類的人物。即便東漢士人大多兼通文武,但是以王朗能和太史慈數合打平,後又不知交手幾合,並且在太史慈,周瑜,程普的圍攻下,安然撤退,這種場景還是讓人難以想象的。個人認為,王朗最多屬於二流武藝,能夠全身而退,應該是太史慈等東吳眾將故意留手了,當然不是他們仁慈,而是有原因的。看看原文:
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昕,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昕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二流的王朗和一流的太史慈幾回合打平,這屬於合理的範疇,因為超一流的關羽和一流的夏侯惇也是十回合平手。但是,明顯可以看出王朗不是太史慈的對手,所以周昕才出來助陣,被黃蓋接了。接下來,四將抓對廝殺,王朗又和太史慈交手了不知幾回合,照道理太史慈應當能勝了王朗,奇怪的是二人又打成平手,而且還有更奇怪的:
忽王朗陣後先亂,一彪軍從背後抄來。朗大驚,急回馬來迎:原來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後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昕殺條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橋,堅閉城門。王朗正在和太史慈交戰,突然後軍大亂,王朗吃驚之下,居然還能撇下和背對太史慈,回馬來迎戰周瑜和程普,這合理嗎?要知道河北名將高覽後陣一亂,就被趙雲一槍刺下,就算太史慈比不上趙雲,王朗又能比得上高覽嗎?更何況王朗又是在被周瑜,程普的夾擊下全身而退,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就是太史慈故意留手了。可是為什麼要留手呢?很簡單,太史慈不是想在單挑中擊敗王朗,而是想擊潰王朗軍,然後驅趕敗軍,再趁勢一舉攻入會稽。
顯然孫策很瞭解太史慈的想法,於是讓周瑜,程普從斜刺裡圍攻王朗,只是沒想到還是低估王朗等人,結果還是追到會稽城下而已。果然,會稽城城高牆厚,孫策久攻不下,在這期間王朗甚至要出城死戰,虧得嚴白虎勸住了。再看孫策是如何攻下會稽的?先是孫靜提議奪取王朗屯糧之地查瀆,周瑜再建議伏擊出城偷襲孫策大營的王朗。結果,周瑜和孫策都想到了一起,奪取糧草不是重點,重點是引誘王朗等人出城,才有機會破城,這也印證了之前太史慈等人留手的目的。所以,這次孫策就沒留手了,只一合便殺了之前和黃蓋糾纏不知幾回合的周昕,也順利拿下了會稽。王朗見前軍失敗,便逃到了海隅。
綜上所述,從王朗的表現來看,即便太史慈留手了,王朗依然擁有二流左右的實力,而且這也證明了太史慈可能能速敗王朗,卻絕對不能速殺王朗,要是能殺的話,一樣能取得擊潰王朗軍的效果。因此,要論單純文士或謀士的武藝,以王朗的實力幾乎可以排第一。可能有朋友會問,王朗是會稽太守,不一定就是文士或者謀士吧?甚至縱觀會稽一戰的表現,連嚴白虎都有對王朗“固守城池,等孫策糧盡再行掩襲”之勸諫,而王朗的表現簡直就是一介武夫,和謀士文士根本不搭嘛?
那是因為,後來小說中又出現了一個更讓人印象深刻的王朗,從和鍾繇,王粲給曹操進獻詩篇的文官《第五十六回》,到被任命為御史大夫《第七十九回》,後曹丕繼位,王朗又升至三公的司徒《第九十一回》,可謂是官運亨通。不過,王朗作為軍師在跟隨曹真對抗蜀漢北伐時,卻被諸葛亮罵死在陣前《第九十三回》。雖然小說裡沒明確此王朗就是彼王朗,但是,正史中會稽王朗正是曹魏的司徒王朗(正史王朗是病死),因此想來小說中也是同一人了。所以,王朗可能屬於文武雙全的人才,但是文是文章,謀略卻非其所長,這就怪不得王朗會被諸葛亮罵死了。
-
4 # 愛尚文史
王朗是魏國的經學家、重臣,官至朝廷司徒。正史中對王朗的定義更傾向於一個優秀的政客,而並非武藝高強、作戰勇猛的將軍。統軍作戰鮮有亮點。王朗曾擔任過會稽郡太守、諫議大夫、御史大夫等職位,多數是文職工作。
他唯一的一次統軍作戰,是在孫策橫掃江東攻打會稽郡的時候。當時虞翻是王朗麾下的功曹,虞翻明知孫策作戰勇猛,正面作戰必定慘敗。於是勸王朗避其鋒銳。但王朗並不採納,後來被孫策打得大敗而逃,出海逃至東冶被追上。幸好孫策不忍加害,才饒了王朗一命。
明知不是對手,卻不聽勸告,不知避其鋒銳。足見其非為將之才。
那麼?《三國演義》中為何會把王朗設定為一個類似猛將的人物呢?——事實上這並不是羅老爺子的本意。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分為很多個版本,其中最火的兩個版本,當屬“羅本”與“毛本”。“羅本”演義常被視為最接近羅貫中原本。“毛本”的改動則很大。
當年蔣大器先生擔任浚縣主簿,在民間發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手稿。認為這本書是奇書,於是他反覆研讀,併為此書寫下了一篇序言,在明嘉靖元年籌資刻印出版。嘉靖壬午年間,張尚德先生又為此書精雕細琢了一篇引文。因此!羅本演義基本可以視為是羅貫中的原稿內容,蔣大器與張尚德只是加入了序言與引文,並沒有對原稿作出改動。
在“羅本”演義中,會稽之戰期間,王朗軍一觸即潰,毫無還手之力。羅貫中只安排王朗慘敗,而沒有打平太史慈的劇情。王朗投靠曹魏後,擔任了朝廷司徒,位高權重。卻因與諸葛亮對戲,當場被罵的吐血身亡。說明在文才方面,王朗也只不過是成就諸葛亮的墊腳石。
他實則是羅貫中筆下的犧牲品,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綜合能力非常平庸。符合羅貫中“尊劉貶曹”的主體思想。
真正讓王朗跟太史慈對打的,是毛宗崗父子的《毛批三國》毛宗崗版《三國演義》,在情節上有很大的變動,不僅有增刪,還整頓回目,調整文辭,改動詩文。在毛批《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中。毛宗崗安排了王朗單挑太史慈的情節,有意拔高了王朗的武藝。
原內容如下:
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昕,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昕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
單從這一戰來看,王朗能夠從正面與太史慈周旋,亦能在太史慈、黃蓋、程普等眾軍包圍的情況下殺出一條血路而走。
——王朗的武藝應該不會在太史慈之下
至於毛宗崗為什麼要把王朗設定為武林高手。我反覆看了很多遍,實在不能參透其用意。總感覺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或許是為了使打鬥場景更加精彩,吸引讀者眼球吧!
毛宗崗的用意究竟為何?還請各看官自行發表見解……
回覆列表
不知道是不是三國演義誤人,正史中王朗可以說是文武雙全,雖然排不上名次,不說一流名將,但絕對不差,能和一流名將太史慈酣戰,說明武力不差,王朗絕對是有實力的一個人物,演義說王朗是被諸葛亮罵死的,也絕對是黃貫中太喜歡諸葛亮這個角色的緣故,故意給諸葛亮貼金。正史上說王朗是病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