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數派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在超過一定年齡後就開始越來越注意自己的健康。比如從無肉不歡到必須有蔬菜;比如從非飲料不可到茶和白開水為首選;比如從時不時去通宵唱歌到早睡早起。

    然而在這些健康改變中我發現睡眠對健康的影響力是最大的,很多人口中常津津樂道的「早起毀一生」也應驗了這一點,所以從去年年初開始我就堅持使用 Sleep Cycle 記錄睡眠,再到後來買了 Jawbone 的 UP 3,UP 這款 App 也成為了我首屏常駐的應用。

    從 Sleep Cycle 到 UP 3 的轉變,說明了我潛意識裡預設「硬體檢測」準確於「軟體檢測」,由此有了本文的對比評測——用手機 App 記錄睡眠到底可不可取?

    為了達到有參照物對比的目的,除了 Sleep Cycle 之外,我還同時使用了 Pillow,最終透過折線圖分析的形式進行對比分析。

    我想幹嘛

    我希望透過將資料以折線圖形勢呈現出來的方式,基於 UP 3 的睡眠資料標準,對比 Sleep Cycle(麥克風與加速度計兩種模式)和 Pillow 對睡眠檢測的準確度,最終探究軟體媲美硬體的可行性。

    我同時開啟軟體(Sleep Cycle 或 Pillow)和硬體(UP 3),進行同樣時間的睡眠,最後對比資料結果。

    具體一點

    在 2015 年 11 月 11 日(確定不是為單身狗準備的特殊節日禮物?)釋出的 5.0 版本中,Sleep Cycle 推出了基於麥克風監測之上的「聲音分析睡眠追蹤」,並聲稱這是一項擁有專利的技術。所以 Sleep Cycle 就有兩種睡眠追蹤模式,另一項為傳統的「加速度計睡眠追蹤」:

    Sleep Cycle 的傳統追蹤方式,基於透過內建加速度計探測 iPhone 的位移從而測算夜間活動幅度——即,你動了多少。Sleep Cycle 新的追蹤方式則是基於透過麥克風獲取夜間活動所發出的聲音——即,你發出了多少聲音。

    故本次試驗實際上有兩個部分:

    Sleep Cycle(麥克風)與 Sleep Cycle(加速度計)的準確度對比;Sleep Cycle 與 Pillow 的準確度對比。

    透過兩個 17 晚(總共 34 晚)的睡眠,我得到了以下資料:

    第一個 17 晚:測試 UP 3 與 Sleep Cycle(加速度計);第二個 17 晚:測試 UP 3、Sleep Cycle(麥克風)與 Pillow。睡 34 個晚上,收集資料

    UP 3 的睡眠資料介面明確給出了清醒、輕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但其中心異常醒目的百分數僅僅說明了「實際睡眠時長/目標睡眠時長」,故沒有參考價值。

    Sleep Cycle 的睡眠資料介面僅提供了以百分比形式呈現的睡眠質量,且開發者沒有明確給出計算公式,故我直接取其百分數。

    Pillow 的睡眠資料介面非常豐富,除了有相對應 UP 3 各項資料的 Awake、Light Sleep、Deep Sleep 和 REM,還有與 Sleep Cycle 一樣以百分比形式呈現的睡眠質量。

    資料分類

    在上文中我提到能獲得的所有原始資料有:

    UP 3:清醒、輕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Sleep Cycle:睡眠質量(百分數);Pillow:Awake、Light Sleep、Deep Sleep、REM 和睡眠質量(全為百分數)。

    資料處理

    由於 Sleep Cycle 是以百分數形式呈現,且無明確公式,故為了對比方便我將 UP 3 和 Pillow 都添加了處理資料:(快速動眼睡眠 + 深度睡眠) / 總睡眠,並以百分數形式呈現。

    從原理上來說此項處理並不完全科學,但本文的目的並不是以絕對的科學為出發點,而是透過折線圖走勢的對比探究相對而言的精確。

    最終能得到的所有資料如下:

    第 1 個 17 天:

    第 2 個 17 天:

    有了資料,再分析

    UP 3 與 Sleep Cycle 的「加速度計」和「麥克風」對比

    由於不能同時開啟加速度計和麥克風的監測,Sleep Cycle 的 2 項子資料分別是在 1、2 兩個 17 天中分別進行的,分開對比:

    我將 2 個時間段內的 UP 3 和 Sleep Cycle 的睡眠質量(百分數)分別做成折線圖:

    紫色代表 UP 3,橙色代表 Sleep Cycle;17(1)代表「加速度計」,17(2)代表「麥克風」。

    很明顯,透過「加速度計」監測的結果多次出現交叉點,而透過「麥克風」監測的整體走勢則較為相似。

    Pillow 與 Sleep Cycle 的「麥克風」對比

    由於 Pillow 的原始資料就為百分比,故我直接將 REM 和 Deep Sleep 相加:

    在 Sleep Cycle 內部對比之後,我選出麥克風的資料與 Pillow 進行對比:

    紫色代表 UP 3,橙色代表 Sleep Cycle,紅色代表 Pillow;三項資料都是基於第 2 個 17 天,也就是說我手上帶著 UP 3、將 iPhone 同時開啟 Sleep Cycle 和 Pillow。

    乍一看感覺差別不大,確實,差別不是很大,但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即使 Pillow 在第 2 天與 UP 3 有了相交點,但相比於 Sleep Cycle,Pillow 的整體走勢與 UP 3 更為接近,尤其是在第 3 天至第 13 天之間,Sleep Cycle 的上下波動更為明顯。

    Pillow 進一步分析

    由於 Sleep Cycle 的資料僅侷限於總睡眠質量(百分數),所以對其的探究也只能止步於此;而上文中也提到了,Pillow 的各分項資料是與 UP 3 一樣的,所以我又將 Pillow 的 Awake、Light Sleep、Deep Sleep 和 REM 與相對應 UP 3 的清醒、輕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進行了對比:

    由於 Pillow 的資料是以百分數的形式出現,故我將 UP 3 的分鐘數轉換成了百分數進行對比:

    紫色代表 UP 3,紅色代表 Pillow: 清醒(Awake):走勢基本一致;輕度睡眠(Light Sleep):前期走勢相似,後 4 天波動明顯;深度睡眠(Deep Sleep):雜亂無章;快速動眼睡眠(REM):更加雜亂無章。

    從清醒與輕度睡眠走勢大體一致、而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基本無參考價值來看,我認為 Pillow 睡眠監測的準確度完全是基於輕度睡眠主宰的基礎之上(因為在與 UP 3 相對比的過程中採用的「深度睡眠 + 快速動眼睡眠」恰恰就幾乎等於輕度睡眠的補角)。簡而言之就是:

    你夜晚會翻身的那些時間就是你睡眠質量不好的時間,Pillow 將它扣除後,剩下的就是實打實睡眠質量好的時間段。至於「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別想了,App 是區分不出來的。

    結論Sleep Cycle 中,麥克風監測比傳統監測(加速度計)方法更為準確;Pillow 比 Sleep Cycle 略為準確。

    因此,App 進行睡眠監測是可行並且有很大可取之處的,它們的原理都是基於透過監測你夜間的身體活動得出你是否處於輕度睡眠,進而得出深度睡眠 + 快速動眼睡眠,倘若你想更進一步區別深度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最佳的方式還是購入可穿戴裝置。

    至於 Sleep Cycle 和 Pillow 的選擇:

    Sleep Cycle:免費 + 內購訂閱,¥ 12/年,高階版可獲得線上備份、睡眠輔助與備註、醒來心情與心率等功能;Pillow:免費 + 內購(¥ 30),高階版可獲得詳細統計圖表、3 種小睡模式、睡眠錄音播放完整許可權等功能。

    最後,給出我的建議:如果沒有對長期資料趨勢檢視的需求,免費版的 Pillow 就夠了,不僅單日資料豐富且準確度和顏值都很高;至於高階版的選擇,就看你是想成為年費會員還是「一次購買終身使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