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7387717188

    1)適當休息,進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瀉劑,可給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複方樟腦酊4ml,每日3次。

    (3)解痙劑,可用阿托品0.3~0.6mg,每日3次;普魯苯辛15mg,每日3次。

    (4)按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但病情要長。也可用3%黃連素液或5~10g大蒜浸液2 00ml,保留灌腸,每日一次,10~20天為一療程。其他治療同急性腸炎。

    (5)精神性腹瀉者,可用利眠寧10mg,每日3次;苯巴比妥15~30mg,每日3次。

    慢性腸炎的常用藥物如何?

    (1)消炎止痛:細菌感染,除選用致菌培養有效抗生素外,可選用黃連素0 3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3片,每日3次;胃腸靈4片,每日3次。病情出現發熱、脫水、休克可適當選用抗生素,必要時輸液輸血或吸氧。

    (2)解痙止痛:阿托品0.5~1mg,或645-2,5~10mg,肌肉注射;或普魯苯辛15~30mg,日3次。

    (3)止瀉劑可選用,次碳酸鉍1~2g,每日3次;複方樟腦酊4mg,每日3次。

    (4)精神性腹瀉者,可服利眠寧10mg,每日3次;或眠安寧1片,日2次。

    中醫對慢性腸炎是如何認識的 ?

    祖國醫學無慢性腸炎的病名,但根據其病的臨床特點,屬中醫學的慢性腹痛、慢性腹瀉範疇。其發病原因可見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和肝氣乘脾、瘀阻腸絡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密切相關。其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胃腸功能失調為輔,致氣血逆亂,臟腑失調,陰陽不和等病理變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走於大腸洩瀉為其臨床特點。

    (1)脾胃虛弱

    久病不愈或寒溼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虛弱。脾為中土,喜燥惡溼,主運主升。胃乃腑臟,喜潤惡燥、主受納主降。兩者相輔相成,一納一運,燥溼相濟,共同完成吸收轉運水谷功能。今脾胃虛弱,清濁不分,升降失和,致氣機逆亂,致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滯內停,腸腑混濁而下,遂成本病。

    (2)腎陽虛衰

    腎為先天之本,又為命門之火髒,主一身陽氣,具有溫煦、氣化、推動氣血、臟腑的功能。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脾陽得不到陽氣的溫煦,致脾腎陽虛,陰寒積盛,胃關不固,中氣下陷,運化失司,久瀉不止,疼痛纏綿,致發本病。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病機是如何認識的?

    (1)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於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和房事過度而致脾肝腎功能障礙。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為水穀之海。肝主疏洩、肝氣條達,則疏洩有利於脾胃之氣的升降。腎為先天之本,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而致洩瀉遂成本病。

    (2)病機:①病位:本病在脾胃,與肝腎關係密切。②病性: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胃肝腎之氣失司為本,導致清濁不分,升降失和,混雜而下,並走大腸洩瀉為標。③病勢:本病的發生是以先天之氣不足、肝失疏洩、脾胃失和,氣機升降逆亂為主,漸及它髒,臟腑失調。以洩瀉、腹痛、腸鳴為臨床特點。④發病: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腎陽不足、肝失疏洩,致消化、吸收發生障礙而致洩瀉。病情反覆發作,時輕時重,纏綿難愈,病程較長。

    怎樣辨治脾胃虛弱型慢性腸炎?

    症狀: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納呆食少,食後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脾胃虛弱而致瀉下,主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所致,故見大便溏瀉,完谷不化;脾虛不運,則納食減少或食後脘悶不適,久瀉不止;脾胃氣虛,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黃,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均屬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朮散主之。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苡仁理氣健脾化溼,是治療脾虛洩瀉的常用方藥。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中氣下陷,而兼有脫肛者,可投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肝氣乘脾型慢性腸炎的辨治如何?

    症狀: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鬱腦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腹痛,腹瀉,舌淡紅,脈弦。

    分析:七情所傷,情緒不穩,激怒之時,氣機不利,肝失條達,橫逆乘脾,失其健運,故腹痛則瀉。肝氣不舒,疏洩失常,故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均為肝旺脾虛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藥:痛瀉要方為主。

    方中白朮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共奏疏肝解鬱,健脾止瀉之功。

    怎樣辨治脾腎陽虛型慢性腸炎?

    症狀: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分析: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見臍腹作痛,腸鳴而瀉,瀉後自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均屬脾腎陽虛不足之徵象。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理中湯合四神丸。

    四神丸中補骨脂補腎陽;肉豆蔻、吳茱萸溫中散寒;五味子收斂止瀉。配合理中湯溫中健脾,主治脾腎虛寒之腹瀉。如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宜加入益氣昇陽及收澀之品,如人參、黃芪、訶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殼之類,亦可合用桃花湯以固腸收斂止瀉。

    瘀阻腸絡型慢性腸炎如何辨治?

    症狀:洩瀉日久,瀉後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面色晦滯,口乾不欲飲,舌邊有瘀斑或舌質暗紅,脈弦而澀。

    分析:洩瀉日久,病邪入絡,血瘀腸絡,不通則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瘀阻氣滯,故有瀉後不盡之感;口乾不欲飲,面色晦滯,舌邊有瘀斑,舌質暗紅,脈弦而澀,均為瘀血內阻之徵。

    治療:化瘀通絡,和營止血。

    方藥:少腹逐瘀湯主之。

    方中以蒲黃、五靈脂與當歸、川芎配伍為君藥,合元胡、沒藥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乾薑溫經散瘀,使腸絡瘀血得散,則洩瀉腹痛而止。若氣血瘀滯,化為膿血,大便挾有赤白粘凍,可與白頭翁湯合用,以清熱涼血,利溼解瘀。

    中醫對慢性腸炎的辨證要點有哪些方面?

    (1)辨病緩急:慢性洩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遷延日久,每因飲食不當,勞倦過度而復發,常以脾虛證為主。或病久及腎,出現五更洩瀉,腰膝怕冷,是命門火衰,脾腎同病,治療則脾腎同治。

    (2)辨病重:一般洩瀉,若脾胃不敗,飲食如常,多屬輕證,預後良好。若洩瀉不能食,形體消瘦,洩下無度;或久瀉滑脫不禁,致津傷液竭,則每有亡陰、亡陽之變,多屬重證。《中藏經》說:“病洞洩不下食,脈急則死。”可見能食與不能食,對於權衡洩瀉的輕重有重要意義。

    (3)辨寒虛:凡病程較長,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屬虛證。糞質清稀如水,腹痛喜溫,畏寒脹冷,完谷不化,手足欠溫,多屬寒證。

    (4)辨兼挾證:瀉而兼有惡寒自汗、發熱頭痛、脈浮者,為挾風;洩瀉發生在炎夏酷暑季節,症見身熱煩渴、頭重自汗、脈濡數,為挾暑;洩瀉而兼脘腹痞悶,噯腐酸臭,為挾傷食。

    慢性腸炎的預後如何,如何進行預防保健?

    (1)預後:慢性腸炎經過及時適當的治療,預後良好;如長期反覆腹瀉,致脾胃氣虛,病久及腎,病情加劇。若腎虛進一步發展,既不能溫運脾陽,又不能固攝於下,而致洩瀉無度,則病情趨亡陰亡陽之證,預後多不良。

    (2)預防:要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使脾旺不易受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蒼蠅,加強飲食衛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要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3)保健: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湯、粥湯等。若虛寒腹痛洩瀉者,亦可予以淡薑湯飲之,以溫振脾陽,調和胃氣。忌食辛辣炙 B032、肥甘厚味之品。在有條件情況下,配合紅外線,蠟療、拔火罐、針灸、氣功等療法,以提高療效。另外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強烈刺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B、C、D、E、F杯罩…多大是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