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八星座

    亞歷三大東征主要靠掠奪被佔區人民來實現的,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先是古埃及巴比倫古希錯,新巴比倫,在波,斯帝國強大之時成了亞非歐的大帝國,馬其頓強大以後向東方擴張,主要是和波斯帝國作戰,佔了小亞細亞,兩河流域,埃及然後向波斯本土進軍佔了波斯的全土地還向東攻佔阿富汗巴基斯坦,北印度的一部,分,.甴幹當時主要是騎兵及重鎧甲兵所以,一邊點領一邊掠奪軍糧還有驅使佔領區為其提供,,騎兵的流動行,古代以冷兵器所以只要騎兵在戰勝就能奪取軍糧,就是這樣征戰的,但是隨著反抗的加劇,亞歷山大一死,帝國土崩瓦解

  • 2 # 海鏡清

    亞歷山大東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戰爭,征服了波斯(伊朗)、埃及、小亞細亞(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兩河流域(伊拉克、敘利亞)。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在東征時非常重視後勤保障問題,所以他堅持了以下原則,以確保遠征軍能夠獲得足夠的給養。

    一、計劃行軍路線時必須選擇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區。例如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向波斯腹地巴比倫尼亞與伊朗高原進軍時,為保證給養,他把進軍路線選在底格里斯河東岸人煙稠密地區。這裡既有高產的農業區,又有發達的城鎮運輸網便於收集物資,還有水量充沛的河流滿足人員牲畜的飲水需求。這樣,他透過徵集(搶掠)或從城市購買就可以輕易實現軍隊的補給。

    無可否認的是,馬其頓軍隊作戰時的補給,主要來自於就地搶奪,那麼選擇有東西可搶的路線行軍就是必然之舉

    二、計劃的戰役開始時間正好是在收穫之前。如果早了,那麼根本搶不到多少存糧;如果晚了,反而會給敵人增加儲備。所以亞歷山大發起進攻總是會選擇秋季,當冬季到來後,他就會把部隊分散到各物資豐富的區域就食越冬,同時也可以增強自己對新徵服地區的控制。

    船隻是馬其頓軍隊最重要的補給運輸工具

    三、實施遠距離機動時,儘量依靠水運。海運或者河運可以使後勤保障的壓力大大減輕,一條大型商船每天能夠運輸400噸物資,相當於4000頭馱載牲口的運輸量。在跨海進攻波斯時,亞歷山大為遠征軍準備了10天的糧食儲存,其中大多數儲存在船上,因為軍隊多攜帶1天的糧食,就需要增加1100多頭馱載牲口,而用船就方便多了。

    為了充分利用水運,馬其頓軍隊會盡量選擇海岸線行軍。同時,海岸線往往也是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的地區,可謂一舉三得

    和當時軍隊主要依靠隨軍商隊採買來保障補給品不同,馬其頓軍隊有自己的輜重部隊,可以保障短期需要。每4名士兵有1名隨從來揹負食物,同時士兵自己也要揹負食物,當然主要還是依靠馱馬和馱騾。亞歷山大跨海東征波斯時,攜帶了1300頭馱載牲口,除了糧食,它們還要運輸諸如帳篷、攻城器具、組合工具、醫藥物品以及其他軍用物資。

    馬其頓軍隊是一支精幹的職業化軍隊,儘量縮減了非戰鬥人員,也可以節省物資的消耗

    當然有時候遇到物資缺乏的戰區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但亞歷山大會盡力綢繆。例如在進攻乾旱缺水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之前,亞歷山大先派出了一支先遣部隊走在大軍前面,他們要攜帶自己的給養,負責在途中徵集更多的補給品,以建立起供大軍所需的儲藏所。此外,還在小溪上建起了堤壩,使溪水增加3倍的水量,為大軍提供飲水。正是做了這些準備,亞歷山大才能夠順利透過原先既無食物又無飲水的地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雞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