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東北每日雜談

    關注Julie略略略,每天為您講述二戰名將故事,站在名人的視角瞭解屬於他們的那段歷史!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東方戰線”主要包括以下區域。

    佔領波蘭東部,並於1939年10月初將其正式併入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加盟共和國。發動戰爭迫使芬蘭割讓領土。1939年10月,蘇聯藉口列寧格勒距離芬蘭邊境只有32公里,因而要求芬蘭割讓或租借臨近列寧格勒的領土,遭芬蘭政府拒絕。11月30日蘇軍入侵芬蘭,蘇芬戰爭爆發。芬蘭割讓 42000平方公里領土給蘇聯。蘇聯還以30年期限“租借”了芬蘭的漢科半島及其附近島嶼作為軍事基地。兼併羅馬尼亞東部領土。蘇聯政府以羅馬尼亞政府的政策嚴重威脅蘇聯西南部邊界安全為由,提出了對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的領土要求,羅馬尼亞被迫屈服,蘇軍佔領了這兩個地區,並將其作為摩爾多瓦加盟共和國併入蘇聯。兼併波羅的海三國。蘇聯以武力威脅先後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在三國駐軍並建立軍事基地。1940年8月初,三國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從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蘇聯透過上述行動佔領的地區構成了蘇聯的“東方戰線”。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時間節點: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而蘇德戰爭正式爆發於1941年6月22日。

    在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間,德國和蘇聯的關係並不是後來的敵對關係,反而由於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而保持類似於同盟的友好關係。

    於是在我們熟知德國發動二戰閃擊波蘭,並對北歐、西歐、南歐進行逆時針打擊的同時,蘇聯不僅與德國共同滅亡了波蘭,還趁機吞併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侵略芬蘭,割佔芬蘭部分領土,獲得波蘭漢科半島租借權,同時佔領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生生的將國土向西推進300至400公里,擴張領土46萬平方公里,這些被佔領的區域就稱作蘇聯的“東方戰線”。

    “東方戰線”蘇聯佔領的領土

    蘇聯人為什麼要建立“東方戰線”呢?

    蘇聯人建立“東方戰線”除了戰鬥民族天生對於土地的貪婪,儘量將勢力向西拓展的天然本能之外,還有深層次的歷史原因。

    蘇聯的1939年至今1940年向西侵略拓展的“東方戰線”包括的區域,在沙皇俄國時代都是俄羅斯數百年來侵佔了的西方領國的領土,1917年沙皇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沙皇俄國政府垮臺,原來被征服的芬蘭獲得獨立、比薩拉比亞地區也趁機加入羅馬尼亞,新上臺的布林什維克面臨內外交困的諸多問題,為了退出一戰,被迫與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除支付鉅額戰爭賠款之外還將沙皇俄國時期征服的波羅的海三國、東部波蘭、烏克蘭西部、白俄羅斯西部割讓給德國。

    1918年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將德軍退出上述地區,波羅的海三國獲得獨立,波蘭復國,緩過氣來的蘇俄還曾與波蘭發生戰爭,爭奪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不過遭到失敗。

    20世紀30年代,蘇聯經過社會主義集中建設,實力迅速增長,重新成為歐洲軍事強國,在納粹德國重新崛起,對外擴張,咄咄逼人,而英法等國紛紛綏靖退讓的背景之下,德國和蘇聯有了諸多共同利益,於是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向西向發動進攻,吞併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侵略芬蘭,割佔芬蘭部分領土,獲得波蘭漢科半島租借權,同時佔領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幾乎1918年《佈列斯特和約》喪失的領土全部收回。

    1918年蘇俄與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割讓的領土

    蘇聯人當然要建立“東方戰線”終究是自食其果

    透過建立“東方戰線”,蘇聯將國土西線防禦大幅西移,確實是加深了戰略縱深,這也直接造成蘇聯和德國直接接壤成為鄰國,蘇德兩大強國之間喪失了緩衝區,蘇聯線上新佔領地區佈置大量的兵力,更引起了希特勒的不安,為日後希特勒改變進攻方向,轉而進攻蘇聯埋下了伏筆,也正是蘇聯將重兵集結與西線,結果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閃擊蘇聯,對西線蘇軍近分割包圍,造成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數百萬軍隊的嚴重損失。

    而且由於蘇聯侵略,引起了羅馬尼亞、芬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的不滿,於是羅馬尼亞、芬蘭加入軸心國進攻蘇聯,波羅的海三國的當地人也視德軍為“解放者”紛紛加入德軍,參與對蘇聯的進攻,這些都給蘇聯造成極大困難。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說二戰初期的主角是誰,大家一定會認為是蘇德兩國;要說他們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簽訂邊境友好條約的一系列舉動,一定會讓人們誤認為他們是在合作,是“盟友”。

    那麼這些表面的現象其實都在掩蓋一個事實。

    蘇聯是XTL打擊的重點目標,而他們對XTL的“瘋狂”舉動和野心也在積極地應對著。於是,暗地裡,兩個國家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彼此戒備。

    入侵波蘭戰役後,XTL將目光轉向了北歐的丹麥和挪威;而莫斯科則為了擴大防禦德軍入侵的空間,要構建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新的“東方防線”。

    那為什麼先拿芬蘭開刀呢?

    一是蘇德雙方在波蘭邊界條約簽字後,蘇方擔心德方可能會利用蘇芬的緊張關係,對其進行入侵。而列寧格勒距蘇芬邊界只有32公里,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力量,一直努力爭取和他們進行談判,提出締結蘇芬互助公約,遭到拒絕。

    二是莫斯科曾建議:租用他們的漢科半島30年,作為海軍基地,並把靠近列寧格勒的疆界向北移20至30公里;作為交換條件,以兩倍於上述土地面積的蘇方領土讓給他們。依然被拒絕,談判破裂。

    更為重要的是,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還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內容是:將兩國之間的東歐各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了蘇方。也就是說,蘇聯無論怎麼對付他們,一定不會有來自德國的干擾和反對。

    好說好商量不行,大國的邏輯就剩下武力征服了。

    蘇芬戰爭爆發了。

    然而,“北極熊”的門牙被小國打掉了一顆。

    戰爭歷時三個半月,由於蘇軍估計不足,兵分四路,從整個邊境地區入侵該國,力求在短期內速戰速決。結果熟悉地形的芬軍靈活出擊,在南部主戰場上殲滅其兩個師,其他戰線均受阻不前,最後只攻佔了北端的佩特薩姆港。

    小國的頑強,蘇軍的失利,讓最高統帥部非常惱火,重新調集三四十個師,由鐵木辛哥指揮。經過三天激戰,蘇軍終於突破 “曼納林防線”,迫使他們重開談判並簽訂和約。規定:卡累利阿地區的邊界線北移150公里;租用漢科半島及其水域30年,作為海軍基地,莫斯科每年付租金800萬芬蘭馬克。

    蘇軍雖然以勝利而告終,但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在道義上,他們是入侵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最終被國際聯盟開除。在軍事上,人員損失巨大,傷亡約20萬人,其中6萬餘人被擊斃,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該國全境的目標。

    而芬軍由於不懈的抵抗,不僅保住了主權沒有被吞併,還贏得了各國的讚許和國際聲望。另外,蘇軍在此戰中的表現太爛,這讓XTL對發動侵蘇戰爭的企圖更有信心,並聯系芬蘭加入,最終奪回失去的土地。

    在小國的受挫,並未阻止其東方戰線的建設。

    解決了列寧格勒地區的防務問題後,蘇聯分別與該地區接連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個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簽署了“互助公約”。

    1940年春夏,德國侵佔了北歐的丹麥和挪威,並在西線連連得手後,企圖吞併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作為侵蘇戰爭的前沿跳板。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完成“東方防線”,以改善國家的戰略地位,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於是,蘇軍進駐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宣佈吸收三國加入蘇聯。

    1940年6月下旬,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北布科維納和比薩拉比亞。至此,從波羅的海至黑海的“東方防線”完成,蘇聯西部國界向西推進了三四百公里。

    由此,二戰初期,兩個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憑藉軍事和經濟實力,強行干涉、控制小國、弱國的內政外交,在世界或地區稱霸的政策和行為。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霸權主義。

    小國容易安寧,因為在他們眼裡有著足用的領土;而大國頻繁作戰,只是因為他們永遠不能得到滿足——他們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泡打粉小蘇打發酵粉幹酵粉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