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樵夫廣微子
-
2 # 花貓劉雨昊
曾國藩出生在湖南是一個普通家庭,有很多人說曾國藩很笨,確實是這樣的,有一個故事充分的講明瞭曾國藩,說有一天,曾國藩在屋裡讀書,一個賊去參加偷東西,賊在曾國藩書房的橫樑上等著,心想等你睡覺了,我就偷東西,曾國藩在背課文背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小偷在橫樑上聽著,都背到半夜了,曾國藩還是沒有背下來,最後小偷急了,跳下來,對曾國藩大喊,我都背下來了,你還沒背下來?
就像曾國藩家書裡寫的一樣,她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曾國藩,至今知道玄降為先,他選的將都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人,曾國藩,的部隊基本以湖南人為主,因為湖南人都是老鄉,所以在文化溝通上無障礙,更能團結到一起殺敵。
第二是相應的待遇非常優厚,他們的工資是其他軍隊的兩倍到三倍,對待士兵們也非常好經常做大型演練,
-
3 # 用心感動人生
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就是多維度打造自己的競爭力,每次跨界的學習,就是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曾國藩並非天資聰明之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才略太欠”,是個“書憨”,即書呆子。曾國藩對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評價自己“生平短於才”、“自問僅一愚人”。但就是由這樣“鈍拙”的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卻表現出了異於任何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說,他的信念、他的抱負、他強烈的救世意識,以及他執著地將自己的理念付諸行動所形成的強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領導力的核心。Tip 1理念—曾國藩的領導藝術雖不無權謀因素,但其核心卻是“忠義血性”的儒家理念。曾國藩生於雍、乾後,舉國風氣的敗壞,幾乎達到了頂點。而在曾國藩看來,最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統治階級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慾橫流。因此,曾國藩與羅澤南等人,宣講舉世都不宣講的儒家學說,以傳承聖人的價值體系為己任,最終排除千難萬險,成就了“以轉移社會風氣來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業。Tip 2用人—尚樸實,耐勞苦。任何理念最終都需要認同理念的人去實現。曾國藩從最根本的選人環節入手,提出軍官一定要選“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兵勇則一定要選“樸實而有土氣之農夫”。曾國藩的用人,從表面看來迂闊笨拙,其實正是他的過人之處。Tip 3治事—大處著眼,小處下手。管理最忌諱的就是全無實際而空談誤事。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曾國藩的管理風格亦是以“勤、實”二字為核心。他認為,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Tip 4作戰—扎硬寨,打死仗。曾國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勝的戰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對手的智商,由此發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穩慎徐圖,穩紮穩打,反而一步步地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佔盡了上風。Tip 5組織文化—還我真面,復我固有。曾國藩說過:“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在曾國藩的身體力行之下,湘軍形成了一種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援的組織文化。這種坦誠相待的“湘軍精神”,也是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來源。Tip 6心性—成敗聽之於天,譭譽聽之於人。任何一種理念的踐行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與障礙。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充滿了挫折與逆境,但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的意志力量堅持到了最後。曾國藩說:“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聰明,只會得利於一時;拙誠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於長遠。正如梁啟超評價的那樣,曾國藩並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認為是最遲鈍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達到了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的境界。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盡百千險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以下是曾國藩關於領導力的經典名句,非常值得珍藏!1. 人必誠,然後業可大可久。2.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3.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4. 禁大言以務實。5. 功不獨居,過不推諉。6.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7. 以體察人才為第一。8. 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9. 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10.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預為之計。
-
4 # 鄔斯大人
字|1000字,閱讀用時3分鐘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位居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洋務運動領袖,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
曾國藩自幼聰明,二十七歲考中進士,但真正展現個人才幹則是在他四十歲之後,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代表。曾國藩一生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主要功績是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改革這兩方面。
曾國藩創立的湘軍是晚清時期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武裝力量,也為清朝結束內戰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那麼他是是如何培養出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呢?
曾國藩從湘軍招募、日常訓練、武器裝備、思想建設及作戰技巧等方面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和體系。
第二,啟用同鄉或具有師生、同學、親友關係的儒生為新軍將領,便於管理、領導和指揮。
第三,建立完備的軍隊編制,嚴控軍隊數量,提升團隊作戰力量。
軍隊編制以明朝戚家軍作為參照,建立陸軍、水師,以營作為基本戰鬥單位,每營士兵在五百至六百人之間。湘軍總體兵力很少,與太平天國想比完全不具備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兵不在多而在精,所以湘軍非常重視總體戰鬥力建設,儘量克服規模不足的弱點。
第四,軍隊武器配置方面,較為全面,綜合實力較為強悍。
既有傳統的冷兵器,例如長矛、短劍,也有比較新式的火器,如鳥槍。水師上除了火槍、刀矛,也配備了自西方進口的大口徑火炮,火力較為強大,武器也較為先進。
第五,除了湘軍的硬體配置完善、強大以外,軟體建設上也是一流。
軍隊訓練上,曾國藩非常重視部隊的思想文化建設,借用儒家禮教與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使其成為軍紀嚴明、思想統一的軍隊。
第六,講究戰術戰法,善於總結經驗,揚長避短。
湘軍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都缺乏實戰經驗, 這使得其在對農民軍作戰的初期吃了很多虧,但是曾國藩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揚長避短,主張反客為主、以逸待勞,不主動進攻,採用防守戰術應對太平天國軍隊。 湘軍作戰,每到一地,必先深溝高壘,嚴密佈防,然後再思作戰,而且一般都堅守營盤,決少主動出擊。這種戰術看似笨拙、被動,但卻很好的規避了湘軍的軟肋,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最大。
湘軍戰術戰法上做的最好的就是揚長避短,將自己相比與農民軍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其善於扎硬壘、打呆仗,戰法看似笨拙,但卻非常符合湘軍的實際情況,所以他們能在對太平天國的作戰中越戰越強 ,最後終於取得勝利。當然在雙方作戰後期,湘軍的損失也不小,但相比太平天國總體的巨大損失顯然要好一些。
無論是湘軍組建、武器配備還是戰術戰法、部隊訓練及建設,湘軍都有別於已經墮落、腐化的八旗軍。如此高標準、嚴要求、講戰術的地方漢人武裝很好的抓住了太平天國農民軍的軟肋,發揮自身優勢,因此最後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湘軍也因此成為清廷維護統治的中堅力量。
回覆列表
曾國藩認為,“打造軍隊,首在揀選將才,而揀選將才,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也就是說:打造一支有精神的團隊,首在挑選將才,必須要找有深遠智慧謀略的人,而且要號令嚴明,能耐勞苦,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才是最好的人選。
對於治兵的才能,他認為不外乎“公、明、勤”這三個方面,如果辦事不公正,賞罰不明,士兵就不會心悅誠服;如果不勤於職責,軍營裡的大小事務便會堆積,難以處理。同時,要不怕死,與敵人對陣時,才會身先士卒,士兵才能為你所用。
“治軍之道,以能戰為第一義。”曾國藩認為能戰是最重要的事情,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敵人突圍,無法抵禦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會毀於一旦。第二重要的是能愛民,第三重要的是讓上下官紳都和睦。
曾國藩直截了當提出的“能戰”,和現在經理人掛在嘴邊的“執行力”可謂異曲同工。對曾國藩而言,最顯露其“執行力”的戰略,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戰,當年,曾國藩調動湘、淮軍7萬餘人分兵十路,包圍天京。期間,曾國藩實施堅壁清野、挖地道、合圍、各個擊破等策略,歷時一年多,攻克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