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說來其實是沒用的。首先要說明美蘇在海軍上的差距,蘇聯在二戰後到解體這段時間。因為各種原因,蘇聯的水面艦艇,比如航母就一直落後於美國。大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赫魯曉夫開始擴張水下的核潛艇力量。

    但另一方面來說,好像蘇聯海軍在建軍思路上就有問題。我們知道,二戰後,很快就進入導彈時代。雖然蘇聯海軍也在發展導彈艦艇,但蘇軍建造的艦艇,就比如中國買的現代級驅逐艦。這種軍艦還是在蘇聯解體前夕建造的。其作戰思路,說到底,還是海上拼刺刀的套路。如果敵我軍艦相遇,在近距離的水面上發射導彈。海戰模式其實和二戰海戰沒太大區別。而當時,美軍已經在發展超遠距離攻擊了。也就是在,看不到的地方打你。

    其實蘇聯海軍是吃虧了。

    好像也正是這兩層關係吧。蘇聯後來擴充的戰略導彈的目的,可以說也是為了遮掩自己這個缺點吧。

    可以這樣假設。比如蘇聯海軍不會與美國海軍交手。那就是需要陸地上的導彈攻擊了。成功率雖然高,但問題是,一旦蘇軍真的開展“飽和戰術”,將美軍航母編隊摧毀到海底。那很快,蘇軍用來打擊美軍航母編隊導彈基地就會被美軍報復。那很可能是得不償失的了。

    再者說,可以惜摧毀美軍航母編隊當然可喜。但是,美軍好像就瞭解蘇軍這個企圖,現在美軍的宙斯盾,包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很大一部分就是以防空為主的。如果蘇軍的“飽和打擊”,第一回合要是無法摧毀美軍航母編隊。不能擊沉航母,讓艦載機不能起飛。

    那就算美國陸地導彈不報復,美航母上的艦載機編隊和宙斯盾等超遠距離打擊艦艇就要給蘇軍好看了。就算不打擊導彈發射基地。蘇聯的軍港和航母編隊可以攻擊到距離內的軍事設施,可就很難說下場如何了。

    其實,蘇聯那個“戰略導彈為主”的思想,或者說,一旦開戰的“飽和打擊”還是因為其他軍備不如美國,所以才在那方面上下功夫的。

  • 2 # Pang11089

    我認為飽和攻擊沒有過時,雖然艦隊有防空糸統但是在對戰時,有強大火力攻擊一方從空中,艦對艦,水下對艦幾方攻擊象下雨一樣雖然有雨傘防得空下防不了旁邊而且還有地下漂上衣服都溼,叫做防得小雨防不得大雨,這就是要夠量強的一方佔優勢,還有一個問題防的一方彈藥消耗用多了也用完沒有彈藥只有被捱打只能等死了,我的看法不知對否請各位大神指正!

  • 3 # 聯合防務

    這個沒有過時,而且很多國家都接受了這種戰術,包括美國海軍。“飽和攻擊”就是在很短時間內發射數量較多的反艦導彈,讓對方的防空系統應接不暇,處於“飽和”狀態,這樣就能增強反艦導彈的突防機率。比如航母編隊的防空能力如果能同時應對20枚,那麼我發射20枚以上反艦導彈就能達到“飽和攻擊”。實際上,“飽和攻擊”是個動態概念,是根據航母防空能力不斷變化的。在“宙斯盾”系統和垂髮系統出現之前,美國海軍防空巡洋艦攔截多目標的能力並不高,可能20枚反艦導彈就能達到“飽和”;但是“宙斯盾”系統和MK41垂髮系統出現,攔截多目標的能力有了飛躍,要達到“飽和”狀態,發射的反艦導彈數量就要達到80-100枚,這個難度就急劇增加了。

    發射80-100枚反艦導彈,而且還要在幾乎同一時間到達航母編隊上空,這就要求很多的發射平臺進行協同,這些發射平臺分佈很廣,有在空中的戰機,有在海上的水面艦艇,還有在水下的巡航導彈核潛艇,那麼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指揮部之間的通訊聯絡就需要很強,稍有掉鏈子就可能導致“飽和攻擊”失效。這種通訊,不僅是要求無線電資料鏈,而且還要求衛星資料鏈。考慮到機載、艦載、潛載反艦導彈在技術性能上的不同,例如速度、飛行高度、飛行路徑等有不少區別,那麼發射時機、發射陣位等都需要進行仔細的規劃。可以說,近百枚反艦導彈實施“飽和攻擊”是非常難的事情,目前世界上能夠做到的國家不超過三個。

    也正是由於“飽和攻擊”實現起來很難,所以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並不太擔心自身安全。而有一些國家在發現“飽和攻擊”難度太大之後,轉而發展高超音速反艦武器,如中程反艦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滑翔制導武器等等,像俄羅斯就發展了8倍以上音速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S)

  • 4 # 區域拒止

    飽和攻擊是目前水面以及空中力量有且僅有能夠威脅航母作戰編隊的手段。現在距離冷戰結束已經快30年了,雖然攻守雙方的技術已經提升了,不過攻守的手段依舊沒有改變。隨著垂直髮射系統以及相控陣雷達的普及,現在的航母編隊就水面艦艇防禦攔截能力上升了一個檔次。不過美華人由於標準2系列防空導彈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在攔截的末端需要火控雷達持續照射,而美國的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依舊沒有任何起色,所以美華人水面艦艇攔截防空力量還是有缺陷的。

    (美軍航母空空攔截編隊)

    美國航母作戰編隊得益於航母起降的預警機以及戰鬥機護航編隊使得美軍航母作戰編隊有著巨大的防禦圈。很少有敵對勢力能夠接近航母釋放反艦導彈。反艦導彈一般突防採用亞音速或者高速兩種。亞音速反艦彈由於速度慢其多普勒特徵弱,在高海況條件下可以貼著海面飛行;力求做到發現距離最小。同樣因為速度慢所以其推力不需要很大,也不會有空氣摩擦高溫的困擾其紅外特徵也小。這樣的導彈體積也不會太大。一次性釋放數十枚,防守方突然發現數十枚導彈飛向自己且距離不遠,要同時攔截這麼多肯定會有漏掉的。

    (圖為航母作戰編隊)

    而高速反艦導彈一般體積大射程近,採用高速掠海。發現了來襲導彈與導彈命中時間很短。就算髮現了也來不及攔截。高速反艦導彈的攔截難度相對來說也比低速導彈要高。

    (中國海軍實彈演習)

    目前中國方面有反艦彈道導彈,攔截難度極大。不過仍舊會採用多枚導彈一起進攻這樣的飽和戰術。畢竟任何艦隊都有著不俗的防空攔截能力。要想在這樣的攔截面前命中目標目前只有儘量提升單發導彈的攔截難度又同時使用多發導彈。

    (中國海軍攔截彈發射)

  • 5 # 星輝650

    飽和攻擊還是有用,但很快會過時。

    在鐳射武器面前,功效會大打折扣。

    只能用戰術彌補。

    可以先發一波真假混雜的彈頭 引誘航母鐳射開火,消耗掉第一波鐳射防護。

  • 6 # 迷彩虎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對制海權的爭奪已經到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尤其是傳統的海洋強國美國,更是在冷戰時期建立了一支以航空母艦戰鬥群為核心的強大海軍。而作為冷戰的另一極,蘇聯在爭奪制海權的時候,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正面對抗美軍的航母艦隊。如何能最有效的遏制甚至消滅美國航母,就成為了蘇聯海軍的頭等大事。

    蘇聯人在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之後提出了著名的“飽和攻擊”戰術,即採用大密度、連續攻擊的突防方式,同時在短時間內,從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向同一個目標發射超出其抗打擊能力的導彈,以圖有效的突破敵方防禦。

    這種方式看似很容易實現,但是現實的技術難度是相當高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導彈之間的協同問題,上百枚不同型號的導彈要在同一時間擊中同一目標,毫無疑問需要解決導彈編隊之間的資料鏈通訊技術。蘇聯曾經設想過被稱之為“領航彈”的戰術,簡單來說就是在飽和攻擊的導彈群中,有一枚事先設定好的導彈,率先爬升至高空,並開啟主動探測雷達,以獲取敵方軍艦引數,並將這些引數按照優先順序進行排序,為導彈群分配攻擊目標。由於領航彈的位置比較高,一旦被對方攔截,就會有另一枚相同的導彈自動接替其完成任務,直至全部命中目標。但是蘇聯人一直沒解決導彈編隊之間的資料鏈通訊問題,所以此戰術始終沒有真正的實用化,隨著蘇聯的解體,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這種領航彈的技術可以可以極大的簡化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的技術門檻。在面對敵方航母時不再需要冒著危險去獲得敵方軍艦的詳細引數,而是隻需要在發射前知道敵艦的大概方向和大概距離就可以採取攻擊了,如此以來,極大的增加了進行反艦攻擊的突然性。對於進攻方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但是這種領航彈最大的技術難題就是導彈編隊之間的資料鏈通訊技術了,而我們在反艦導彈資料鏈方面的研究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展開了,據媒體報道,中國相關單位已經成功攻克了導彈間資料技術。中國早在數年前就已經實現無人機叢集作戰能力,因此海外資料認為中國已經完成了低速空中無人飛行器資料鏈研製,並以此為基礎攻克了高速反艦導彈編隊資料鏈,徹底的掃清了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最後的技術難關。

    解決了此項技術後,中國的反艦導彈也可以完美實現當年蘇聯人設想的“飽和攻擊”的戰術。並作為反艦彈道導彈的完美補充,和其一起鑄成中國海防堅不可摧的長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咖啡色配什麼顏色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