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尖時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 2 # 大唐鳳凰1

    1.北方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這一天嫁出去的閨女不能回孃家,怕觸黴頭。 2.這一天在家門口點燃的蘿蔔燈不能人為得去熄滅,得讓它自然地熄滅。

  • 3 # 梔子花的品茗南冥

    正月十五的習俗1、放天燈

    元宵節放天燈也是一大民間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正月十五的習俗2、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玩龍燈、舞龍燈、龍舞,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備受各民族的崇敬與愛戴,一直被視作中國五大瑞獸之首。每至年末歲尾,或重大節日節氣,上至國家慶典,下至民間活動,都要歡歡喜喜耍龍燈,以祈求神龍降瑞,保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業興旺。

    正月十五的習俗3、吃元宵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正月十五的習俗4、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正月十五的習俗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正月十五的習俗6、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正月十五的習俗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於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正月十五的習俗8、捏生肖

    捏生肖是山東榮城的風俗習慣。一般以黃豆細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態可以即興發揮,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象徵“五穀豐登”。生肖背上都背一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纏著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為“要捻”。到元宵夜盛在盤子裡一齊點燃,大家圍著觀看,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來年大豐收。並且,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就預示著新的一年將鴻運當頭、健康平安。

    正月十五的習俗9、偷菜

    相傳元宵“偷青”會帶來好運氣,特別是偷的過程中,被人發現更是好運連連,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會敲鑼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為的就是讓別人發現。據說,被人罵得越厲害,來年就越好運氣。古時候“偷青”當晚就得把偷回來的青菜吃掉,現在一般都是第二天吃。吃了這些偷來的菜,據說能驅邪祛病,人也會變得聰明、大度、心地善良。

    正月十五的習俗10、祈娃娃

    每到元宵節,人們就可以看到虔誠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將一個個形態各異、活潑俊俏的泥娃娃帶回家。這就是河洛地區的祈娃娃習俗。祈娃娃的時間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祈娃娃習俗其實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貴子,家中人丁興旺,同時對兒子、兒媳也是一種督促和提醒。

    正月十五的習俗、拜晚年

    老話說:“正月十五拜晚年”。在傳統民俗中,“過年”泛指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這期間走親訪友統稱為“拜年”。由此來說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後“期限”,只要拜訪的時間不過十五,均視為拜年。許多人由於節日期間事情較多,忙不過來,拜年時間便往後推遲,但最遲也要在正月十五這天拜訪和送年禮,俗稱“正月十五拜晚年”。所以正月十五這天帶著大包小禮物走親訪友的很多,成為老北京街頭的一景。

    正月十五的習俗11、遊燈

    到了正月十五,樂城人就將城隍爺從廟裡抬出來,用轎子抬著城隍爺四處檢視民情,城隍爺所到之處,無不鞭炮聲聲,家家戶戶紛紛將肥雞獻上,以期來年一切順利。此外,正月十五遊燈也是瓊海的一件大喜事。

    正月十五的習俗12、看花燈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動是看花燈,早年間從正月初十開始人們就行動起來,幾乎是人人動手,家家戶戶扎花燈。到了元宵節之夜的夜晚,人們舉燭掌燈,結伴而戲。特別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數不勝數,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在今天的燈市口、鼓樓、大柵欄一帶,更是花燈薈萃,放花燈、賞花燈,燈火通明,“燈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來。

    正月十五的習俗13、聽香

    正月十五有“聽香”的習俗。古時後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在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佔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佔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甜餅或花開、月圓,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現今這種聽香行佔的習俗也已不多見了。

    正月十五的習俗14、燒旺火

    在晉陝蒙區域,正月裡均有“燒旺火”的年俗。至於旺火,有些地區燒的是竹枝,有些地區燒的是松枝,還有的地區燒的是煤炭。據老人們講,燒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驅邪祈福,當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層意思。在晉陝大峽谷一帶的山西大寧、吉縣,陝西延安府等區域,正月十五晚上,農村有在自家院裡燒旺火的習俗。

    正月十五的習俗15、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正月十五的習俗16、搶燈裘

    在海南,不過正月十五,不算過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搶燈裘”十分有趣。燈,在海南話中與“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當人們高舉著自己所扎的燈籠在村裡繞一圈,掛到村裡的公廟時,尚未孕育的夫婦就要前去搶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燈籠,求得來年能夠有孩子。待來年如願生了孩子之後,自己也要扎燈籠掛到村裡的公廟,進行還願,而這時,別的沒有生育的夫婦就可以進行“搶燈裘”的活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真照片怎麼才能做成朦朧柔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