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和現代漢語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例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被動一般就兩種方法:
一是直接靠語意表示被動。例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二就是透過被動句式表示主語的被動性質。常用的被動句式有:
①“於”句式。例如: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左傳·鞌之戰》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孫子兵法·行軍篇》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羽傳》
②“為(wéi)”句式。例如:
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蠧》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後來,“為”的被動句式又發展成“為……所”句式。例如:
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
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舉世皆濁我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④“被”字句。“被”字句應用在文言文裡表示被動的情況比較少見,多是用於口語。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詳細參照學習郭錫良、蔣紹愚主編,商務印刷館出版的《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和現代漢語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謂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例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被動一般就兩種方法:
一是直接靠語意表示被動。例如“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二就是透過被動句式表示主語的被動性質。常用的被動句式有:
①“於”句式。例如:
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履。《左傳·鞌之戰》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孫子兵法·行軍篇》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項羽傳》
②“為(wéi)”句式。例如:
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蠧》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三》
後來,“為”的被動句式又發展成“為……所”句式。例如:
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
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舉世皆濁我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④“被”字句。“被”字句應用在文言文裡表示被動的情況比較少見,多是用於口語。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
詳細參照學習郭錫良、蔣紹愚主編,商務印刷館出版的《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