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不同的活動區投放適當的活動材料
材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兒童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可為孩子創設角色區、科學區、美工區、語言區、木工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般來說,各活動區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材料。例如:積木區:大中型號的積木。需要的話,還可以有一些輔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種小動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區:各種可以根據需要而變化其用途的服裝、道具、傢俱等。
科學區:放大鏡、天平、尺子、磁鐵等工具和各種適宜於幼兒探索的材料。
操作區:桌面積木、積塑片等各種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種智力拼圖等各種拼圖及各種數學學具操作等。
語言區:圖書、錄放機、故事磁帶、木偶、頭飾等。
美工區:紙、筆、橡皮泥、膠水、剪子、各種空紙盒等製作材料。
圖書區:各種有趣的圖書。
但活動區材料的這種穩定性並不是不變的,有些屬於活動內容的材料往往需要根據幼兒的能力適當加以改變。
二、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區域材料的製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雖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護的能力,又有參加區域活動的經驗,有較強的規則意識,不需要時時處在教師視線範圍內,但畢竟是孩子,減少和消除環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對區域環境的最基本要求。
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兒從家中搜集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裡面的殘留物,時間一長會發黴,有很多的細菌。因此,教師必須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好衛生工作,把收集來的瓶、盒、罐等材料洗乾淨後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積極投入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除了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外,還要注意活動環境的安全性。如,傢俱要平穩,掛衣服的鉤子要略高於幼兒頭部等等。
三、投放蘊涵有教育價值的材料
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也就不一樣。這就使得不同的活動區具有各自獨特的教育功能。
例如,透過充分挖掘在操作區(數學區)投放積木的內涵,就可體現出多種教育價值,主要取決於積木本身的結構特徵及其所能引發的各種活動。
積木是由一個個標準的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在一套積木中每個形體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嚴格的比例關係。比如,正方體的邊長要麼與長方體某邊長度相等,要麼是其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角體必有某一邊或者與正方體邊長相等,或者與長方體邊長相等,薄立方體的厚度一定是厚立方體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圓柱體的直徑和長度也必定能找到與其相應的“夥伴”……積木的這種結構特徵使它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發展認知能力的極佳材料。積木區的教育價值還取決於積木的“開放性”特點。首先,積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無限的“可組合性”。單位積木都是一些十分簡單卻又十分基本的形狀,這些形狀可以說是各種實際物體之形狀的高度概括與抽象,因此人們可以藉助於某種想像“還原”它,即賦予它各種實際意義,這就是所謂“可塑性”的涵義,比如可以將一塊豎立的長方體想像成一個人,一座樓;將一塊三角體想像成小山、滑梯,樹冠、屋頂。正因為積木均為最基本的幾何形體,其功能不必固著在某些特定的物體或結構上,才使它具有無限的可組合性一一反覆拼搭、不斷重組。當幼兒把一塊積木擺放在不同的位置,賦予不同的意義時,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就是積木在認知方面體現出的“開放性”。
其次,搭建積木(尤其是大型積木)常常需要兒童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這可以說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開放性”。如主動尋求對方在材料上的幫助和支援,希望合作搭建,共同商定主題,協調分工合作等,並在交往中學習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處理人際關係,怎樣解決矛盾等,這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必要內容。
四、投放的活動材料要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於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學習3以內的數”這一活動,根據活動中的情況我投放了“分類盒”和“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兩件材料,其中“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加深了些難度,適合已掌握的幼兒玩;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掌握的幼兒可以透過“分類盒”繼續鞏固,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活動材料還應具有可操作性。透過操作材料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援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操作區”的“拼汽車”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兒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挫折,然後經過觀察、思考、反覆拼貼,直到成功為止。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判斷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汽車完全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輛汽車,那種成功後的喜悅更是不言而喻了。
五、投放的活動材料要避免高檔化、成品化
在活動區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上,要避免互相攀比,追求高檔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著舒服”,結果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例如,不少幼兒園不僅高價為娃娃家購買了梳妝檯、洗衣機、灶臺等裝置及服裝,老師們還加班加點地製作好各種可以以假亂真的包子、饅頭、果盤等食品,使娃娃家看起來非常像模像樣。但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卻發現,原來的利用媽媽的舊圍巾改作圍裙,尋找物品佈置房間,分工合作“買菜”、“做飯”的環節沒有了,娃娃家還剩下的,大概就是假裝吃飯、聊天打招呼了。而且,過於形象逼真的材料功能必然是單一的、固定的,這樣一來,原本完全可以隨著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改變的“角色扮演區”,現在被限制在“娃娃家”上了。這不僅限制了區域的功能,還限制了幼兒的活動,更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和自由。這可能是投資者並不希望的結果,但它卻真實地發生了。
事實上,相對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更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學習與發展。
因此,無論資金有多豐厚,人力有多充足,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都要從實際的效果出發。高投資並不一定換來高回報。
一、根據不同的活動區投放適當的活動材料
材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兒童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動作、語言、社會性等發展的需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可為孩子創設角色區、科學區、美工區、語言區、木工區和運動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動手、動腦、並且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場所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般來說,各活動區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對穩定的材料。例如:積木區:大中型號的積木。需要的話,還可以有一些輔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種小動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區:各種可以根據需要而變化其用途的服裝、道具、傢俱等。
科學區:放大鏡、天平、尺子、磁鐵等工具和各種適宜於幼兒探索的材料。
操作區:桌面積木、積塑片等各種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種智力拼圖等各種拼圖及各種數學學具操作等。
語言區:圖書、錄放機、故事磁帶、木偶、頭飾等。
美工區:紙、筆、橡皮泥、膠水、剪子、各種空紙盒等製作材料。
圖書區:各種有趣的圖書。
但活動區材料的這種穩定性並不是不變的,有些屬於活動內容的材料往往需要根據幼兒的能力適當加以改變。
二、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工作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區域材料的製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雖然孩子具有一定自我保護的能力,又有參加區域活動的經驗,有較強的規則意識,不需要時時處在教師視線範圍內,但畢竟是孩子,減少和消除環境中不安全因素是對區域環境的最基本要求。
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兒從家中搜集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忽視裡面的殘留物,時間一長會發黴,有很多的細菌。因此,教師必須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好衛生工作,把收集來的瓶、盒、罐等材料洗乾淨後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發生。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積極投入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利於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除了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外,還要注意活動環境的安全性。如,傢俱要平穩,掛衣服的鉤子要略高於幼兒頭部等等。
三、投放蘊涵有教育價值的材料
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也就不一樣。這就使得不同的活動區具有各自獨特的教育功能。
例如,透過充分挖掘在操作區(數學區)投放積木的內涵,就可體現出多種教育價值,主要取決於積木本身的結構特徵及其所能引發的各種活動。
積木是由一個個標準的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在一套積木中每個形體之間都存在著某種嚴格的比例關係。比如,正方體的邊長要麼與長方體某邊長度相等,要麼是其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角體必有某一邊或者與正方體邊長相等,或者與長方體邊長相等,薄立方體的厚度一定是厚立方體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圓柱體的直徑和長度也必定能找到與其相應的“夥伴”……積木的這種結構特徵使它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發展認知能力的極佳材料。積木區的教育價值還取決於積木的“開放性”特點。首先,積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無限的“可組合性”。單位積木都是一些十分簡單卻又十分基本的形狀,這些形狀可以說是各種實際物體之形狀的高度概括與抽象,因此人們可以藉助於某種想像“還原”它,即賦予它各種實際意義,這就是所謂“可塑性”的涵義,比如可以將一塊豎立的長方體想像成一個人,一座樓;將一塊三角體想像成小山、滑梯,樹冠、屋頂。正因為積木均為最基本的幾何形體,其功能不必固著在某些特定的物體或結構上,才使它具有無限的可組合性一一反覆拼搭、不斷重組。當幼兒把一塊積木擺放在不同的位置,賦予不同的意義時,幼兒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就是積木在認知方面體現出的“開放性”。
其次,搭建積木(尤其是大型積木)常常需要兒童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這可以說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開放性”。如主動尋求對方在材料上的幫助和支援,希望合作搭建,共同商定主題,協調分工合作等,並在交往中學習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處理人際關係,怎樣解決矛盾等,這都是幼兒社會性發展中的必要內容。
四、投放的活動材料要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動區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能為不同能力、興趣的幼兒提供適於其發展的活動環境。因此我們在活動區域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時,要注意提供難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使材料“細化”,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優勢。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於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學習3以內的數”這一活動,根據活動中的情況我投放了“分類盒”和“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兩件材料,其中“給圓點寶寶找朋友”加深了些難度,適合已掌握的幼兒玩;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掌握的幼兒可以透過“分類盒”繼續鞏固,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展。
活動材料還應具有可操作性。透過操作材料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援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操作區”的“拼汽車”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兒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挫折,然後經過觀察、思考、反覆拼貼,直到成功為止。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判斷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各式各樣的汽車完全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輛汽車,那種成功後的喜悅更是不言而喻了。
五、投放的活動材料要避免高檔化、成品化
在活動區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上,要避免互相攀比,追求高檔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著舒服”,結果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浪費,還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教育價值。
例如,不少幼兒園不僅高價為娃娃家購買了梳妝檯、洗衣機、灶臺等裝置及服裝,老師們還加班加點地製作好各種可以以假亂真的包子、饅頭、果盤等食品,使娃娃家看起來非常像模像樣。但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活動,卻發現,原來的利用媽媽的舊圍巾改作圍裙,尋找物品佈置房間,分工合作“買菜”、“做飯”的環節沒有了,娃娃家還剩下的,大概就是假裝吃飯、聊天打招呼了。而且,過於形象逼真的材料功能必然是單一的、固定的,這樣一來,原本完全可以隨著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改變的“角色扮演區”,現在被限制在“娃娃家”上了。這不僅限制了區域的功能,還限制了幼兒的活動,更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和自由。這可能是投資者並不希望的結果,但它卻真實地發生了。
事實上,相對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更有利於幼兒的活動、學習與發展。
因此,無論資金有多豐厚,人力有多充足,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都要從實際的效果出發。高投資並不一定換來高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