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動物,它不能夠保持自身的體溫恆定。受驚時,身體便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棘刺,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它的觸覺和嗅覺很發達,這意味著它非常敏感。這種動物,性格孤僻,膽小易驚,喜靜厭鬧,白天隱匿在巢內,黃昏後才出來活動。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刺蝟是一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像刺蝟一樣,時刻處於一種防禦狀態,不輕易向外敞開心扉,只有在極度安全的狀態下,才會苟且似的鬆弛下來,卸下堅不可破的外殼。竭盡全力,試圖呈現給大眾完善的一面,然而內心卻迴避競爭,逃避社交,表現出的恰恰是不堪一擊的虛弱。迴避,只是因為虛弱。我只想讓你看到,那些我生命意志中最為積極、圓滿的部分,卻可曾想,所有的美滿都有遺憾生的繭。而遺憾,於我而言,是不願被看破的殘缺。暴露虛弱,理想的自我就會被摧毀,帶來的是羞恥與自卑。【注: 以下內容的核心觀點來自《神經質人格》一書,為了更貼合問題,個人添加了一些引申,如有不當,望不吝指出】1,『承認卑微』承認卑微並不會導致痛苦,而是表達了勇氣。勇氣意味著本真,實事求是,不偽裝自己。所以,首先,要對內在的自我誠實。可能你會覺得,承認自己虛弱,豈不是自我貶低,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與我的本性不符啊!我活著的意義就是向世人證明『我能行,我並不必別人差,相反,在某些方面,我甚至技高一籌』。你現在讓我向眾人示弱,這怎麼能行呢?通常,人們有兩種方法提升自我相對價值。一是『實力碾壓同一級別的競爭對手』,二是『一開始就降低外界的期望值,透過逐漸彰顯的能力提高回升空間』。而當一個人的能力尚不足以撐起他/她的野心時,後者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先把自己放到一個最低的位置,然後蓄勢待發,做出成績,更能讓人刮目相看。所以,對於迴避型人格來說,承認卑微反而會帶來積極的力量。2,『培養勇氣』勇氣的培養不是抽象的教導,而是實踐中的磨鍊。做勇敢的事情,才能培養勇氣。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和內在的自我對話,用心辨別哪些想法來自真實的自我(相對弱小),哪些想法來自理想的自我(相對強大)。你需要做的就是『還原真實的自我,追逐理想的自我』,這就意味著你要時常徘徊在二者的邊緣,做一些『富有挑戰性,而又不至於讓人聞風喪膽的事情』。例如,選擇合適的時機,試著向真正信得過的朋友袒露心跡,說出你的困擾和擔憂。注意表達的方式以及控制交流的深入程度等等,這些細節都是你需要考慮到的。我覺得『恰到好處的表達』是迴避者解決內心衝突之前,首要去演繹的前奏。3,『實現意向單一化』。(解決迴避帶來的卑微與羞恥感)絕大部分敏感的迴避型人格,在迴避的同時,內心大都迫切地渴望透過坦然面對來提升存在感。而當自己無力承擔面對的風險,以及未知的不確定性時,迴避往往成了眼前最為安全有效的選擇,卻也是最無力的吶喊和反抗。這時,需要的意向就會產生矛盾。羞恥感,自卑感紛至沓來。當需要的意向是單一的時,會造成動作的單一,注意力集中,人是向前看的,單純和投入,人可以有效滿足需要。當需要的意向矛盾時,易形成目標混亂,不瞭解真正的需要,會造成不行動或行動的低效率,形成逃避或者透過想象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滿足是靠行動來實現的,而不是靠想法。如果不行動,需要的張力會越來越強烈,人會越來越緊張。當一個人的行為背離了內心最真切的需求時,不僅精神意志得不到表達,肉體還要承擔相應的約束,最終導致“裡外不是人”。『透過找尋最原始的動機,解釋併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自我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才會和諧統一』。這樣的自我,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將注意力從自我過渡到外界,從而解放天性,從根本上減少自我損耗。4,『尋求聯結的意義』。(包括家庭、愛人)在愛的關聯中,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情緒障礙放棄,體驗新的快樂和價值。當透過以上改變培養了自主性後,會產生兩個心理上的積極後果。一個方面是,具有做事情的積極性,透過行為的創造性,發現了愛好與興趣,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做事情的過程上和道德的愉快體驗上,自我被整合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做事者。世界的意義是積極的。另一個方面是,自主的自我,會形成穩定的高自尊,會使人熱愛和肯定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另一個情緒的變化或情緒的精神化,其內容為熱愛別人、相信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
有一種動物,它不能夠保持自身的體溫恆定。受驚時,身體便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棘刺,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它的觸覺和嗅覺很發達,這意味著它非常敏感。這種動物,性格孤僻,膽小易驚,喜靜厭鬧,白天隱匿在巢內,黃昏後才出來活動。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刺蝟是一種典型的迴避型人格。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像刺蝟一樣,時刻處於一種防禦狀態,不輕易向外敞開心扉,只有在極度安全的狀態下,才會苟且似的鬆弛下來,卸下堅不可破的外殼。竭盡全力,試圖呈現給大眾完善的一面,然而內心卻迴避競爭,逃避社交,表現出的恰恰是不堪一擊的虛弱。迴避,只是因為虛弱。我只想讓你看到,那些我生命意志中最為積極、圓滿的部分,卻可曾想,所有的美滿都有遺憾生的繭。而遺憾,於我而言,是不願被看破的殘缺。暴露虛弱,理想的自我就會被摧毀,帶來的是羞恥與自卑。【注: 以下內容的核心觀點來自《神經質人格》一書,為了更貼合問題,個人添加了一些引申,如有不當,望不吝指出】1,『承認卑微』承認卑微並不會導致痛苦,而是表達了勇氣。勇氣意味著本真,實事求是,不偽裝自己。所以,首先,要對內在的自我誠實。可能你會覺得,承認自己虛弱,豈不是自我貶低,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與我的本性不符啊!我活著的意義就是向世人證明『我能行,我並不必別人差,相反,在某些方面,我甚至技高一籌』。你現在讓我向眾人示弱,這怎麼能行呢?通常,人們有兩種方法提升自我相對價值。一是『實力碾壓同一級別的競爭對手』,二是『一開始就降低外界的期望值,透過逐漸彰顯的能力提高回升空間』。而當一個人的能力尚不足以撐起他/她的野心時,後者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先把自己放到一個最低的位置,然後蓄勢待發,做出成績,更能讓人刮目相看。所以,對於迴避型人格來說,承認卑微反而會帶來積極的力量。2,『培養勇氣』勇氣的培養不是抽象的教導,而是實踐中的磨鍊。做勇敢的事情,才能培養勇氣。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和內在的自我對話,用心辨別哪些想法來自真實的自我(相對弱小),哪些想法來自理想的自我(相對強大)。你需要做的就是『還原真實的自我,追逐理想的自我』,這就意味著你要時常徘徊在二者的邊緣,做一些『富有挑戰性,而又不至於讓人聞風喪膽的事情』。例如,選擇合適的時機,試著向真正信得過的朋友袒露心跡,說出你的困擾和擔憂。注意表達的方式以及控制交流的深入程度等等,這些細節都是你需要考慮到的。我覺得『恰到好處的表達』是迴避者解決內心衝突之前,首要去演繹的前奏。3,『實現意向單一化』。(解決迴避帶來的卑微與羞恥感)絕大部分敏感的迴避型人格,在迴避的同時,內心大都迫切地渴望透過坦然面對來提升存在感。而當自己無力承擔面對的風險,以及未知的不確定性時,迴避往往成了眼前最為安全有效的選擇,卻也是最無力的吶喊和反抗。這時,需要的意向就會產生矛盾。羞恥感,自卑感紛至沓來。當需要的意向是單一的時,會造成動作的單一,注意力集中,人是向前看的,單純和投入,人可以有效滿足需要。當需要的意向矛盾時,易形成目標混亂,不瞭解真正的需要,會造成不行動或行動的低效率,形成逃避或者透過想象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滿足是靠行動來實現的,而不是靠想法。如果不行動,需要的張力會越來越強烈,人會越來越緊張。當一個人的行為背離了內心最真切的需求時,不僅精神意志得不到表達,肉體還要承擔相應的約束,最終導致“裡外不是人”。『透過找尋最原始的動機,解釋併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自我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才會和諧統一』。這樣的自我,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將注意力從自我過渡到外界,從而解放天性,從根本上減少自我損耗。4,『尋求聯結的意義』。(包括家庭、愛人)在愛的關聯中,超越自我,將自己的情緒障礙放棄,體驗新的快樂和價值。當透過以上改變培養了自主性後,會產生兩個心理上的積極後果。一個方面是,具有做事情的積極性,透過行為的創造性,發現了愛好與興趣,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做事情的過程上和道德的愉快體驗上,自我被整合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做事者。世界的意義是積極的。另一個方面是,自主的自我,會形成穩定的高自尊,會使人熱愛和肯定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另一個情緒的變化或情緒的精神化,其內容為熱愛別人、相信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