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芷若詩詞666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

    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後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鼻祖。

    李煜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傳誦的《虞美人》。這首詩詞不加掩飾的,流露出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正由於這首詞,宋太宗得知此事後,認為李煜是“人還在心不死”,想復辟變天,於是賜李煜“牽機藥”自斃。《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這首《虞美人》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透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這首詞透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呢?過往的事,有多少還記憶猶新呢?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詞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悽楚和無奈!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裡發出的豈止是深沉地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喊。“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透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後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箇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惟李後主降來後之作而已。”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李煜《虞美人》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2 # 古津新歌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未必能完全表示南唐後主李煜的心聲,但也以宏闊的形象和境界,表達了他的萬千愁緒、感慨和悔恨。詞好,形象生動是一方面因素,詞因人貴也是重要因素。因為李煜是南唐後主,讀他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很容易讓人想起他的《虞美人》整首詞,進而聯想到他的經歷,功過,得失。所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句,形象生動,境界宏闊,表現力十分強大!

  • 3 # 讀書悟道

    他生於七夕,卒於七夕,生來浪漫,死亦不凡。歷來亡國之君,多半會遭到後世的非議,但是南唐後主李煜卻有不得已的苦衷。

    生不逢時,在李煜身上是硬傷。李煜繼位之前,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向宋稱臣。他繼位之後在面臨諸多內外困境之下,依然撐了15年之久,即使被俘,也始終時時不忘故國,日日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卻成了他的絕命詩,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何以能表達他冤屈的所有心聲呢?

    01 在帝王圈裡,最會寫詞的帝君,尤擅“離愁”味兒在中國歷史上文學造詣突出的皇帝屈指可數,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及其二子,他們在詩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恐怕只有南唐後主李煜可與其一比高下。離愁類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歷代文人墨客對離愁都是情難自已。但是在離愁詩史上,恐怕沒有人能超越一代詞人李煜了。作為一代國君,他的經歷是常人不可能經歷的,所以他的離愁比富貴人多了幾分離別,比平常人多了幾分愁緒 。

    他出生於帝王之家,自幼善詩文、工書畫,不愛皇權,為了躲避帝位之爭,自號“鍾隱”,醉心經籍、不問政事。然而命運還是和他開了個玩笑,當了個二等皇帝,他不得不屈服於強大的宋朝,在夾縫中生存,最後淪為俘虜。他的人生經歷了從天上跌入地獄般斷崖式的下降,可見他的離愁早已深入骨髓。

    《虞美人》【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02 改變不了命運,把握了自己作為一國之國,沉溺於詩詞歌賦,會擔上誤國誤民的名聲。南唐的滅亡是歷史的選擇,一個李煜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但是在歷史的洪流中,他為自己留下了重筆,用他的詩詞慰藉後人,在後人的眼裡,他只是個文學家,這大抵是對他最好的安慰。李煜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創作內容上,亡國前後成明顯的界線。他的詞改變了以往花間月下慢吟輕唱的傳統風格,開創了直抒胸臆的獨特風格。感情純真,語言自然,詞境優美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具有較高的欣賞性。此外,他還擅長繪畫、書法。他畫得竹,被稱為“鐵鉤鎖”,他的書法,被南宋文學家周密評為“法帖之祖”。李煜用他極富悲劇色彩的一生,詮釋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唯有把握自己,留得千古一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925的銀容易變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