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三不露
-
2 # 使用者1163201958491
1.首先是忠義:龐涓在打下邯鄲時依他的聰明才智他可以佔山為王,但是他沒有,在回救魏國的時候,孫臏的那種計量相信現在七歲小孩都知道那是陷阱,但明知孫臏有埋伏為什麼還要上當呢?在當時的戰國時期魏慧王已經是很信任龐涓了,是魏國給了他展示的機會,他是懂的知恩圖報的人。至於後人將他描寫的那麼卑鄙.....我想“勝者為王,敗者寇”可以解釋了。
2.孫臏和龐涓同窗好友,那麼多年都沒發現龐涓是小人嗎?再說了,鬼谷子何許人也?他不瞭解自己的弟子嗎?他為什麼要偏袒孫臏呢?就因他是孫武的後代嗎?有位仁兄說的很好,龐氏兵法 遠勝於孫氏兵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龐涓絕不是嫉妒孫臏的小人。有卓著功績的人,都有其偉大之處。我們不可 以成敗論英雄。
龐涓死的時候,那句“使豎子成名”很好的詮釋了孫臏與龐涓的國際地位。孫臏一輩子沒幹什麼事,以軍師身份提提建議打贏了兩場仗,最終使得名垂千古的成了他。這裡提供我曾經部落格寫的一篇文章給題主參考。
“圍魏救趙”是龐涓發明的公元前354年,趙國率先發兵向南進攻垂涎已久的魏國附庸衛國,魏惠王大怒,即命龐涓領兵八萬救援衛國,,龐涓帶著八萬魏宋衛三國維和部隊出發了,目標 趙都邯鄲!趙國的軍隊正在衛國嚴陣以待,卻發現龐涓的軍隊直接攻打邯鄲去了,不由大驚,趕緊回師去救,卻不想中途中了龐涓的埋伏全軍覆沒。龐涓趁勝掃清邯鄲周圍軍事據點,兵臨邯鄲城下,將其圍了個水洩不通,日夜攻城不止。史稱“邯鄲之難”。邯鄲一戰,龐涓以八萬師攻破強趙之都,從此名震天下! 即使 吳起白起,也沒有做到!
而《孫子吳起列傳》是這樣描述的: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我們可以看一下:戰爭的意圖:解邯鄲之圍。那麼邯鄲之圍解了嗎?“魏果去邯鄲。”魏國的軍隊果然離開了邯鄲。但是並沒有說“魏果去邯鄲之圍”! 我們再看看《資治通鑑》怎麼說: 十六年,齊威王使田忌救趙……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而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十八年。秦衛鞅圍魏固陽,降之。魏人歸趙邯鄲。與趙盟漳水上。——《卷二 周紀二》 原來魏國軍隊是拿下了邯鄲之後才離開邯鄲。由此可見,孫臏圍魏救趙這一計根本沒有成功。 《資治通鑑》說出了全部事實,而《史記》卻為了人物形象只說了部分事實(這是史記常犯的錯誤,比如項羽本紀的部分內容)。
以大梁城堅固的城牆、發達的水網,以及完整的水陸防禦體系,當時軍事能力並不強大的齊國根本不可能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威脅,那麼圍魏救趙從何談起!
魏國地處河南平原,基本無險可守,所以才會更加重視城牆的修築,特別是國都大梁的城防,在當時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事實上,作為戰國時代城防最堅固的超級都會,大梁城就從未被人力攻破過,後來秦國名將魏冉、白起也都曾兵臨城下,但也都只能望城興嘆,悻悻退兵。整個戰國時代,大梁城只有一次被攻破,那就是戰國末期秦將王賁引水灌城,水淹大梁3個月,直到城牆被水浸毀,秦軍才將其攻破。
田忌和孫臏想用南攻平陵來調動龐涓所率軍隊,好有機可趁,並派了不知軍事的齊城、高唐都大夫來指揮這次戰役,結果被魏平陵守軍擊敗。田忌想以此來麻痺龐涓。對於齊軍在平陵失利,有的學者認為,此進一步強化了龐涓驕兵輕敵之情緒,變得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了,而放心的將主力全力攻打趙衛,以至於後來的驕兵必敗的必然了。這顯然是把龐涓當作一名普通小將看待了。《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龐涓所率八萬甲士至衛境,就是阻擋齊國援軍的,不消滅齊國援軍主力而全力攻趙衛,這簡直是亂謀兵事。在不明敵軍主力的情況下,一個稍有頭腦的將領都不會輕易出動主力,而是冷靜分析敵情,以靜制動。退一步而言,平陵易守難攻,堅持一段時間是不成問題的,聰明的將領便可觀察圍攻平陵的敵軍規模,持續時間長短,兵力多少,透過這些資訊來判定這場戰爭的大小,並制定作戰計劃,戰或不戰,以及如何戰。結果平陵之戰齊軍被魏國地方兵輕易打敗,龐涓認識到了平陵之戰只是誘餌,因而不予理會,也沒有派兵救援平陵。
平陵之戰,齊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失去了部分士卒,而且也沒有達到調動龐涓主力的目的。齊軍大概是氣急敗壞,只得派出少量兵力西馳梁郊,分兵徐徐跟進,作出大舉進攻魏都大梁的陣勢。齊軍也是最後一招棋了。齊國只是救援趙國,不具備與魏國直接開戰的理由,所以一般不會直接攻打敵國國都,況且,魏國實力強大,以齊國一國是不敢單獨對抗魏國的。此時楚國也出兵北上攻取了魏國南端的一些城池,使齊國有了自信而西馳梁郊。
國都告急,魏惠王--要死要活的,下死命要求龐涓回援。龐涓作為一個武將,如果此時不聽命--其性質就成了,叛變,不忠不義。因此在魏惠王的一再強烈壓迫之下,龐涓無論怎樣都要回師。龐涓如何處理?龐涓使了一招虛張聲勢。大打旗號,放棄輜重,以少量兵馬日夜兼程援救大梁。這一招有效果,齊軍聞龐涓親率大軍來救援,便撤兵設伏於桂陵。齊軍以絕對主力擊敗龐涓的小股軍隊,並俘虜將軍龐涓。這次龐涓又贏了。齊軍的目的並不是擒龐涓或殺龐涓,而是消滅龐涓所率的八萬甲士。龐涓單刀赴會,為魏國儲存了有生力量,以至於在談判桌上,能挺住腰桿。從史料來看,桂林之戰,齊國雖勝,也沒有從魏國和趙國得到多少利益。
別忘了桂陵之戰後還有襄陵之戰,魏國聯軍擊敗齊國聯軍。又有多少人知道孫臏的圍魏救趙計齊人是失敗的?
根據上世紀70年出土的《孫臏兵法》,龐涓曾經於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戰中被俘,所以10年之後的馬陵之戰的統帥是魏太子申而不是龐涓。
此外,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趙國都城已破,趙魏已經簽訂了絕對有利於魏國的合約,從後來馬陵之戰中趙國的表現來看,齊國在齊魏博弈中戰略上失敗,而桂陵之戰只是小規模的戰術上的勝利。由於魏國的在趙國獲得了大量的戰略收益,所以,齊國因此迫於形勢,放回在桂陵之戰中俘獲的龐涓。
今觀《擒龐涓》篇可知,齊國沒有圍大梁之事,更是沒有救趙成功。馬陵之戰,龐涓身死,魏國國家軍隊主力是尚存的。且說“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下’”。魏太子申為主將,龐涓降為副將,孫臏何以知曉一定是龐涓先追來,而非其他將領,要知道兩國交戰可不是孫龐二人私仇之間較量。龐涓如何馬陵道敗給孫臏了?那是為了救公子申,公子申不聽龐涓的勸,長驅直入,中了孫臏埋伏,龐涓能不救嗎?今觀《擒龐涓》篇可知,齊國沒有圍大梁之事,更是沒有救趙成功。魏惠王這個人好高騖遠,龐涓的很多建議他聽不進去。當時龐涓就有先滅秦,後一統天下的絕代謀略。不為採納。而且龐涓自己寫有兵書,名曰《龐氏兵法》,裡面軍事之精妙遠超孫臏兵法。所以歷史上說龐涓想殺孫臏奪書更是無稽之談。
歷史評價龐涓,龐涓是什麼人?一人死去,改變整個戰國格局的人,一個人單挑六國聯軍的人,一個被並不真實孫臏龐涓故事醜化的人;一個不能洞悉政治前景的樸實的龐城平民代表,想成為第二個吳起的人;一個打得秦國崩潰的人;一個逼迫六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人;一個幫魏惠王制定了弱趙以聯三晉,滅秦後圖天下的戰略方針的人;一個後人曾評價“魏惠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至於國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因龐涓之一死。”的人!一個被被大秦焚書坑儒導致歷史少有記載的人!歷史就是成王敗寇!但是,成功的真的就是最強?失敗的就是水平低?孫臏是什麼人?他不是將才,只是一個謀士,而且政治野心大,從他勸諫田忌“擁兵入朝,以正齊綱”就可窺一斑啊!其實孫臏就和諸葛亮差不多,被文學和野史美化的人!
孫臏寫了本兵書就牛逼?古往今來寫過兵書的人成千上萬,只是有些人不出名所以兵書沒留下來而已(孫臏炒作成功出名了所以兵書留下來了),那些戰爭基礎知識任何一個將領都懂,把戰爭基礎知識寫出來就代表你牛逼?那謀士豈不是隻需要送給主公幾本兵書就萬事大吉了?主公不會自己買兵書看?要你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