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莊自牧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於1981年的一篇回憶已故母親的散文。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對母愛的讚美。

    母愛,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秋天的懷念》用了最為質樸的語言,表達了最強烈的情感,看似平淡的字裡行間,作者娓娓敘述著一個堅毅偉大的母親的愛。

    史鐵生命運坎坷,1969年下鄉插隊,所去的是革命老區延安,可以想象,母親在北京是怎樣擔憂千里之外的孩子。不幸降臨在三年後,史鐵生癱瘓回到北京,後來病情加重在家修養。接二連三的打擊,史鐵生情緒變得憂鬱而且容易暴怒,正是在這樣艱難中,“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母親肝病也日益嚴重,經常因為疼痛整夜無眠,可是在史鐵生面前,母親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痛楚,她用自己無私的愛,無微不至的關心呵護著孩子,努力避免因自己一不小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直至生命終了前一刻,母親依然惦記著癱瘓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不難看到母愛對作者的影響。正是這種愛,作者對待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體驗和信念。文章沒有寫悲天憫人,有的只是對母親無盡的思念。“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每一個字裡,都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即便寫秋,也暗合悲憫;寫北海的菊,也喻示其高潔堅強。“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種厚重的意蘊,使文章超越了悲壯與痛惜,將母愛昇華成一種壯美!

    壯美的母愛,作者沒有記敘母親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母親心裡無時無刻不在的唸叨:“我還有生病的兒子”,“好好兒活”!母親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整天如祥林嫂般絮叨著命運多舛,有的只是母親踏實的“做”,如果可以,我們說,史鐵生的頑強意志,絕對“遺傳”自他偉大的母親!他用最通俗的語言,思考人生,思考愛,文章沒有刻意雕琢,平實中盡顯真情與生動。正如《秋天的懷念》,作者將散文的抒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情真而意切”,正是生活,歷經滄桑和磨難的生活,才能產生如此這般盡顯真情的平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作霖在歷史上有哪些功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