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藏
-
2 # 收藏家雜誌
中華民族在8000年前開始琢玉成器,並由此形成以玉器為載體的中華玉文化,玉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清乾隆時期——鼎盛中的巔峰階段。明清兩代玉器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雕琢之精、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後的,每件玉器上都濃縮著時代的氣息,每件玉器上都烙印著時代的特徵,每件玉器的造型、紋飾均昭示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工藝特點。清代宮廷玉器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明代宮廷玉器遺存下來的。
明 雙龍耳乳釘紋碧玉簋口徑11.4、足徑7.2、高8.3、最寬處18.7釐米。此玉簋圓形,侈口,微束頸,圓鼓腹,矮圈足。簋兩側置對稱式龍首口吞柱式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頸部前、後中間處各浮雕一對稱片狀獸頭;中間片狀獸頭和兩側的獸耳間各有一組凸戟,前後共有四組凸戟;獸頭、凸戟和獸耳間均飾有一陰線夔紋,頸部一週共有八個。圈足外側中間有一圈凸起弦紋。這件玉簋是明代仿古玉器,仿流行於商周時期的青銅簋。簋最早在商代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它既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青銅時代的重要禮器。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二簋三鼎,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明 雙龍耳獸面紋青玉爐口徑13.2、足徑8.7、高6.3釐米。青玉,有沁色。仿簋樣式,圓形,敞口,龍頭口吞柱式耳,腹部扁圓、微鼓,圈足。口沿下、頸部中間有一凸起的浮雕獸頭,獸頭和兩側的龍耳間各有一凸戟。腹部為獸面紋和竊曲紋。明 玉蘭花式白玉洗長11.3、寬10.3、高5.9釐米。白玉質,區域性有沁色。洗口呈盛開花形,花瓣上下複式疊壓,弧壁。玉洗外側鏤空雕琢花枝,右側以粗壯鏤雕的枝蔓作洗柄,枝蔓和花葉以洗柄為起點向洗底和左側洗身延伸。腹外環繞鏤雕翻卷的枝葉既裝飾了洗身,又起到了洗足和洗柄的作用。明 龍首白玉帶鉤最早的玉帶鉤見於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它從具有束衣功能的實用物逐漸演變為裝飾、賞玩之物。玉帶鉤通常用料考究,雕工精緻,造型構圖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龍首白玉帶鉤,長12、寬1.9釐米。玉料為新疆和田白玉,玉質溫潤、細膩。鉤首的龍頭作回頭狀,龍首線條流暢、柔和,龍嘴完全閉合;鉤身為修長琵琶腹,光素無紋;背有一花瓣狀圓鉤鈕。帶鉤比例協調,簡潔大方。除了明代宮廷遺存,各級官員的進貢,以及宮廷組織生產的玉器,也是清代宮廷玉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 群仙祝壽獸耳活環青玉扁瓶口徑7.5×4.9、腹徑15.5×7、底徑7.6×4.5、高30.4釐米。扁瓶直口,口邊飾回紋,頸部飾獸面紋和蓮瓣紋。頸部左右兩側置對稱獸吞式雙耳,耳中套橢圓形活環。瓶身側面中間位置亦是獸面紋。腹部正面浮雕一株帶紅色玉皮的桃樹,桃樹樹幹粗壯回曲,枝繁葉茂,九枚碩大飽滿的桃壓墜枝頭;腹部背面上方浮雕翠竹,下方則為壽石和數株水仙花。桃寓長壽,九桃寓九世之意;翠竹、壽石和水仙花皆是吉祥之物,水仙與神仙的“仙”字同字,數株水仙寓意群仙,“竹”與“祝”諧音,壽石取“壽”字,寓意“群仙祝壽”。此題材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由傳說中的仙人組成,如八仙、壽星和西王母等;一是由各種花卉、竹、桃、靈芝、水仙和壽石等組成圖案。這應是一件祝壽之禮。清 童子鬧新春白玉山高22、寬13.2、厚6.75釐米。和田白玉,留有淡黃色玉皮。山子的正面,在曲折不平的山道上有許多的童子,有舉著燈籠的,有舞龍的,還有吹喇叭和敲鑼打鼓的;山子的背面,有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肩上扛了一盞花燈,回身和另一個孩童嬉鬧。山子紋飾展現一副喜慶歡快的鬧新春氛圍。清 透雕花蓋碧玉盒口徑9.4、底徑6.5、通高10.8釐米。玉盒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蓋透雕卷草紋,蓋邊與盒邊口沿處均飾回紋,近底處飾一週蓮瓣紋。玉盒通體碧綠,精美別緻。清代宮廷玉器的玉料絕大部分來自新疆和田玉。和田玉產於新疆境內的崑崙山上,分為山料和籽料。山料是原生礦脈出產的玉料,塊度較大,綹裂較多,含有雜質。清代最大的山料玉礦位於葉爾羌河上游的密爾岱山。山料以青玉和青白玉為主,幾乎涵蓋所有的清代玉器品種。籽料是指原生玉礦石經剝蝕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分佈於河床及兩側階地中,玉石裸露於地表或埋藏於地下,特點是塊體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質量較好。白玉籽料產自和田的玉龍喀什河(白玉河),質堅溫潤細膩,用於製作小佩飾和隨形雕的山子,其中極品稱羊脂玉,正如清代陳性在《玉紀》中評價的“其玉體如凝脂,精光內蘊,厚質溫潤,脈理堅密,聲音洪亮……”。籽料表面常有經風化形成的深淺不一的皮色,頤和園裡有一件刻有御製詩的和田籽料,表面留有籽料的褐色皮色。
山子羊脂玉刻有御製詩的和田籽料清朝統一新疆後,清政府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和田設辦事大臣,並設“哈什伯克”(玉石官),督辦採玉。從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官督民採成為和田採玉的主要方式,即在官員的監督下,役使當地採玉人撈玉,所得之玉全部歸官。從乾隆二十五年到嘉慶十七年的52年間,共計貢進朝廷的玉石多達20餘萬斤,其中多數是在乾隆朝進貢的。
回覆列表
清代宮廷玉器系統的形成
清 白玉“長命百歲”、“永保青春”鎖 高五·六釐米 寬八·三五釐米 厚〇·五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建立了龐大的消費系統,玉器作為一個獨立的工藝美術品種,出現在宮廷典章制度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完整的宮廷玉器體系,而支撐這一體系發展的正是新疆和田玉。
和田玉是宮廷玉器的主要材料
清 白玉花鳥紋花囊背面 徑四·八釐米 厚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玉器,就其來源而言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明代的宮廷玉器遺存,各級官員的貢器,宮廷組織生產的玉器。明宮遺玉屬明代玉器的精華,是以和田玉料為主體的玉器群,經分析其多為和田青玉、白玉作品。證明在明代,新疆和田玉料已經成為玉器生產的主要材料。
清 白玉花鳥紋花囊正面 徑四·八釐米 厚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各地官員及各級官吏向朝廷的進貢是清代宮廷消費品的一大來源。貢品多為吉祥物、珍玩、地方特產,其中多有玉器。從現存宮中進單分析,官員進單所列玉器中,列為上品的多為和田玉作品。清代宮廷制玉使用了多種玉材,但作品較有系統的僅見雲玉、岫玉和新疆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又佔據主要地位。
清乾隆 白玉瓜式鼻菸壺及區域性 高六·四釐米 口徑〇·八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雲玉產於中國雲南及緬甸,青白色,微透明,硬度一般為七,其中一部分為翠綠色,稱為翡翠。從宮廷檔案可以看出,乾隆時期已有云玉進入宮廷。清宮中又存有一定數量的翠玉作品,如爐、瓶陳設及盤、碗用具,許多作品上帶有「乾隆年制」款。
岫玉屬蛇紋岩類玉材,國內產地較多,以岫巖縣所產最為出名,故又稱岫巖玉。在清宮使用的玉器中,岫巖玉佔有一定的數量,這類玉材多為白色、青色,作品主要有建築飾件、用於廟堂祭祀的白玉爵杯、如意等作品。清後期還製造了一批岫巖玉鏤雕片飾。總體上,宮廷用圭璧禮器、大件陳設、高檔玉佩等重要器物中,極少有岫巖玉作品。
清 白玉嵌寶石麥穗小鳥紋如意及區域性 長三三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現存清代宮廷玉器中,和田玉作品超過萬件,品類齊全,包括了宮廷玉器的絕大多數品種,既有上萬斤的玉山,又有精小的佩飾,形成了完整的宮廷玉器系統。
和田玉料的供應直接影響清宮玉器生產
順治至乾隆初年,新疆玉路不甚暢通,宮中所貯玉料甚少。尤其是雍正朝以前,宮廷器物製造逐步發展,漆器、玻璃、琺琅、官窯瓷器相繼進入了創新發展的階段,玉器製造卻步履艱難,作品亦不成體系。
清 白玉觀音 通高一一·七釐米 寬一一·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二十至二十五年,新疆平定,宮廷著手在新疆開闢採玉及貢玉機制。此後,保證了宮廷玉料的供應,其後便是宮廷玉器生產高潮的到來。乾隆年間,每年宮廷製造的玉器有數百件之多,且逐年遞進,高潮迭起,玉器精品不斷出現。
嘉慶十七年後,宮廷玉器的生產進入衰微階段,這一時期宮廷玉器製造幾乎無大件玉陳設,僅有少量仿古彝器、玉佩及器皿,工藝水平也每況愈下,這些情況充分表現出新疆和田玉料的供應狀況同宮廷玉器的生產狀況關係密切。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