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收藏家雜誌

    老子,姓李名耳(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現今,老子已成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唐代 老君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將老子神化。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

    唐代 華清宮朝元閣老子像 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唐代皇室因與老子同姓,故崇奉老子並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其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為國教。因此唐代雕造了許多老子像,如由山西省博物館調撥上海博物館的石質圓雕老子像;唐代華清宮朝元閣老子像,該老子像正襟危坐,神態雍容恬靜,形象端莊恢宏。

    宋代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為老子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人們在今福建省泉州豐澤區清源山的老君巖上,按一整塊天然花崗岩的自然紋路進行巧雕,雕成一座老子坐像。該像老子身披道袍席地而坐,左足上屈作蹲狀,右足前伸平放屈至前身,左手依膝平放,右手憑几,食指與小指微前傾,似能彈物,面額豐潤圓亮,兩眼深邃,雙耳垂肩,臉含笑容,長髯飄動,胸前惜已略殘,整座雕像極具神韻,藝術匠師非常生動自然地刻畫出他仙風道骨和慈祥安樂的神態。整座造像高5.63、寬8.01、厚6.85米,是中國現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 福建泉州老君巖老子像

    常見的明代老子像既有道裝修行像,也有以老子過函谷關為題材的作品。清代時對老子形象的刻畫更加世俗化、故事化,如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金漆木雕建築構件老子出關及北京白雲觀藏晚清時期的石雕像。

    明代 老子銅像 首都博物館藏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記載:“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因並沒有對老子的下落有詳細的記載,故而有傳說老子出函谷關之後變成了釋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並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即所謂的“老子化胡”。至西晉惠帝時(290~306年),天師道祭酒王浮每與沙門帛遠爭邪正,遂作《化胡經》一卷,記述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後人陸續將其增廣改編為10卷。

    明代 老子騎牛銅像 北京白雲觀藏

    中國的史書中也有相關記載,並由此引發了歷史上多次佛道之爭。如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記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即佛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清代 金漆木雕老子出關圖(建築構件) 福建博物院藏

    又如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載:“罽賓國、大夏國、高附國、天竺國皆並屬大月氏。臨兒國,浮屠經雲其國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頭邪,母雲莫邪。浮屠身服色黃,發青如青絲,乳青毛,蛉赤如銅。始莫邪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左脅出,生而有結,墮地能行七步。此國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間、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別號,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

    清末 石雕老子像 北京白雲觀藏

    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作者藉助前述的史料及傳說對老子進行了神話,演繹出了“太上老君”這一神仙形象。故事中說他居住在“兜率天宮”,坐騎是一頭青牛。他曾用自己的法器“金剛琢”擊中孫悟空,從而協助二郎神捉住了齊天大聖。透過串聯故事前後文內容,可知金剛琢即牽牛之鼻環,加之姓李,並有“化胡”經歷,可見其原型就是老子無疑。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對3歲寶寶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