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南肯辛頓的音樂世家,他從小受到音樂薰陶,7歲開始作曲,姨媽帶領他進入劇院,令他領略了舞臺的魅力,11歲時韋伯用積木和紙板蓋了一個玩具劇院,而他為這個玩具劇院譜寫的作品,後來還曾用在音樂劇《愛的觀點》中。
他在16歲時獲得牛津大學獎學金,翌年入該校莫德蓮學院,但只讀了一年即輟學。19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絃樂編曲,能夠熟練的演奏鋼琴、小提琴、圓號等樂器。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他時常和法律系學生、後來成為詞作家的蒂姆·萊斯一同寫詞作曲。
1967年韋伯和萊斯取材《聖經》創作了音樂劇《約瑟夫和神奇夢幻綵衣》,1968年在倫敦一所學校作為業餘演出推出,1972年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播出。兩人再一次借用聖經題材,合寫了《巨星基督》,1971年在紐約上演,獲多項託尼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1974年韋伯同喜劇家艾倫·埃克伯恩合作創作了《向吉維斯起誓》。1976年又與蒂姆·萊斯創作了以阿根廷貝隆夫人生平為題材的《艾微塔》,這出音樂劇被一些嚴肅戲劇專家認為是韋伯最有可能永久流傳的作品。《艾微塔》是韋伯和萊斯的最後合作。 20世紀70年代早期,韋伯還曾為英國電影《偵探》和《奧他薩縱隊》譜曲。
1977年,韋伯創立了真正好集團(Really Useful Group),並獨家經營掌管,公司主要生產製作他自己的作品,同時也積極發展和製作其他作者的作品。如今,真正好集團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樂製作公司。
1981年,韋伯改編的音樂劇《貓》在英國倫敦的“新倫敦劇院”首演。截至1996年1月《貓》成為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連續演出場次最多的音樂劇。它在美國巡演達16年零兩個月,時間之長創造了美國演劇史上的記錄。它的倫敦原版演出獲得1982年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百老匯演出錄音帶銷量逾200萬,獲得了1983年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它遠涉重洋,在許多國家上演,為韋伯獲贏得了巨大的利潤。截至1995年9月,《貓》在全世界的總收入超過20億美元。
1982年,韋伯將以前的兩部作品——為他拉大提琴的的弟弟朱利安寫的《變化》和由唐·布萊克作詞的《星期天告訴我》融合成一部《歌與舞》。1983年韋伯製作了戲劇《卓越人物將它趕走》。1984年與理查德·斯蒂爾格合作創作《星光列車》。隨後他在倫敦皇家歌劇院製作了《被僱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給我》,與理查德·羅傑斯、勞倫茨·哈特合作《足尖上》,併成為該劇院的所有者。 1985年,他為父親去世創作的安魂曲(以拉丁安魂彌撒風格為構架)銷量達到600萬張。
1986年他又創造了一個票房奇蹟,這就是根據法國嘎斯東的小說改編的《歌劇Wraith》。自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女王劇院首演以來,19年在全球20多個國家的超過6.5萬次演出共有近6000萬人次觀看,創造了超過2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歌劇Wraith》在倫敦上演後,韋伯就開始轉向對《愛的觀點》的創作,這部音樂劇於1989年在倫敦西區上演。他聲稱這是他最滿意的音樂劇,但票房收入一般。
1992年,他重新改寫了《星光快車》。他刪去了部分歌曲,又增加了三首新曲,獻給他的兒子阿拉斯泰爾。同年,他因為對藝術的傑出貢獻而被授予爵士頭銜。韋伯還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創作會歌《生命之友》,由莎拉·布萊曼和卡雷拉斯演唱。 他改編好來塢電影創作了《日落大道》,1993年在倫敦上演。憑藉《日落大道》重新整理了百老匯的票房紀錄。
1994年韋伯名列《戲劇週刊》雜誌編寫的美國戲劇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各大城市演出韋伯的音樂劇。 他和阿蘭·艾克伯恩重寫了《吉維斯》並改名為《透過吉維斯》,該劇1996年12月在北美上演。
1997年1月,他成為西德蒙頓勞埃德·韋伯爵士。1998年,韋伯50歲生日時,英國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為他舉辦了巨星同賀音樂會,憶蓮·佩姬、莎拉·布萊曼、邁克·波爾、格雷姆·克洛斯等音樂劇演員和流行組合BOYZONE均前往獻唱。1998年7月1日,《風中的哨音》在倫敦上演,吉姆·斯坦曼作詞。
2000年,韋伯創作了關於北愛爾蘭年輕人的政府性音樂劇《美麗的遊戲》。2004年,他將威爾基·柯林斯的小說《白衣女人》改編成音樂劇,倫敦皇宮劇場公演。
2010年,韋伯推出《歌劇Wraith》的續集《真愛不死》,用原劇的所有角色,展開一個全新的故事。 2011年,他又將好萊塢經典影片《綠野仙蹤》搬上了倫敦西區的舞臺,並與BBC合作透過電視選秀節目《彩虹之上》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扮演音樂劇《綠野仙蹤》裡的女主角。 2013年,韋伯根據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普羅夫莫事件”創作了音樂劇《斯蒂芬·沃德》。
韋伯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南肯辛頓的音樂世家,他從小受到音樂薰陶,7歲開始作曲,姨媽帶領他進入劇院,令他領略了舞臺的魅力,11歲時韋伯用積木和紙板蓋了一個玩具劇院,而他為這個玩具劇院譜寫的作品,後來還曾用在音樂劇《愛的觀點》中。
他在16歲時獲得牛津大學獎學金,翌年入該校莫德蓮學院,但只讀了一年即輟學。19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絃樂編曲,能夠熟練的演奏鋼琴、小提琴、圓號等樂器。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他時常和法律系學生、後來成為詞作家的蒂姆·萊斯一同寫詞作曲。
1967年韋伯和萊斯取材《聖經》創作了音樂劇《約瑟夫和神奇夢幻綵衣》,1968年在倫敦一所學校作為業餘演出推出,1972年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播出。兩人再一次借用聖經題材,合寫了《巨星基督》,1971年在紐約上演,獲多項託尼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1974年韋伯同喜劇家艾倫·埃克伯恩合作創作了《向吉維斯起誓》。1976年又與蒂姆·萊斯創作了以阿根廷貝隆夫人生平為題材的《艾微塔》,這出音樂劇被一些嚴肅戲劇專家認為是韋伯最有可能永久流傳的作品。《艾微塔》是韋伯和萊斯的最後合作。 20世紀70年代早期,韋伯還曾為英國電影《偵探》和《奧他薩縱隊》譜曲。
1977年,韋伯創立了真正好集團(Really Useful Group),並獨家經營掌管,公司主要生產製作他自己的作品,同時也積極發展和製作其他作者的作品。如今,真正好集團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樂製作公司。
1981年,韋伯改編的音樂劇《貓》在英國倫敦的“新倫敦劇院”首演。截至1996年1月《貓》成為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連續演出場次最多的音樂劇。它在美國巡演達16年零兩個月,時間之長創造了美國演劇史上的記錄。它的倫敦原版演出獲得1982年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百老匯演出錄音帶銷量逾200萬,獲得了1983年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它遠涉重洋,在許多國家上演,為韋伯獲贏得了巨大的利潤。截至1995年9月,《貓》在全世界的總收入超過20億美元。
1982年,韋伯將以前的兩部作品——為他拉大提琴的的弟弟朱利安寫的《變化》和由唐·布萊克作詞的《星期天告訴我》融合成一部《歌與舞》。1983年韋伯製作了戲劇《卓越人物將它趕走》。1984年與理查德·斯蒂爾格合作創作《星光列車》。隨後他在倫敦皇家歌劇院製作了《被僱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給我》,與理查德·羅傑斯、勞倫茨·哈特合作《足尖上》,併成為該劇院的所有者。 1985年,他為父親去世創作的安魂曲(以拉丁安魂彌撒風格為構架)銷量達到600萬張。
1986年他又創造了一個票房奇蹟,這就是根據法國嘎斯東的小說改編的《歌劇Wraith》。自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女王劇院首演以來,19年在全球20多個國家的超過6.5萬次演出共有近6000萬人次觀看,創造了超過2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歌劇Wraith》在倫敦上演後,韋伯就開始轉向對《愛的觀點》的創作,這部音樂劇於1989年在倫敦西區上演。他聲稱這是他最滿意的音樂劇,但票房收入一般。
1992年,他重新改寫了《星光快車》。他刪去了部分歌曲,又增加了三首新曲,獻給他的兒子阿拉斯泰爾。同年,他因為對藝術的傑出貢獻而被授予爵士頭銜。韋伯還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創作會歌《生命之友》,由莎拉·布萊曼和卡雷拉斯演唱。 他改編好來塢電影創作了《日落大道》,1993年在倫敦上演。憑藉《日落大道》重新整理了百老匯的票房紀錄。
1994年韋伯名列《戲劇週刊》雜誌編寫的美國戲劇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各大城市演出韋伯的音樂劇。 他和阿蘭·艾克伯恩重寫了《吉維斯》並改名為《透過吉維斯》,該劇1996年12月在北美上演。
1997年1月,他成為西德蒙頓勞埃德·韋伯爵士。1998年,韋伯50歲生日時,英國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為他舉辦了巨星同賀音樂會,憶蓮·佩姬、莎拉·布萊曼、邁克·波爾、格雷姆·克洛斯等音樂劇演員和流行組合BOYZONE均前往獻唱。1998年7月1日,《風中的哨音》在倫敦上演,吉姆·斯坦曼作詞。
2000年,韋伯創作了關於北愛爾蘭年輕人的政府性音樂劇《美麗的遊戲》。2004年,他將威爾基·柯林斯的小說《白衣女人》改編成音樂劇,倫敦皇宮劇場公演。
2010年,韋伯推出《歌劇Wraith》的續集《真愛不死》,用原劇的所有角色,展開一個全新的故事。 2011年,他又將好萊塢經典影片《綠野仙蹤》搬上了倫敦西區的舞臺,並與BBC合作透過電視選秀節目《彩虹之上》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扮演音樂劇《綠野仙蹤》裡的女主角。 2013年,韋伯根據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普羅夫莫事件”創作了音樂劇《斯蒂芬·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