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了了大哥

    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內政,致力於富國強兵,增強國力;在對外政策上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樹立了自己的威嚴和信譽。桓公、管仲曾多次會盟諸侯,抑強扶弱,存亡國,繼絕世,匡正天下於一統。其主要會盟情況如下: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會宋、秦、蔡、邾於北杏(齊地,今山東東阿縣境)。桓公六年(前680年),會周卿單伯、宋、衛、鄭於鄄(今山東鄄城)。桓公七年(前679年)會宋、秦、衛、鄭於鄄。桓公八年(前678年),會宋、陳、衛、鄭、滑、滕於幽(今北京通縣方興一帶)。桓公十九年(前667年),會宋、魯、陳、鄭於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會宋、魯、鄭、曹、邾於檉(今河南淮陰縣西北)。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會宋、江、黃於貫(今山東曹縣南)。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會宋、江、黃於陽穀(今陽穀)。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會宋、陳、衛、鄭、許、曹、魯於召陵,與楚盟於召陵,史稱“召陵之會”。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會魯、宋、陳、衛、鄭、許、曹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會魯、宋、陳、鄭於寧母(魯地,今山東金鄉一帶)。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會魯、宋、衛、許、曹、鄭於洮(在今山東鄄城西)。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會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使者於葵丘(今河南省民權縣附近)。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會魯、宋、陳、衛、鄭、許、曹於鹹(今河南省濮縣境)。桓公四十年(前646年),會魯、宋、陳、衛、鄭、許、曹於牡丘(或說聊城東北七十里有牡丘,齊地)。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會魯、宋、陳、衛、鄭、許、邢、曹、於淮(今安徽南陵縣)。其中最重要的是前651年的葵丘會盟,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會盟,標誌著其霸業達到春秋時代極盛的頂峰。其時,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在周王權失控、戰亂不斷動盪的形勢下,尊王室信諸侯,安四境,對保護中華文明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孔子在《論語·憲問》中對桓管霸業這樣評價:“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髮:散發不作髻;左衽:衣服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桓公和管仲,華夏民族早已成了戎敵的俘虜了! 典故出自《論語·憲問》:“(齊)桓公九合諸侯。”又“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九合一匡的意思為多次會盟諸侯,匡正安定天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簡稱。九:概數,言次數之多,匡:匡正,糾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有“流”字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