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道天聰

    陳勝吳廣起義,號為張楚,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楚地人民揭竿而起響應。雖然失敗,卻點燃了楚人復國的意識。

    項燕項伯項羽叔侄,身為楚國貴族,繼陳勝吳廣後,網羅天下楚人,公推楚懷王孫心為義帝,掀起楚人反秦大潮。

    劉邦也在囚犯多逃亡的困境下,斬白蛇起義。後追隨項羽西入關中,拿下咸陽。

    這幾個是楚人反秦的典型代表。

  • 2 # A客先生

    至於【歷史上秦末楚國的勢力是如何整合起來的】這一問題,做個簡單分析,當時,長江以北地區,反秦力量已讓秦國東征大軍,打得一片狼籍了。殘酷而慘烈。

    關鍵是,當時的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在這場殘酷的大戰中,誰會堅持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當項梁一再取得勝利時,也許覺得,自己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很不幸,他很快就死在了成功的道路上。

    項梁渡過長江,意味著楚國故地的實力派,需要重新整合了。 聽說項梁渡過長江,陳嬰率人投奔了項梁;英布、蒲將軍、呂臣、劉邦也都率軍投奔了項梁。但是,我們必須得知道,這些人投奔項梁,並不意味著項梁可以完全控制這些人的軍隊。項梁與這些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只是類似聯盟的關係。劉邦投靠項梁後,他的獨立性,始終都保持著。因為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劉邦的嫡系小弟,一直都跟隨著劉邦,項梁也沒有讓眾多特派員進駐劉邦的權力核心。

    從劉邦的獨立性,我們大約可以看出來。陳嬰、呂臣、英布、吳苪、蒲將軍,雖然都給項梁當小弟了,但是也肯定也保持著其獨立性。項梁死後,宋義之所以能夠橫空出世,位於項羽之上。主要原因,恐怕就是陳嬰、呂臣、英布、蒲將軍、劉邦等人都打著支援楚懷王的旗號,聯合起來壓制項氏的結果。 因為,失去這種原因,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以楚懷王的實力,隨便一句話,就能讓宋義那種毫無根基的人,就能凌架於項梁的嫡系傳人之上。

    其實,陳勝剛死,秦嘉就已擁立景駒當了楚王。只是,秦嘉的實力、影響力有限,所以景駒這個楚王並沒有獲得大家的認可。至少,陳嬰、英布、呂臣之類的楚系大佬,都也沒有率軍投奔景駒。話又說回來,如果這些人都承認了景駒的楚王地位,項梁估計也只能接受這種既成事實了。項梁率軍渡過長江時,只領了八千人馬。而陳嬰、英布、呂臣、蒲將軍之類的楚系大佬,一共有多少軍隊呢?恐怕足足有五六萬!因為,項梁率領八千人渡江,等這些大佬投靠之後,馬上就擁兵六七萬人了。

    當時,楚系中有一個後來非常著名的大佬,承認了景駒的楚王地位。這個楚系大佬,就是劉邦。劉邦為什麼會承認景駒楚王的地位呢?我估計是因為劉邦的家底太薄,又讓雍齒上手就擺了一道,所以他的家底就更薄了。此時的劉邦,如果不找棵大樹下面去乘涼,估計是無法立足了。

    劉邦去投奔景駒這個楚王時,路上遇到了張良。當時的張良,也是去投靠景駒的。張良去投靠景駒的原因,大約與劉邦類似,那就是他們的家底比較薄。所以,也想找棵大樹去乘涼。但是,張良一見劉邦,就被劉邦折服了,所以他就給劉邦當小弟了。當然了,他們兩家並作一起,家底也依然不厚實。所以,依然還得投靠楚王景駒。

    景駒雖然當了楚王,但是各地的實力派,並沒有爭相響應、投靠,所以一看劉邦前來,自然非常高興。劉邦投靠景駒,並不是意味著劉邦的獨立性消失。他們這種合作的結果,對劉邦的好處是,他可以從景駒那裡尋找到援助;對景駒的好處是,他是可以讓劉邦配合自己展開一些軍事行動。劉邦投靠楚王景駒後,景駒就讓劉邦,和自己手下的東陽寧君,一塊率軍攻打秦軍去了。劉邦和東陽寧君一塊,打敗了章邯的手下的大將司馬夷,並攻下了這枝秦軍控制的碭縣。劉邦收集碭縣的軍隊,一共得到六千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投靠景駒,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劉邦協助景駒手下的大將,剿滅了威脅他們的秦軍;劉邦也趁機擴編了自己的軍隊。

    後來,雍齒又投降了劉邦,但是,劉邦並沒有殺雍齒。相反,雍齒在劉邦手下,一直混得也算不錯。

    劉邦這樣對待雍齒,自然是因為雍齒是沛縣元老。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為劉邦需要作一次比較醒目的廣告。

    劉邦對雍齒的這種態度,顯然會讓人覺得,劉邦非常寬宏大量。因為一個大哥,讓小弟這樣背叛後,還願意原諒小弟,實在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從某種意義,大哥願意原諒小弟的這種行為,還有什麼事不能原諒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姓耿,華字在中間的男女孩都能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