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吃就胖的文豆豆

    傳說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軍中有一位張將軍,在武威設郡後,便把自己的家眷安在那兒,他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武,小兒子張威,寓意很清楚,要在此地建功立業,耀武揚威。大兒子喜文厭惡,小兒子愛動喜武,尤其喜歡馬,而且愛畫馬刻馬。

    兄弟倆志向不合,為此經常鬧意見,甚至拳腳相加。又一次,兄弟倆打起架來,大哥張武不是兄弟張威的對手,被打的鼻青臉腫,從此懷恨在心。乘張威不在的時候,把他畫的馬、刻的馬燒的燒砸的砸。

    張威回來氣的大哭一場,也尋機燒了哥哥的文稿書籍。然後去找自己的朋友,商量做一種摔不碎的馬。父親知道小兒子愛馬,便託人帶了一幅有名的畫匠畫的天馬。

    張威如獲至寶,馬上找到他的好朋友,圍坐在雷臺湖邊,開始仿鑄天馬。他們又是刻,又是捏。雷臺湖的紅膠泥掏了一車又一車,廢泥堆成了一座山,捏出的大馬總是跑不起來;石渣積成一座嶺,刻出的天馬還是飛不起來。

    這時,馬童趕著馬來湖邊飲水,就見一道紅光閃映湖中,一匹火紅的駿馬飛下祁連山,瞬間到了雷臺湖邊,把正在池水的馬群驚散了。張威一看這匹突如其來的棗紅馬長相不凡,心想這一定是匹神馬。

    神馬在眾目睽睽之下,來到雷臺湖邊,喝起了湖水。神馬喝過水,昂起頭,向四處觀看。張威仔細觀察神馬,只見它體格雄偉,眼似金珠,鬃如獅毛,儼然一座火山似的。

    張威覺得這神馬眼熟,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一對照,這神馬跟父親託人畫的天馬一模一樣。於是他跟朋友耳語,想設法逮住神馬。還沒等張威行動,天馬卻主動向他走來。

    張威看天馬向自己走來,便大膽試著跨上馬,手向祁連山一指,它一揚蹄,一溜煙奔向山頂,再向雷臺湖一指,一眨眼功夫就回到了湖邊。

    從此,張威便騎著天馬上天入地。 哥哥張武聽說弟弟的神馬後,起了邪念:漢武帝愛馬,何不把天馬送給皇上,換個官坐呢?於是他密謀把弟弟騙在家裡關押起來,自己騎著天馬去見皇上。

    張武被放出來時,知道已經追不回來,只好和自己的朋友加緊鑄造銅天馬。一天午後,他手托馬坯,正在精雕細刻,突然一個黑影遮陽,他抬頭一看,一隻怪鳥從湖上飛過。

    頓時,刮來一股黃風,把他手中的馬坯吹在湖中,湖中升起一股水柱,從水柱中閃出一匹馬來。張威驚呆了,一看,原來是天馬回來了。

    自從上次天馬來到湖邊,下了一場好雨後,這些天,盡颳大風。天上剛飄起幾朵雲,就出現一隻怪鳥,沿雲朵飛旋一陣,雲彩就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黃風。這風又幹又熱,連吹幾天,將綠油油的莊稼都吹乾了。

    聽老人們說,天不下雨,是龍王爺睡著了,張威看著天馬,心想:它既然是天馬就有上天入地的本領,我何不騎天馬到龍宮求龍王降雨呢?正在這時,高空又出現那隻怪鳥,隨之刮來一股熱辣辣的狂風。

    張威跨上馬背,向著怪鳥飛去。一直追到龍宮門口,怪鳥飛進龍宮,而他們卻被守衛攔住。這時又聽到怪鳥的叫聲,只見龍王帶著龍太子出宮來,要去玩神鳥。原來那隻怪鳥是龍太子的寵物。見到張威,喝道:“這時誰家的小子?”張威說明來意。

    龍太子這時不去理他的神鳥,卻目不轉睛的看著天馬。看了半天,轉身對龍王說:“父王,我要這馬!” 但是張威怎麼會給呢?即使龍王重金買也不行,最後提出要用龍太子的龍雀換,說龍雀比天馬飛的快。

    天馬一聽龍王小看自己,便昂首長鳴,以示反抗。龍太子對張威說:“你的天馬敢和我的神鳥賽一賽嗎?”張威皺著眉頭:“家鄉受災,我哪有心思逗著玩!”“只要你的馬賽的過我的鳥,我就為你的家鄉施雲布雨。但是要是輸了,你的天馬就歸我。”龍王說道。

    沒等張威開口,天馬長鳴一聲,龍宮都顫動起來了。張威說:“要賽可以,我有個條件,要是天馬賽過龍雀,龍王就得讓他的家鄉永無災害,風調雨順。” 龍王答應了張威的條件,帶著隨從呼雷閃電地出發了。

    一聲令下,神鳥搶先竄入高空,天馬在平地上跑了一陣才飛到空中。神鳥一直領先,但到後來體力不支,眼看天馬毫無倦意,它便向齊天大山飛去,快到終點的時候,天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神鳥身上擦過,被天馬超過的神鳥不服,奮力向前追去,一頭撞在天馬後蹄上。

    頓時,晴天霹靂,電閃雷鳴,一股巨大的火光,從山頭升起,天馬踩著神鳥,從耀眼的火光中輕輕向雷臺湖滑來。人們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雷臺湖中間就突然升起了一座高塔,蹄踏神鳥的天馬巍然聳立在塔頂,仍像活著時那樣英武神威。

    後來,同鄉們一起整修加固雷臺,並在天馬踩死龍雀的祁連山上建起了馬蹄寺。從此,武威大地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 2 # 迷失金錢

    關於馬踏飛燕的歷史故事

    馬踏飛燕的燕子

    大將軍的陪葬

    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這裡有一位鎮守張掖的長官張先生。張先生的官職為 “守張掖長” 兼 “武威太守”,也就是全面主持張掖軍事工作和武威行政工作的最高長官。這位守張掖長卒後,陪葬極為“高階大氣上檔次”。

    這是一座大型磚室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即使此墓被歷年盜毀多次,但在它的最後一次發掘中,在長度不足20米的墓穴中還是挖掘出了大量珍貴文物——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陪葬品兩百餘件;鑄造極為精緻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多達99件,此陣勢足可想見張將軍出征或巡視時壯觀的場面。

    就在車馬儀仗隊的最前列,有一匹器宇軒昂、急速飛馳的駿馬, 其前肢兩蹄和後肢左蹄呈騰空狀,後肢右蹄踩在一隻飛鳥之上。可見,這是張將軍最為得意的一匹領頭馬,快速奔跑在隊伍的最前列。

    “馬踏飛燕”的名字由來

    此馬剛剛出土時並未受到足夠多的重視。真正認識到這件銅奔馬文物價值的,是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

    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高棉王國代表團訪問甘肅時抽空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陳列。當郭沫若看到了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身長45釐米、高為34.5釐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並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並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家燕

    其實說到這裡,故事還沒有結束。很多人將奔跑急速的馬都比喻為燕,或與燕扯上各種聯絡,包括這件 “馬踏飛燕”的文物。然而,似乎古人見到疾飛的這種鳥,並不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燕子——家燕。

    那麼,這種鳥到底是啥呢?

    擴充套件資料: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方嫁女給男方禮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