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風微涼秋風一季煙

    西方經濟學中邊際效用價值論(主觀價值論)的價值尺度是指滿足人的最後的也即最小慾望的那一單位的效用。

    效用價值論在17~18世紀上半期資產階級經濟學著作中已有明確表述。英國經濟學家N.巴本曾用物品的效用來說明物品的價值。義大利經濟學家F.加利亞尼明確指出,價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價值取決於交換當事人對商品效用的估價,或者說,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決定。18世紀下半期和19世紀初,勞動價值理論得到發展,效用價值論處於踏步不前的狀況。19世紀30年代以後,邊際效用價值論逐漸發展。英國經濟學家W.F.勞埃德在1833年提出,商品價值只表示人對商品的心理享受,取決於人的慾望和人對物品的估價,人的慾望和估價會隨物品數量的變動而變動,並在被滿足和不被滿足的慾望之間的邊際上表現出來,從而實際上區分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根據邊際效用價值論,價值是一種主觀心理現象,起源於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為條件。人對物品的慾望會隨慾望的不斷滿足而遞減。如果物品數量無限,慾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滿足,慾望強度就會遞減到零。但數量無限的物品只限於空氣、Sunny等少數幾種,其他絕大部分物品的數量是有限的。在供給有限條件下,人們不得不在慾望達到飽和以前某一點放棄他的滿足。為取得最大限度滿足,應把數量有限的物品在各種慾望間做適當分配,使各種慾望被滿足的程度相等,這樣,各種慾望都要在達到完全滿足之前某一點停止下來。這個停止點上的慾望必然是一系列遞減的慾望中最後被滿足的最不重要的慾望,處於被滿足與不被滿足的邊沿上,這就是邊際慾望;物品滿足邊際慾望的能力就是物品的邊際效用。由於這個邊際效用最能顯示物品價值量的變動,即隨物品數量增減而發生相反方向的價值變動,所以,邊際效用可以作為價值尺度。邊際效用一詞,由維塞爾首創,用來概括滿足人的最後的也即最小的慾望的那一單位的商品的效用,後被沿用下來。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指商品滿足人的慾望的能力,或者說,效用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在對這種“滿足程度”的度量上,分出了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兩大派別。基數效用論者採用邊際效用分析方法,序數效用論者採用無差異曲線的分析方法。

    基數效用論者將效用分為總效用(TOTALUTILITY)&邊際效用(MARGINALUTILITY).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定數量的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總和。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帕薩特2.0t和1.8t哪個好?